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2000字>

原則讀後感2000字

文思屋 人氣:2.5W

距離上一次發讀書筆記快一個月了,這期間陸陸續續的寫,也反反覆覆的刪,一直糾結於如何讓觀點內化於心,還能呈現出邏輯有形的閱讀體驗,幾次初稿下來,我認清了這不是一時半會能練就的事實,所以還是慢慢來吧。和上次一樣,第一段落純屬我的碎碎念,這段時間在休假,在一個頻率下生活了那麼多年,最開心的就是能夠拓展自己的頻寬,聽到更多的聲音和認識更多的人;早起,跑步,寫閱讀筆記,把好的習慣,一個個先建立起來,恢復回來,剛剛完成這個月的一百公里和半馬,這個週末就只安心地剩下閱讀筆記了;

原則讀後感2000字

現在看書是越來越慢了,特別是經管類的書,強烈的代入感總會使得一些章節看了又看,每每還有不同的收穫,就像今天要講的這本《原則》,作者是瑞·達利歐,世界上最大的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公司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在經濟理論,管理哲學上有自己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他創辦的橋水因為成功的預計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而廣泛受到人們的關注,他本人也成了各國首腦的座上客;而他所創辦的橋水在金融領域裡面,一直也是個“謎”一樣的公司,據作者書中序言所述,他不滿外界對橋水扭曲的報道,同時也在“知天命”之際想分享一些他的成長和體會,所以才有了《原則》一書的出版,這“分享”直接就把他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暢銷書”作家,從這點也可以見識到瑞·達利歐的不一般。

原則這本書介紹了瑞·達利歐的一生的成長和起伏,在書中他很多的觀點,給我的感受還是傳統西方精英的那一套認知;但通讀完整本書後,還是感覺值得細細閱讀,用開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作者對自己的總結,“無論我一生取得多大的成就,主要原因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這無知的時候自己應該怎麼做。”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想傳遞給讀者,他一輩子是怎麼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的,而這恰恰就是《原則》的精華所在。

決策和思維能力不同,人天生就有思維能力,而決策能力只是接觸現實的過程中學習的結果。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事件,往往是決策上的成功,例如中國近代史上的“長征”,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底登陸“,這些戰役決策的經典之處,就是從當時的條件下來看幾乎是反常識的,但從事後看當時做出這種決策也是有跡可循,這就給了“什麼是最好的決策能力”一個很大的探討空間;人無時無刻都在面臨決策,我們在決策前最好是通過既往發生的規律,在不確定性中找類似參照進行推演,在對比中做到創意擇優。

瑞·達利歐用很大篇幅來解釋這個“創意擇優”的過程,創意擇優做起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輕鬆,為了得到一個有效的決策庫,需要從組織文化,人性甄別以及專業可信度評分上做決策因素積累;在“原則”裡,任何看起來無規律可循的的決策,事實上都可以分解成有規律的小決策,在允許試錯的基礎上不斷的迭代出更優的“分解系統”和“決策資料庫”,從而”以變應變“。

瑞·達利歐這種建立在非常理性的經營方式咋一看很另類,他似乎想用一種教條式的`“原則”,想把人性牢牢套在演算法中,從而只得到一個”純開放的大腦“來確保“創意擇優”。在過去四十年裡,他在橋水的運作中證實了他的方法的可行性。當我看完正本書,我很難說清楚瑞究竟是一個企業家,哲學家,還是一個心理醫生;在”理解人與人大不相同“一章中,瑞提及了他對大腦,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在他的任期內,橋水似乎就是他的個人臨床;他發明了”橋水棒球積分卡“把參與討論的人,通過相互打分來把人的一些主要特徵顯現化,例如區分”有創造性的“和”堅持貫徹落實“的人,這種將人標籤化的做法很有爭議性;

愛德華·威爾遜在《人類存在的意義》一書中,提到人類的進化會促使大腦不斷進化出管理更大群體的能力,群體之間的競爭就變得比個體之間的競爭更重要,同時擁有更多合作性個體的群體發展得更好。這一進化使得利他意識、倫理觀、良知和尊嚴意識發展起來;瑞引用了愛德華的研究,顯然他的做法也是建立在這種群體性利他意識下,按瑞的說法,這是一種”極度開放的大腦“,他還為如何訓練做了一些分享(瑞引用了《習慣的力量》和《刻意訓練》,這些同樣是有趣的書,也是我下次的分享筆記);

瑞·達利歐用”人與人大不相同“,來解釋很多經營過程中的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例如他提到的一個企業決策場景就很司空慣見;

許多年前橋水試圖對債卷市場形成系統化的全球性理解,當時由橋水的鮑勃·普林斯負責,儘管在理念上大家都能理解要乾的是一件什麼事,但具體落地方面卻遲遲毫無進展;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設想出要做什麼,並希望細節型的人自己找到辦法,當後者找不到辦法時,前者就覺得後者毫無想象力,而後者覺得前者自己都沒搞清楚。無休止的討論,相爭,陷入僵局,所有人都覺得是別人的錯。

假設一下,在決策之前,如果能瞭解到參與討論的人的”棒球積分“,例如我們知道了誰是喜歡專注於計劃並遵行的”計劃者“,誰是關注周圍發生的情況並適應的“發覺者”,是不是可以在不同階段找不同的人來完成決策和推進!不要去指望改變人,學會選擇更有效率;這是瑞·達利歐在”用對人。。。"一章中一個重要觀點。

瑞·達利歐的原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經營的一種通識,在中國突然”火“起來,或許是和中國的人情社會有種鮮明的對比,從傳媒角度上,有爭議的東西只是更適合傳播,至於觀點和做法就見仁見智了。在我看來,原則裡很多介紹人在企業經營中的主觀因素的分析是很有指導意義的,這在很多其他心理學書籍裡同樣提及,但像瑞·達利歐這樣,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和貫穿指導企業的經營活動,並梳理成一套完整的指導體系,加上寫作邏輯非常清晰,這本書可以說這絕無僅有的經典;當然限於筆記的閱讀體驗,作者還有很多難得的獨特觀點沒有在這裡一一披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好好自品一番,歡迎留言分享。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