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800字>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5篇)

文思屋 人氣:6.94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5篇)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800字1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代表作。小說從盧浮宮博物館雅克·索尼埃被人謀殺引出了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郇山隱修會與梵蒂岡教廷之間關於耶穌是神還是人的爭鬥。對於郇山隱修會來說,他們堅持耶穌是一個人,他曾有著常人同樣的情與愛,也曾有著與常人同樣的家庭生活、有愛人、有後代;而對教廷來說,耶穌是一個拯救人類的神。在長期的鬥爭中,最終郇山隱修會選擇了沉默,他們永遠地保守著相關能夠證明他們觀點的祕密,直到新的千年來到之際,才能公之予眾。然而,在新千年到來之際,以雅克·索尼埃等為首的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依然作出了保守祕密的選擇。這讓長期以來始終關心和期待解開這個祕密的一些研究者感到氣憤不堪。雷·提彬爵士就是其中之一了。他想方設法要知道並最終公佈這個祕密,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派塞拉斯接連殺死了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

提彬,一個英國學者、騎士,在小說中有二個身份,公開的是對聖盃的研究者,祕密的實際是一系列謀殺案的策劃者和主導者——號稱“導師”。而白化病人塞拉斯與天主事工會的阿林加洛主教都不過是被提彬所利用的一枚棋子而已。蘭登與奈芙為找到並保護聖盃作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受到一連串的追殺之後,憑藉她倆的智慧與勇氣,最終獲得了勝利。

作為一名讀者而言,聖盃固然是吸引你讀下去的一個源動力,但其曲折、離奇、有趣,而且充滿智慧的故事情節,一定會讓你欲罷不能,大有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逼迫性。小說懸念疊起,樸素迷離,層層推進,驚心動魄,難怪在世界各地讀者雲集,自是有其過人之處。相對於小說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與對一個又一個迷團的解析,蘭登與奈芙在這期間所產生的愛情,已多少顯得有些蒼白,而對於聖盃到底為何物的追求,也似乎已並不重要。

客觀地說,吸引著我的,除小說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對於達·芬奇一些耳熟能詳的名畫所作出的傳奇性的解釋,我同樣看得如痴如迷,這倒並不是由於作者對這些名畫所作闡述的新穎與另類,而是仔細想想是那麼一回事,再仔細想想又似乎並不那麼一回事,這樣的感覺真得很奇妙,這也許是讀這部小說的又一收穫吧。

還得重複那句話,作為一部世界暢銷的小說,自是有其過人之處。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800字2

第一次接觸到基督是在我中學時代閱讀當時大熱的《達芬奇密碼》這本書的時候,小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就像一部懸疑劇帶著對達芬奇名畫的傳奇性解讀,劇情撲朔迷離、驚心動魄,書中大量關於宗教、符號的描述,讓我有一口氣讀完的迫切感,也讓我對基督產生了好奇。

第二次接觸基督是在讀研期間,研一那年,在看到舍友經歷了讀研的艱辛、對未來的迷茫、與男友異地的心酸和對遠方家鄉的思念後,她開始信教了,從入學時的情緒低迷到精神有所依、積極向上的態度,看著她一點一點的變化,由衷欣慰信仰為她提供了人生的慰藉,為她追求生活找到了依託的支柱。信仰能讓人有所依,能讓人洗淨內心的浮華重拾初心,能讓人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也讓我對宗教信仰有了好感。

但是,前段時間因韓國“新天”教會聚會而引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大規模爆發,讓“邪教”又走向輿論的漩渦。韓國的“美式宗教自由”政策,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邪教,然而邪教的.特點就是神祕主義、教主偶像崇拜、反社會、模仿宗教但是不信仰。這個“新天地”教會利用韓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忽悠底層人民,成為了失去希望、無法擺脫階級固化的平民的救命稻草。教主說什麼就是什麼和漏洞百出的教義,在外人看來都像跳樑小醜般的不堪一擊,然而在迫切尋求出路的底層百姓看來教會能他們拉出泥潭。事實上邪教無外乎是到處傳教、騙錢斂財的,“新天地”教會的教義是看淡生死,這種到處跑又“不怕死”的人,平時只不過是“要錢”,疫情期間簡直是“要命”。

在閩南地區,雖然大家都會拜觀音、拜土地公、拜關帝爺,佛教道教一起拜,很少人會去究其宗教的意義,“拜拜”成了另一種精神的寄託。一個正確的信仰給人提供的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閩南人雖然民間風俗極重,信仰神明,在外地人看來過於傳統,但是我們閩南人一邊“拜拜”,另一邊卻不忘發揚“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同時還不忘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觀音、土地公擺在一起都拜了,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方式。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800字3

今天看了電影《達芬奇的密碼》,之前也曾看過這本書,也看到一些人對這部電影的評論似乎並不高,所以,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

對於本片以及《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來說,作者也許是對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作者和導演以及若干個大明星,他們又一次聯手把我們騙進了此書展示給我們的情節,他們甚至利用了教會的反對力量作為宣傳,難道他們真的是要把“莫大拿的瑪利亞”就是聖盃這一個觀念灌輸給我們?假如你這麼想,你可能就真的錯了,假如你甚至接受教會是一個虛偽的利益團體這個觀念,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可以忽略情節,忽略作者巧妙杜撰出來的故事,甚至我們可以忽略教會對於這部作品的抨擊,可是,我們唯一所不能忽略的是什麼呢?是該作品展示給我們的相當具有可信度的一段歷史,而這段歷史並不為大眾所知,這段歷史的意義,除去有一部分對於教會而言的負面意義之外,我認為,最大的意義是展示給疑神論一個事實,基督並非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是有一個相當多的考古以及歷史證據作為支撐而存在的,如此一來,如果你是疑神論者,你是否會在大量的史詩面前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如果你真的有所思,真的被“神”所吸引,那麼這部作品的目的就達到了。呵呵,一本看似反對教會的作品,實際上卻是一個誘餌,傳道的誘餌。作者的高明也正在於此。

