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500字>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2.5W

《晏子使楚》講的是楚王想盡辦法刁難晏子,但都被晏子用他的聰明才智一一化解了,最後反而贏得了楚王的尊敬。下面小編給你們帶來《晏子使楚》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讀後感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讀後感一

這篇文章是根據《晏子春秋》改寫的,主要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與楚王三次鬥智的故事。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體不足,讓他出醜,顯示自己的威風,可沒想到卻被晏子機智地駁回了,“只有訪問狗國,才能從狗洞進去”,這樣的話讓楚王的詭計難以得逞;第二次鬥智,楚王說晏子是不中用的人,晏子則回答:“我國的才人都去訪問上等國家,我這種不中用的人就被派遣訪問下等國家。”這話,又使楚王自討沒趣,沒有撈到半點好處。第三次,楚王讓士兵抓來兩個齊國的賊,汙衊齊人都是偷雞摸狗之輩,晏子舉例反駁,駁得楚王無言以對。

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麼巧妙,他並沒有直接說對楚王不滿的話,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婉轉不失禮儀地應對了楚王,實屬外交家才能與智慧的典範!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讀後感二

本學期開始,我們在蔡校長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力爭更好”的教學思想為指導,以“用什麼樣的方法效果最好,我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為原則,確保每一節語文課的高效。尤其當我聽了五年級《晏子使楚》一課完整的教學後,我由衷感到: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真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國小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可以通過自讀,藉助字典等工具書解決字音,詞意的問題。我們就嘗試將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第一課時,採用“先考後教”的形式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這也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的體現。

如王老師在教學《晏子使楚》第一課時通過檢測兩個問題: 1、給劃橫線的字注音。(如侮辱、 撒謊等易讀錯字音的字詞) 2、解釋下列詞語意思。(敝國、面不改色、安居樂業等),讓學生自讀、自查、自學,完成本節課的正音、解釋詞意的任務,學生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對課文段落結構的分析中。後又通過檢測題中的“概括段意,分析文章寫作結構、寫作方法等”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分析問題,真正做到了在課堂上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語言概括、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實現教材大綱中所要求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實踐證明,這節語文課上用此方法也確實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晏子使楚》的第二課時,陳老師採用“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比回答問題、比講故事”的三場比賽緊張、高效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每個“比”就是一次“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過程。

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場比賽是“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環節。課上陳老師通過“指名讀、師生評價、範讀、分角色讀”的方法訓練學生的如何朗讀,還適時地滲透課文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訓練與提高。這也實現“德育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教學思想。同時,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美育。而更為精彩的一場比賽是“比講故事”環節。學生積極展現自我,學生講得精彩,學生聽得高興。甚至還有個學生機智地將裝在口袋裡的加餐----桔子,拿來當道具,課堂講故事的氛圍瞬間高漲,獲得聽課老師、來賓的鼓掌。整個課堂變得生機勃勃,令人回味!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脈絡清晰,故事有代表性,人物特點明顯,課上通過“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比回答問題、比講故事”三場比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但這不能照搬,也要根據課文內容、課型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將會繼續以學情,效果為依據,繼續深化課改,用千變萬化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營造師生和諧,教學相長的課堂氛圍。

課改之路任重而道遠。當真正以生為本,真正立足課堂,從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為切入點,我們就會發現課堂改革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讀後感三

晏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外文家。而今天,我們就學習了一篇有關晏子的課文——《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出國,在與楚王三次鬥智中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我非常佩服晏子,因為他善於言辭的本領,他話中有意,意中有話。如:楚王第一次想羞辱晏子時,讓人把城門關起來,開狗洞。晏子說:“只有訪問‘狗國’才從這個洞過去。晏子的這句話代表的意思是:楚王要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的話,那他就鑽狗洞,楚王要說自己的國家不是狗國的話,就應開城門。晏子以機智的語言,還未見楚王就給了他迎頭痛擊。生活中這種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萬里挑一。試問,這些人面對危險時為什麼能那麼冷靜呢?難道他們真的不怕?答案是:不!他們也怕死!既然怕死為什麼能那麼穩定?因為他們都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自信!正是因為有了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敵人,那種緊張的心情就穩定下來了。擁有自信的人,並不是很少,為什麼能夠冷靜的人這麼少呢?答案是,他們的自信心還不夠堅定!面對死亡,誰的信心能夠存在?可是,為什麼有些人的信心,不但不倒塌反而更堅強?這就得換位思考了。如果你是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你是選擇順從還是反抗?在這種時候,選擇前者的人,就是軟弱、沒有勇氣的人!這種人不能算是“生活的智者”。選擇後者的則為“勇士”。勇士擁有自信、勇氣、智慧的能力。但是生活中這樣的“勇士”太少太少,這樣的晏子太少太少。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讀後感四

晏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外文家。而今天,我們就學習了一篇有關晏子的課文——《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出國,在與楚王三次鬥智中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我非常佩服晏子,因為他善於言辭的本領,他話中有意,意中有話。如:楚王第一次想羞辱晏子時,讓人把城門關起來,開狗洞。晏子說:“只有訪問‘狗國’才從這個洞過去。晏子的這句話代表的意思是:楚王要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的話,那他就鑽狗洞,楚王要說自己的國家不是狗國的話,就應開城門。晏子以機智的語言,還未見楚王就給了他迎頭痛擊。

我除了佩服晏子他善於言辭的本領以外,還很佩服他的愛國精神。例如:楚王用抓盜賊羞辱齊國人時,晏子用柑橘打比方:生在淮南和在淮北長得不一樣是因為水土不同,來說明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在楚國就做起強盜來,也是因為水土不同的原因。這句話的意思是:齊國人能在自己的國家安居樂業,在楚國就做起強盜來,說明楚國是個‘強盜國’。這樣既有力地反駁了楚王的侮辱,又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從晏子與楚王三次鬥智中,我覺得晏子是一個聰明、機智、隨機應變的人。同時我懂得了——如果像楚王一樣陰險狡詐,往往到最後都是自取其辱;如果像晏子一樣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有膽有識、維護祖國的尊嚴的話,往往到最後的得到的都是大家的尊重。要成為有用的人,必須要經過許多風風雨雨,首先必須會隨機應變,另外要有勇氣、信心、智慧……和一顆愛國的心。在以後日子裡,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勇敢面對,不能退縮。費蘭克曾經說過:如果你是懦者,你自己乃是你最大的敵人;但如果你是勇者,你自己乃是最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