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文思屋 人氣:1.28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達芬奇密碼》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1

《達芬奇密碼》這部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本的原著小說被搬上了熒幕,看完這部片,給我感覺最深的或許是電影的畫面。整部電影的每一格畫面都好似陳舊的歐洲油畫,雖然大部分場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並沒有失去藝術品應有的細節。在為數不少的回憶場景,畫面用一種灰白色調錶現歷史,既滄桑又不失華麗。整部電影的動作場景雖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現的片斷並不激烈,不過導演用快速的剪輯配合音樂與音效,讓整部電影瀰漫著緊張氣氛。所謂的達芬奇密碼,就是隱藏在大師達芬奇作品中一個關於基督教的驚世駭俗的祕密。

耶穌是凡人,他有所愛的人並且留有自己的後代。兩派人馬根據各種或為密碼或為文字的提示,試圖找尋到耶穌愛人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喪身石棺以及耶穌存於世上的後人。一方企圖毀滅以維護上千年的宗教信仰,一方企圖揭示使這個驚天的祕密昭告天下。影片的最後,男女主人公的一席談話找到了正反合。耶穌為什麼不能既是人又是神?耶穌的崇高在於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德行將世人團結在一起,他已經幻化成一種博愛與寬大的精神。最終,耶穌的後人選擇了讓聖盃即耶穌的愛人繼續躺在大師的作品之中,在滿天的繁星之下永久地安息。對於向我這樣不信基督甚至沒有信仰的觀眾而言,對於小說及影片的主旨是很難深有體會的。不過作者通過大師達芬奇的作品來解讀基督教,分析地有理有據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的真實性,這種超人的聯想力實在令人驚歎。一部好的小說帶動出來的一系列產業效應真是不可小覷的。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2

看過《達芬奇密碼》後,給我您想最深刻的是,在真個影片中穿插很多關於宗教和歐洲中世紀曆史的介紹,像達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以及與郇山隱修會有重要關係的聖殿騎士等相關的歷史資料,裡面也不缺乏凶殺、懸疑的劇情。讓我們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對宗教歷史有了一定的理解。

電影圍繞尋找基督教聖物“聖盃”展開,代表著正義和黑暗的雙方展開了激烈交手,最後以蘭登博士的勝利告終。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暢銷作家丹.布朗連續兩年排名紐約時報最暢銷書排行榜冠軍位置的小說《達?芬奇的密碼》所改編的同名電影,整場電影除了個別細節改動外,是非常忠實於原著的,電影其實挑不出什麼大錯,但我估計是因為片長所限,所以書中很多情節被刪減和改動了,想要在短短兩、三個小時來解釋一個本來需要長篇大論的複雜理論。為了時間,只好犧牲故事的細節;而沒了細節沒了環環相扣的解密與推導,故事本身的可信性就大大下降了。影片的結局忠實於原著,少了說明介紹,但是想大多數人也能明白其中原委。看最後的一幕,再聽一次最後的密碼,心裡不由得一陣慷慨,這偉大的人類傑作阿!不知多少祕密也像那石館被永久的埋藏了,一切都讓它湮滅吧?生活還是會這樣繼續。

影片中一直提到的人物瑪麗亞,生活在一個叫抹大拉的地方。後來因為她和耶穌那層說不清的關係,人們便指地起名,稱她為“抹大拉的瑪麗亞”。小說《達芬奇的密碼》中絕大部分說的就是這段模糊不清的宗教史。書中用懸念迭出的歷史逸事和新教在保護耶穌的後人的艱難與凶險的歷程作為引線,向現代的人們公開了一個世紀大謎:耶穌有後代,今天還活著!夠嚇人的。然而,更使人驚訝的竟是耶穌的太太不是別人,卻是被人們一直猜測的妓女。把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也順帶地捎了進來,說坐在耶穌旁邊的不是別人,就是抹大拉的瑪麗亞。那畫裡有女人嗎?在西方宗教史中,似乎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祕密;新教試圖保護祕密降生到人間的耶穌的後代。這項任務為什麼如此艱鉅,

甚至有生命危險,主要原因是天主教對此事的反對態度。如果他們知道了耶穌有後代的話,如果這件事公開了的話,那麼宗教的權利和教義是否面臨著信任危機和鉅變。所以,祕密追殺耶穌的後人和祕密保護耶穌的後人,這兩股巨大的勢力就在祕密中較勁兒,從來沒有停止過。而達芬奇也參加了這一龐大的祕密活動。

《達芬奇密碼》就遭到了宗教界強烈的批評,有人甚至還曾揚言要與作者對簿公堂。聽說作者滿不在乎,而且有理有力地贏了。這種強烈的抨擊是宗教在神、人之間的定位出現了“攪局者”這一現象的必然結果。梵提岡政府不能就這麼看著一直隱瞞了多少世紀的歷史祕密被這種不學無術的小人在玩笑中隨隨便便地揭開。大家不但沒有撈到半點好處,弄不好還要付出隱瞞真相,造人為神的假冒偽劣宗教史的代價。這是宗教在今天的危機,是先進的人類對歷史的考證的研究所無法迴避的成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需要通過性行為來繁衍後代,也因此在很多遠古文明中都存在著對於生殖器的崇拜,這就說明了繁衍增加人口是很重要的,是神聖而嚴肅的。也因此作者並不認為在耶穌佈道的時候會不做相關的考慮來拉攏人心,如果他當真沒有配偶,那麼他將無法以非常道德的方法來繁衍生命,而無法繁衍生命的信仰在人口數很重要的古代,是很難站得住腳很難讓人信服的。所以作者也是相信耶穌是有配偶的,也許她正是抹大拉的瑪利亞,也許她另有其人,並不曾出現在歷史的記載中,這些已經無法得知了。在看電影之前,看到過很多有關電影的反面言論,但是作者卻認為這部電影恰巧彌補了書的一些不足,比如書中那堆複雜的`外國人名,對於一箇中國讀者來說要弄清他們誰是誰是需要一定的精力的。

