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500字>

目送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7篇)

文思屋 人氣:2.7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7篇)

目送讀後感1500字1

國中時,課文裡就有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起初,是懷著那份對課文的任務式心態去讀,更多的,也只是對於那些生僻詞而咬文嚼字地費心註釋,讀了一遍又一遍,不過是味同嚼蠟。可是,隨著年齡的一點點增長,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漸漸地,我似乎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朱自清與他父親當時的影子,竟與如今我和父母之間的每一次離別都何其相似。於是,我漸漸喜歡上了這種無言的背影,無聲的愛。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龍應臺老師的文字。在她的筆下,我感受到的,是類似《背影》散文似的柔情,卻又不僅僅是一份親情的溫暖可以簡單概括的。她的文字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我整片天空,讓我的青春因有了親情的陪伴而不再叛逆,不再迷茫。

看過龍應臺文章的人大概都瞭解,她的文字風格大多是寫她遇到的人或事,取其溫暖可愛處寫,黑暗和陰霾與她的文字是隔絕的。你能夠透過她的文字,看到生活是平穩而美好的,感情是舒緩而沉靜的,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而今天,我要談的,便是包含了七十三篇散文,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的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目送》。

龍應臺於《目送》這本書裡,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與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她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的封面所言:“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很喜歡書中的那篇名為“你來看此花時”的代序,她說,要想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因為只有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很巧,我也喜歡走路。每當讀書累了,亦或是閒暇之餘,與其窩在宿舍睡覺打遊戲,我更喜歡的是,出門走路。值得嘆息的是,那時的我,當遇到迎面走來三三兩兩的人在嬉笑聊天的情景時,總有些孤獨的情愫湧上心頭。

那時的我啊,大概是沒有明白,兩個人的旅行,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啊。兩個人,未必比一個人不寂寞。為看風景而進行的走路,還是一個人更好,不是嗎?

人生不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旅途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風景。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在慢下來的時光裡,我們用心去感受每一份美麗,驚喜於每一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可轉眼現如今,社會滿是喧囂浮躁之氣,在利益的誘因下,人們找到了一種記錄美的捷徑——相機。

不可否認,相機的確很便利,它可以將大自然中那一剎那的美麗定格在一張張照片裡,供日後慢慢欣賞。可又如何知道,這樣的美,卻是失了靈魂的,這些塵封在記憶裡的,終究會隨著時間消散。因為啊,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不是那機器,而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悄悄地,放下手中的相機,它不過,是心的註解,眼的旁白罷了。

《目送》這本書裡,最經典的那段話莫過於: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著兒子華安的離開,身為最愛他的母親,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目送著父親的離開,在距離爐門不過五米的地方,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看似深情的目送背後,卻是無法割捨的親情與悵然若失般的留戀。

這本書裡,作者的主題是生離死別。於是,在人生的大命題之下,龍應臺的文字是傷感的,但這份傷感也渲染著溫情的基調,並不是冷漠而生硬的。縱然以強硬的姿態插入人類的生命,她的描寫也是溫和的。生命的大悲涼,因她的文字,而染上了一層暖色。

目送讀後感1500字2

只是因為在書的封底看到了這句話,再也不能抹去那一瞬的心動。

自古我們就是傷離別的。楊柳、長亭、流水……無不令人傷感。“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我從小便不喜歡離別,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而目送這一形式更讓人傷感。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恐懼自己那種不捨卻不得不送的無奈。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海關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這是她對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的情節描寫中的兩句話。兒子安德烈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查;身為母親的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視窗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她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媽媽。高中住宿,每週末可以回去。當再次到達學校,下車告別後,在步入校門的那一刻,我總會習慣的回頭再看一眼媽媽,再次揮手告別……在我看來分別的時間並不算長,畢竟每週都能見到。可我總能看到媽媽眼中那一束熾熱的光芒。

僅僅一個星期的分別,媽媽就已經如此的放不下我。那現如今,我已和她不在一個省,寒暑假才會回去,半年的時間是不是更漫長,她是不是更加的難熬,更加的掛念我,以致眼中常含淚水……

