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500字>

看《目送》寫的讀後感1500字

文思屋 人氣:1.71W

引導語:《目送》是龍應臺創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從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看《目送》寫的讀後感1500字,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到大家。

看《目送》寫的讀後感1500字

看《目送》寫的讀後感1500字【1】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目送》,我深深的被這本書中的文字所迷住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難道是因為龍應臺的文字太迷人,還是什麼,但是我始終堅信,有夢的人會看見美好的未來,心中能夠裝下整個生活的高興就一定會憧憬未來更好的明天。

我覺得我現在看書真的如同看電視劇一樣,我很想去認真、細緻的把握住每一個人的情感變化,當然,我知道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同樣,我們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我覺得,這種不同也一定是大同小異,我們不能夠強加別人去做什麼,當然我們也不能夠指定別人做什麼,但是我們可以讓我們自己的心逐漸的放鬆下來,想一想我們現在該需要做什麼,再也不要那麼的浮躁,再也不要那麼的狂熱了,因為那樣的等待與無助是毫無用處的,只會不斷的浪費你的大好時光。

我很喜歡龍應臺的文字,讀上去使人暖暖的,如同夏日的驕陽一般,當然,我並不覺得任何一個作家寫出來的文字都是最好的,都能夠受到所有人的喜歡,但是我覺得龍應臺應該是讓大部分人,或者是多數人都愛上了她的文字。

我甚至作為一個對於電影和電視劇來說都有著自己獨特感受的影評人和劇評人來說,書評相對於我而言變得十分的艱難,我並不是寫出來,我也並不是沒有更多的靈魂思想想與你們交流,但是說書評不像電視劇和電影,你可以通過流動的人,演員的演技,燈光的架設,包括劇本的囊括等方面去再深一步的發掘。

可是,當我一旦面對非常無聊,或許可以說是一張無聲的書頁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就知道你的心中究竟在想一些什麼,你不是在想這本書存在的價值,而是你在想你應該如何去評論這樣的一本書,如何全面且客觀的評價,我知道這很難做到,但是我們也必須做到,努力做到,因為我們寫出的文字是讓更多的人看到的,我們必須要為我們所寫出的文字負責,雖然這些文字只是我們個人的觀點,可是這些文字同樣也是我們作家經過許久的時間反覆推敲才寫出的,這是靈動的文字,我也希望各位讀者們以後再讀小說,包括我寫的,或者是別人寫的小說的時候,你一定要走進那個故事情節,不要成為一個外人就肆意的評論,你的評論是不正確的,你根本就沒有把握到作者的心思,你根本就沒有一顆欣賞的心,我覺得做人如果在這樣的地方上出現的問題,是非常可悲的。

七十三篇散文構築了《目送》,龍應臺在她的敘述中寫到了這世間一切的溫暖,包括親人、朋友之間的,哪怕是在你趕飛機之前的一股茶香都是能夠讓我們這位發現了生活的美好的女作家非常眷戀的,是的,我們現在的生活似乎已經很難享受的到這種愜意的生活了,我們的生活都像是打了發條一樣,無止境的重重複復的來過,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意思,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又是什麼,要幹什麼,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好好的'深思的,我們只能通過不斷的總結與梳理,才能看見更好的我們,以及更好的我們所孕育出來更好的未來。

看完龍應臺的文字,我被深深的打動了,我很喜歡龍應臺與她的兒子之間的相互交流,雖然她寫出文字的方式極其普通,兒子與她之間的互動並沒有像我想象之中的那麼多,但同樣能夠給我們暖流,這是因為龍應臺會發現身邊的美,會真心的注意到周圍的光景是否還在,她是對於生活非常敏感的人,相對於正常人來說她的目光裡能夠掃視一切,我也相信這有這樣的作家才真正的能夠算是一名大家。

當然,散文與隨筆是我這些天來的追求,我真的想寫一些我現在的心靈感受,我不知道未來的夢想是否會實現,當然,我也不知道我所期盼與憧憬的那一天,那樣的生活方式會不會真正的來到,但是我還是不斷地告訴自己,一定要懷揣著當時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人生不斷的走走停停,龍應臺的文字也隨著我們的不斷更替而歷久彌新,我知道她的文字是鞭策我們每一個人心靈的良藥,我更知道在驕陽之下的我們如果能夠用一點時間去再次回味她的作品,我們還是會獲益良多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少的人能夠有這種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而是抱著我們所謂的電子產品來消暑,來度過這樣一個無味的假期,我覺得這樣的度過方式非常的無聊且沒有任何的意思,不如捧起一本書靜靜的觀想著,我們總會從書中發現不一樣的美,與不一樣的自己。

看《目送》寫的讀後感1500字【2】

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龍應臺《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

它最好不要說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閱讀障礙,內容應該簡潔卻有力,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閱讀過程中或者閱讀過後,有一種隨時想要再開啟重新閱讀一遍的衝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覆誦讀,然後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閒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著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裡。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著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裡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裡,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裡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永珍對映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