那麼,對於電影你有何期待呢?子彈的呼嘯聲和自虐的鏡頭不夠多嗎?假如你真的這麼認為,你一開始就不該買票進場了,因為你根本就不可能看懂,假如,當“雷”講述莫大拿瑪利亞的時候你還是一臉漠然而不為之動容的話,這部片子,也許你永遠都不可能理解了。要想真正的看懂這部片子,光是靠先看原著是不夠的,你得了解基督的一些基本常識,例如:為什麼叫“莫大拿的瑪利亞”?莫大拿是哪裡?彼得是不是“磐石”?耶穌第一次的復活最早被誰發現?究竟有沒有瑪利亞福音書?除此之外,你得對於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也要有所瞭解,否則的話,你看的只是一部情節並不怎麼引人的偵探片,你自然也就不會有所感觸了。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800字4

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現代偵探小說欣賞。今天又看了一遍,只用了5個小時,感觸卻比第一次深很多!(或許是印象深的緣故吧)作者對歐洲的歷史文化的深厚知識,對歷史認真審視的態度,尤其對宗教的批判,讓我很是佩服!

雖然我是一箇中國人,但是對西方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字軍東征,耶路撒冷聖戰,亞瑟王,羅馬帝國,都讓我感到真實而震撼,不得不承認,來外的史官寫的很棒,讓人看了都熱血澎湃,崇拜那些英雄!

不過就這部小說,我對作者的文筆真不敢恭維。也可能是翻譯的不好吧,心理和細微描寫好差勁,如果不是故事情節寫的好,我真不太想看!我個人沒有信仰崇拜,所以不是很瞭解任何的宗教,唯一看過的宗教書籍就是一本《金剛經》。

我想沒有任何宗教比基督更復雜了,不過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基督和天主有什麼區別,感覺上差不多嘛!這可不是我不認真,實在沒興趣去分辨!小說中所講的歷史也只讓我更多的瞭解了耶穌,原來他也是個凡人嘛!呵呵!甚至他是已婚,還有後裔,還是個女權主義,真的是大開眼界!宗教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都是政權機構利用來控制人民的工具,在任何國家都同樣。

很奇怪,歐洲的宗教怎麼可以凌駕於政府之上呢?

到現代的義大利更是個特例,實在是難以理解!這部小說吸引我的是破譯密碼,少為人知的歷史,對神祕的“聖盃”的闡釋,驚奇的故事情節,還有就是對生活的價值觀!真是沒想到,達。芬奇原來是那麼的BT,在畫裡竟然隱藏了那多的祕密,還那麼巧妙的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讓我佩服不已!

最讓我長見識的就是那幅《最後的晚餐》,多出來的一隻手,酷似女人的聖徒,簡直就是一個頑童的惡作劇!當男主角最終發現了“聖盃”原來就在尋找的出發點時,讓我感悟很深!

其實很多的事情都是這樣!專注的去幹一件事的同時,會忽略了身邊很多美好而應該珍惜的東西!總是幹一件蠢事,那就是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才明白錯過了那麼多美好的事物!事業如此,愛情亦如此!

達芬奇密碼讀後感800字5

帶著極大的好奇心,讀完了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一氣呵成,看到凌晨4點,並上網詳細的察看了達芬奇書裡提到的那幾副名畫,不知道為什麼,看這本書一開始有極大的吸引力,可是書的結尾總是讓人覺得有點牽強。

館長所留下的一系列線索,其實就是為了孫女能找到親人,所謂的聖盃以及裡面所蘊藏的祕密那隻不過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筆渲染聖盃的神奇,以及聖盃的神聖,結尾筆鋒一轉,變成了親人相認,而且我在文中還一直猜測,法希探長是不是就是那個導師,後來看到結果禁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力。

書中對宗教,符號,象徵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對達芬奇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延伸,雖然是小說,但是我想丹·布朗對基督,符號學,藝術都有很深入的瞭解,丹·布朗,一個沒有多大名氣的驚悚小說作家,教師出身,先前有過三部作品,反應平平,在好手如雲的西方暢銷書界算是個新面孔。但他的的博學體現在對盧浮宮、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達芬奇畫作內在寓意的假設及其他各種藝術史知識、隱修會、聖殿騎士團、基督早期歷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關係史、密碼學、符號學、瑞士銀行的運作、語言學,尤其是字源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這些知識巧妙的通過一個故事展現出來,使讀者學了很多,也受到很大沖擊,卻不覺得乏味。

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文化史中種種宗教符號隱喻的重新解讀,和對人們習以為常的歷史常識的顛覆。當然作為小說,有些敘述免不了是煽情、誇張、虛構,但不可否認其中許多史實也是有相當的真實度和學術價值。

丹·布朗寫,卻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訴大家,一切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一切都是男性為奪取女性權力處心積慮設下的陰謀。(美國人最喜歡陰謀理論了。)隱瞞,清洗,抹殺,謊言重複一千遍終於變成事實。起初的被迫現在成為自願,自然,甚至進入潛意識,成為超自然——神是這樣先被人造,然後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那些記錄事實真相的祕密檔案確實存在,但,從來都沒有人想要公佈它。“為我們靈魂服務的不是聖盃本身,而是它身上的謎”——隱修會成員如是說。整個事件不過是過世祖父和小孫女開的玩笑,一個又一個字迷遊戲,如此而已。沒有耶穌沒有和瑪利亞結婚。或許有些事實的確被矇蔽,但,拿破崙說的對“歷史不過是場騙局”。誰也不知道事實真相,誰也不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