我似乎已經很久沒有打電話回家了,記得月初爸爸打電話過來,說很久沒給我打電話了,但又不知道我什麼時間有空,怕我在忙,怕打擾到我。聽著他略帶疲憊的嗓音說出這麼一句,其中的思念我並非不知。我只是感覺鼻子酸酸地,一時之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從那通電話之後,我一有空就會往家打電話,我不希望幾十年後會有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龍應臺也說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或許我們會有這種想法:我們已經是大學生了,也是個成年人了。該是時候脫離父母的庇護,展翅飛翔,飛往我們自己的藍天,追尋自己的夢想,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我同樣也曾這麼想,我還曾很感性地寫了一首詩歌給媽媽,希望以此來告訴她我長大了。我記得詩歌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那麼,剩下的路,我自己走”。我依舊記得媽媽當拿著我寫的這首詩歌,讀完後,那面部的表情,是很難形容的。我問她:“媽媽,你怎麼了?”她只是拉著我的胳膊坐在床邊,看著我的臉,慢慢地,仔仔細細地掃遍我的整張臉,似乎是要把我的臉掃描入她的大腦深處,然後朝我扯出了一個笑容……

現在我想說其實多關心下爸媽與自我獨立並不衝突矛盾。並不是在分別時你那朝爸媽不經意的回眸一望甚至僅僅是一瞥,就代表著你對父母的依賴,代表著你的不獨立與不成熟。相反,我認為這恰恰是你有責任感,有了擔當,是一個可以讓父母依靠的成年人的表現。你懂得要去體諒照顧父母的感受了,知道、瞭解了他們的立場,懂得了換位思考。

想想當我們人到中年,年邁的父母用蒼蒼白髮和蹣跚的腿腳告訴你,他們就要離開了,不再天天和你在一起,他們走在人生的小道上,背影有些空寂,夕陽在他們身上塗抹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黃,他們會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固執地不去理會你的呼喊,任憑你的哭泣和感傷,走向一個未知的永遠不會回來的世界,他們會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你是不是也會感慨的落下淚來。只是我想說這是必經之路……

與其到時的傷心難過、遺憾後悔,不如現在行動起來,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分每秒,人生苦短,珍視當下才是最明智。不要吝嗇你對他們的愛,因為他們從不衡量自己曾給過你多少愛,只會擔心是否自己給予孩子的還不夠,那是真的是無私的愛。

突然之間我明白了:人生,原來就是這樣一場場的目送,目送時光流逝,目送親人遠離,目送世事滄桑……

目送讀後感1500字3

早就接觸過龍應臺的書籍,正值放暑假空閒之餘又開始戀上這位女作家的著作《目送》,看書中內容讓人不願釋手,裡面文字像涓涓溪流般,靜靜的流淌。無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平實卻有著深深的內涵。尤其是當她寫到母親時小箱裡的東西交給她的時候,我倍覺傷感,另外,她與兒子之間的那種所謂的“鴻溝”,似乎不可逾越。其實,目送是一種信念,父母對子女的目送,那裡有多少期待,子女父母的目送,那裡又有多少的不捨,但這世間的悲歡離合就是這樣,因為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讓每位讀者用心去感受。

請在每一朵曇花之前駐足,為那芳香闇誦,依依遠去的夜晚宙步;他們說生命就是周而復始,可是曇花不是,流水不是,少年在每一分鐘的綻放與流動中,也從未不是。著名的詩人席慕容寫著這樣一首詩,讓人身上品味著。

席慕容的詩告訴我們永恆只能在一剎那間收藏,生活本來就在剎那間,我們有些時候,往往忽略了生命本身,沒有尋找到生命的本真。然而一直處於迷惑中的我們,始終找不到滿意的答案。正像一位哲人所說的:“一切真理,通常都是很簡單的。”生命的本身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那麼深奧,那麼令人無法釋懷。事實上我們的呼吸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浩瀚的生命旅程就依陽在這簡單的一呼一吸之間,讓大家學會珍惜。於是,目送親人,目送朋友,甚至目送自己也就顯得不是格外傷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青年在森林裡不停的奔跑,他後面有一群餓狼在不停的追他,這個青年看到前面有一口井,這個青年跑到古井的前面,探夫往下一看,古井的底部全是毒蛇,古井的中間有一根古藤。這個青年當時不顧一切跳進古井中,用手抓住古藤,這時青年發現,古藤的根部有一群老鼠在不停地啃著根,而藤尖又有一個蜜蜂窩,那一滴滴的蜂蜜滴在藤尖,一群群螞蟻正在覓食那一滴滴蜂蜜。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其實寓意很深刻,人的生命就是一呼一吸,這是宇宙間最神奇的,它時刻伴隨我們,卻最容易被忽略。因此,很多時候,真理即便離我們很近,卻同樣需要我們去探究、去尋找。