並且因為全書都是在闡述西方的歷史,對與中國人來說那些是比較遙遠的,也是瞭解不多的,所以如果光看書,我們無法得知作者所說的究竟是什麼,然而電影卻可以將那些呈現出來。在這裡就不得不說導演所採用的一種手法了,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了一種將歷史與現實融合的手法,用以表示蘭登教授的思考,也幫助我們瞭解那些東西究竟是什麼,而這樣的表現手法在作者看過的其他電影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卻非常完美的表現了作者在書中所想表達的,甚至它還給人一種歷史如煙的感覺,這個可一說是該部影片的一個亮點。說回電影的好處,它可以通過配樂以及影象來烘托一些很有意味的話,比如最後蘭登教授對索非亞所說的話,現在你知道了事實,你可以選擇是向錯誤的歷史教會挑戰,還是繼續默默的延續這個祕密,而最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什麼?這話到像是要對看書看電影的我們所講的,在知道了這個論點後,不管我們想怎麼做,重要的是我們願意相信哪一邊,畢竟現如今耶穌究竟是人還是神對我們來說已經並不重要了,在我們需要他是神的時候他就是神,在我們不需要的時候他就是人。

這些是書中無法明確表現出來的,至少作者並沒有注意到,只是從電影中才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個發人深思超脫於這部書而適用於任何宗教信仰的問題,信仰不就是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麼?當然了電影也有它的不足,比如,密碼箱所存放的銀行就不夠巨集偉堅固,至少它沒有給作者這樣的感覺,感覺它配不上那悠久的歷史以及重要的祕密。還有就是那把鑰匙不夠華麗,那場神祕的祭祀交代的並不充分,沒有表現出對陰陽交合的崇拜以及它的神聖,原著中所描述的參加祭祀的人手捧的金色球體也沒有出現,作者不知道是因為刪節而不存在還是因為它原本就不存在,但是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不能不說如此的表現有些不夠充分。並且電影有些場面的衝擊效果奪去了很多重點,例如瑟雷斯的幾次出現,那些太過的突然和震撼加上電影院的音效足可以將你從對迷團的關注中拉出來,就好象夢境被打破一樣的遺憾,作者個人並不喜歡這種安排。

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覺還是不錯的,他給我們介紹了關於西方宗教的歷史,尤其是他不在把神描寫得神聖不可侵犯,而是描寫成有血有肉的一個真正的人,這也是一種突破吧,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影片結尾,主人公沒有去將這個謎公諸於眾,也歸諸於這種人性的美和對逝者的尊重。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3

推薦星期六去時代影城看了傳說已久的《達芬奇密碼》,坐我後排的是兩個年青女子,從影片開始到燈光亮起長達2個多小時沒有間斷地談論著,其中一個無疑對這部電影研究了很久,一直不停地講給另一位聽。說實話對於這個傳說已久期待已久的電影我也研究了很久,但我寧願自己對這部電影是一張白紙,然後在黑暗中,與光和影組成的影象一同渡過這驚心動魄的2小時。

故事是一種對基督教的全新演義,作者學識淵博,涉及宗教、數學、物理、美術等,在感覺合情合理的推論下,我一步步地相信了,我相信牛頓爵士晚年研究神學的原動力竟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隱修會的成員,是聖騎士;我相信了耶穌是有後代的;我還從變態自虐殺手那裡找到了“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的苦修的基督教版本。

誰會相信耶穌不是聖母瑪利亞的兒子?誰又會相信耶穌居然會是一個凡人,一個結婚生子的正常的男人?應該說沒有人會相信,即使是如無神論者的唯物論者也寧願相信耶穌的偉大和不凡。其實這部電影吸引眼球的就是顛覆基督教,但畢竟基督在西方社會裡如同孔子在中國文化裡一樣的不可顛覆,所以才有了結尾的時候那個符號學家不願道破的善良,站在本初子午線上,鏡頭一路向下,穿過的不僅是建築物,還穿過了時光的隧道,來到石棺前,然後結束。

當女主人公心知肚明地感覺到了自己就是耶穌的後代時,影片很溫馨地幽了一默,她站在水池邊,然後輕移蓮步,想在水池中凌波微步,結果是當然不能凌波微步,因為她不是仙女,也不是段譽。我想湯姆漢克斯與她相擁的時候,一定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微妙感覺,因為他擁抱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一步一步得出的科學結論:耶穌的後代。他看著她,對她說信什麼由自己說了算(大意如此)。是的,信什麼由自己說了算,有人相信嬰兒的眼睛,因為那最最清純的眼睛,其實嬰兒的眼睛的視力範圍不過一兩米遠,有人相信鹹鹹的淚水而不信甜甜的柔情,其實淚水只是一種同鼻涕和耳屎一樣的人的分泌物罷了。我想當什麼都無法解釋的時候,還是老子說得好:大道無形。

記得卡爾馬克思說:一切宗教都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世界觀,由此可以知道要獲得世界的本原是多麼的難,所以說,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最不欺騙你的是眼睛,但最欺騙你的也是眼睛。

偉大的牛頓,博學的達芬奇,最後對未知的世界也只能用宗教來解釋,宇宙的原力就是上帝的一擊。所以哲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你怎麼看世界,世界也就怎麼看你。還是李白說得好:相看兩不厭。

當牛頓爵士的蘋果敲在他的頭上的時候,人類嶄新的文明由此展開,所以,影片最後以“apple”作為密碼的時候,其實是作者和導演在向牛頓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