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600字>

《無聲告白》讀後感3篇

文思屋 人氣:4.95K

《無聲告白》是2015年8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下面本站為你們獻上《無聲告白》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無聲告白》讀後感3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一】

讀完《無聲告白》,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寫些什麼,記錄下自己的壓抑與震驚,壓抑於莉迪亞悲慘的一生,震驚於文字的力量。

《無聲告白》總結起來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這樣的情節在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上演,不能實現人生夢想的父母,把夢想轉嫁到子女身上,期望他們來完成自己的心願。

於是,不顧及孩子的感受與想法,打著“為孩子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的幌子,讓他們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

故事發生在70年代的美國,一個有著中國父親,美國母親的“特殊家庭”。撇開種族問題不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較現實中更加鮮明,甚至極端。

從小渴望與眾不同的母親,優秀、上進,夢想著成為一名女性醫生,但婚姻和孩子的出現讓她不得不停止學業,她反抗過,離開了丈夫和孩子,決定找回自己的人生,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她將自己的夢想與期待全部放在家中老二莉迪亞身上,她的關注全都聚焦於莉迪亞,有時甚至忘記了大兒子和小女兒的存在。她讓莉迪亞實現自己理想的方式就是讓她不斷地學習,她給她的禮物都是書,生日禮物是書,聖誕禮物是書。她讓她選修高年級的課程,她甚至送了她一個聽診器。

相反,莉迪亞的父親,從小因為特殊的膚色受到“特殊”待遇的父親,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融入同齡孩子的生活,他不斷地教導她多交朋友,給她買漂亮的衣服,讓她約朋友來家裡玩,和朋友去看電影,好像這樣其他人就可以不去在意孩子獨特的黑頭髮。

只是,莉迪亞的母親不知道,莉迪亞每每順從她的安排去做作業、去上課,乖巧地對她說“好的,媽媽”,不過是因為害怕,害怕母親再次消失。在她母親為了夢想離家的時候,小小的莉迪亞就對自己許下承諾,只要能留住母親,只要母親不再消失,她會完成所有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

莉迪亞的父親也不知道,莉迪亞每天對著電話與“朋友”談論學校發生的事情,歡聲笑語的時候,不過是對著機械的電話撥號音自言自語。當莉迪亞終於無法承受這些“期待”,當她終於發現自己恐懼,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她選擇死亡來結束這一切。

她的死亡也讓她的父母意識到自己錯誤,挽救了瀕臨破碎的家庭,這樣的結局可能是對莉迪亞最好的告慰,也是對封面上“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最好詮釋。

莉迪亞“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雖然以這種遺憾的方式。可是,現實中的我們,有多少人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又有多少人敢於面對真正的自己?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還想著百度一下別人的讀後感,想看看別人的想法,怕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

從小接受應試教育的我們,習慣了標準答案,害怕不一樣,因為不一樣就意味著錯了。長大以後的我們,還是如此,工作,結婚,生孩子…,每個環節都不能少,也不敢慢,若不如此,我們就擔心自己成了異類,成了父母的心病。

更可悲的是,當有一天,當我想去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不再重複父母的生活的時候,我竟然想不出另一種生活的方式。

現在的我經常思考,我真正喜歡什麼,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應該怎麼度過我僅此一次的人生,希望有一天我能找到答案,並且擁有那樣生活的能力與勇氣。

《無聲告白》讀後感【二】

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他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李太太的夢想是做一名醫生,為了自己的愛情,結婚後就開始照顧三個孩子,可是做女醫生的夢想不斷地在李太太的心裡生根發芽。有一天,李太太沒有任何告別,離開了愛人和孩子們,自己到曾經就讀的學校重新學習,參加考試。失蹤了很長時間。

當李太太回家後,孩子們,尤其是莉迪亞太害怕母親離開了,於是成了母親夢想的繼承者,對母親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說是的,好的,只是害怕母親再次離開。

這本小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就給人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懸念:莉迪亞死了。整本書都在不斷的探祕,家裡的每一個人的狀態都被作者用很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很有代入感。

我們身邊的朋友,同學也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可是我是第一次看類似於這種小說。當看完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才真正的理解了這本書的題目《無聲告白》,我把自己當成莉迪亞,我很想跟母親說我不喜歡,可是我害怕失去媽媽。我說不出那樣的話,所以我只能委屈自己按照你所希望的樣子活著,直到我堅持不下去。

看完這本書,我更深層的理解了這本書扉頁的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的'決定是什麼,我為我自己的決定負責任,而不是我父母的想法是,我朋友的想法是,不不不,那是他們,你只需要告訴自己你想怎麼做就可以了。做對了,祝賀自己,做錯了,不抱怨,不責怪他人。而作為父母,又何嘗不是需要做自己呢?和而不同,我跟你不一樣,但是我可以接受我們的不同,這邊是最好的相處模式了吧。

《無聲告白》讀後感【三】

讀到《無聲告白》純屬偶然,一個無聊透頂的晚上,無聊透頂的去某網閒逛,無聊透頂的發現這本書,名字聽上午還些許有點讓我想讀,於是百無聊賴的看了看簡介,不禁很失望,早期移民到美國的中國人在社會形態以及心理歷程上的各種艱難和困苦,和我有半毛錢關係啊!然而實在無事可做,便翻開第一章,本著打發時間的姿態心不在焉的看著,可是第一頁還沒看完,我就精神了!這是本好書!我對好書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看了5頁之後依然很想看下去,那之於我就是好書。然而《無聲告白》卻不僅僅是一本好書,因為我看了幾遍都還想再看!這是目前為止我所讀到的除了《紅樓夢》之外,唯一一本讓我想重複不停看的書!然而每一個人對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領悟,之於我,對《無聲告白》的痴迷是因為它引起了我很多很多的思考,很深入的思考,而這種思考,不是關於社會形態,不是關於種族主義,而是關於育兒!於是我把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父母,恰好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阿棠,強烈要求寫一篇讀後感,我是不擅長這些的(說的好像我其他方面的文章就擅長一樣),而盛情難卻,就隨意寫下一兩點,只做拋磚引玉,等著阿棠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