我們有的時候揹負了太多的凌亂與不捨,心繫了太多的不願意與身不由己,這樣一來生命就太厚重了,我其實很推崇星光式生活,能發光的時候要開心的揮灑能量,暗淡的時候要尋找下一個光源,千萬不能放棄,因為晝夜是分的清清楚楚的!這個世界自有公道在!對與錯在你活著的時候是不能定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經歷不同,自然評判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也不是。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十全十美的,在深夜的時候想發會兒呆,也許時代在發展吧,每當聽一些人談起自己青春的那場回憶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些天真的笑,那些不顧一切的頂撞,那些傻傻的真誠……其實,再回望那些渡口,我們並沒有進入那場回憶的中心,而是在那岸邊給失意者炫耀,炫耀那些可笑的,所謂的光榮。其實,懵懂並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生活的錯,所以不必緬懷,夢醒了就過去了,如果停留,那就會越走越遠,有人總是喜歡把青春比作箭,永不會回頭,而我想說:時間請不要傷害爸爸,不要傷害媽媽,不要傷害那些難忘的陌生人,不要傷害好友的純真!

有時候,我們擁有的世界與我們心裡渴望的世界差異太大,於是,我們不得不低頭,去討好當下的時尚與潮流,其實,我現在明白你們的苦楚,你們在這新鮮的潮流裡被人指責,失去的永遠比得到的多,因為潮流只是流,不能經,不能典,所謂的經典那是深入人心的。是一片純淨,沒有什麼特別,但是總有一些特別,那就是他在人們心裡,人們不管在哪,心都能醉!

看日出日落霞光滿天,望雲捲雲舒氣象萬千。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的真諦就是一呼一吸之間。這樣的道理雖然簡單甚至看似無用,但是,在這一呼一吸之間,我們是否真的去領悟生活了,是否真心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了。要用心去感受,去學會行走著,珍惜著,且行且珍惜。因為珍惜是一種美好!

目送讀後感1500字4

龍應臺一向以犀利文風著稱,尤其是《野火集》中的那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銳利逼人的批判讓國人振聾發聵,擲地有聲的叩問讓那扇外強中乾的舊體制的大門應聲倒下。直到《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等親情繫列書籍的連續出版,剛性的批判文學之外開出了清淺柔軟的花,同時讀者也看到進入天命之年後嫻靜柔美、溫情淡定的龍應臺。

《目送》共73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覺,流露出最樸素的人生觀,對孩子、父母、朋友的愛,對人的關懷,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生命的尊重。全書提及最多的、最打動人的是親情。作者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面對日益長大的孩子時的失落和困惑,作為女兒面對日漸蒼老的雙親時的守候與不捨。

同名篇《目送》是全書開篇之作,跨越了三代人的感情。全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回憶了送兒子華安上國小的細節,那時的兒子揹著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時光一劃而過,轉眼已經16歲的華安要赴美做交換生,機場送別,作為母親的龍應臺目送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期望他消失前的回頭,哪怕僅僅是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母親的深情送別與兒子的毅然離去形成反差,教人如何不落寞?接下來作者追憶了在醫院探望生病的父親時,目送護士推著輪椅上老父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門,後來有一天,父親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消逝,作為女兒,她深深銘記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就這樣,在一次次包含心酸和不捨的目送中,龍應臺對親情有了簡單而又深刻的領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一份目送,包含了數不盡感傷、道不完的無奈,尤其是最後的“不必追”3個字滲透作者心中那片不甘心的柔情和不得不放手的勇氣。

作為母親,面對兒子長大後的疏離,龍應臺懂得尊重每一個獨立的人理應擁有的自由和選擇。在洶湧的母愛面前,她收起年輕時的驕傲和銳氣,委曲求全地選擇讓步。曾經她因剎那間的頓悟“失去了孩子,即便是贏了全世界有如何”?

時光的車輪慢慢滾動,像所有平凡的父母一樣,縱然有萬般的留戀和不捨,龍應臺也不得不目送孩子長大、擁有自己的生活。而這,也就成為了兩代人產生代溝的導火索。《十七歲》一文中,龍應臺冒雨步行到巴士站去接兒子。當她遞過一把為兒子預備的傘並關切地囑咐“會感冒”時,被細細的飄雨溼了頭髮的兒子斷然拒接,冷冷扔下一句“不要”。但就是這樣追求獨立、不喜歡母親過分呵護的兒子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他看到母親在孩子們都離開後變得不願買菜做飯,母親可從沒這麼“懶”的,便花3個小時去超市挑選材料並認真地為媽媽做了一頓西餐。當龍應臺表示自己學會做西餐並要做給兒子吃的時候,兒子一絲不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父母和子女,付出與給予,強和弱,一直在不斷地轉換輪迴,但一脈相承的感動卻一直久久延續,可能這就是家庭喜怒哀樂的無限迴圈。

作為女兒,面對父母年老後的忘卻,龍應臺懂得多一份溫柔和耐心。當母親從昔日的大家閨秀跌落凡塵,終究抵不過時光的侵蝕,患上老年痴呆症,她像呵護柔弱的嬰兒般一遍遍安慰道“我是你女兒呀,我回來陪你”;父親的身體大不如從前,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她為父親清理失禁後的排洩物,陪著虛弱的老父一遍遍練習走路……孝順父母,龍應臺不僅能外安其身,而且做到了內安其心。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和令人動容的細節,印證了心懷感恩的她靜靜地守望著父母晚年的幸福。

親情,就像每天都會照常升起的太陽,最是微妙醇厚,溫暖人心。讀《目送》,品味淳樸卻飽含綿綿情感、平凡卻透露洶湧熱烈的親情,我堅信,任時光流轉,歲月變遷,親情永遠是最純真的'陪伴。

目送讀後感1500字5

夜未央,流星落,即使左岸目送之印再過深刻,也抵不過右岸回望時光的淡然清歌,回望,未湮。

絢麗的黃昏漸漸褪去,繁華的夜色闌珊過往,耳畔,《月光曲》漾出層層光暈,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墨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憶你,門廊斜風細雨空濛,墨香氤氳聲如許,衣帶生風,濺溼一腔心情,留下一份沉重。回望,未湮……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龍應臺說這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有評論者認為,這本書不僅是為作者的同代人寫的,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如未湮回望之光撫亮心靈,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與未湮之回望相遇。

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猛地一震,繼而湧出一抹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媽媽的心,只可惜,他沒有再像小時般不斷回頭,而是,選擇將背影送給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他用自己的時間,無形的抵抗了母親的靠近。

窗外,微風起,雨絲紛紛,風吟故里,幾度風雨暮,一曲笙蕭隨雲飛,穿越浮世煙囂,念溫婉淺笑安然。

記得,週日返校,母親在身後的千叮萬囑,“在學校記得多喝水。”“有事打電話”“考試認真考。”……而我,總是不耐煩的擺擺手,徑直走向學校,殊不知,身後是母親之濃濃親情凝成的目送,我,將回望,湮至朦朧。終於,又是一次徑直走向學校,我不經意間一回望,便是母親的溫婉淺笑,安然濺起點點溫馨,溫暖心頭,暖之餘溫久久不散。

星宿如許笑蒼茫,淚成行,咬噬星點憂鬱晶瑩淚,訴說心扉,風影傳音,溫婉淺笑間,才明曉,回望後,風景如此之美。

趁一切都還來得及,彼此還能擁有彼此,把時間調慢再調慢,陪彼此一起,將風景看透,細水長流,回望,未湮……

捻一抹未湮回望心香,靜坐流年之上,笑看紅塵過往。回首凝望,那逝去的時光,總會在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或明媚,或黯然,留下了一行行或深或淺的痕跡,上演著一幕幕蕩氣迴腸。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但是,也不能忘記回望,不能放縱回望漸湮漸深,直至朦朧,忘卻……

《月光曲》,依回漾,回望的花開,開到茶蘼,一瞬的煙花,宛如繁華過後的一場夢境,回望,未湮……

目送讀後感1500字6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後感1500字7

《目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讀下去,而且停不下來。它讓人們在無形之間就被它純純的蚊子打動了。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這是一次關於親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裡,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裡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面板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目送》給我的感覺就是清新,淡淡的清新,但是又扣人心絃,讓人無法忘懷。讀完之後就是深深的感悟,深深的思考……我想這本書真的值得大家都去讀一讀,認真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