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500字>

《牛虻》讀後感範文1500字

文思屋 人氣:1.1W

牛虻是在讀奧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上的,書中主人公保爾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牛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牛虻》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牛虻》讀後感範文1500字

《牛虻》讀後感範文(一)

終於看完了《牛虻》。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取代這一看似註定的悲劇。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說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嘆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絡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著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劇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曾經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希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一悲劇中,另一個人,卻不禁引起我的尊敬與伶憫,那便是蒙泰尼裡教士。他生平也許只做過一件錯事,但他卻虔誠地用他的一生來懺悔。他是眾矢之的的“敵人”,卻因慈愛善良而不失為一個聖人。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許是年輕時犯下的那樁“罪”。這樁罪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同牛虻兩個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後的毀滅,同類的故事在教會世界中並非少見。如《十日談》中所述,一個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條,反倒是不可思議的了。也許,正因為他是個如此善良的人,便註定他要負“債”一生。他與亞瑟母親都是善良而虔誠的人,這便也造成了亞瑟天性憫人,嫉惡如仇,堅持正義不動搖的性格。他最終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換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得不把自己最心愛的人送上斷頭臺,最終導致自己的精神崩潰。當他領悟到現實真相後,他悔恨不已,在他瘋狂地砸下聖像之後,他選擇了死亡。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於是,他也如牛虻一樣獲得瞭解脫。他最終跟隨心愛的兒子去了。餘下的人們,我想他們都將繼承他的遺願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讓“聖子的鮮血”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腦塗地而在所惜的原由。

瓊瑪也是個極讓我尊敬的人。她的沉著冷靜,她的堅定不移和深明大義,都無愧於牛虻對她的執著的愛。然而,她也承受著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個從童年時代就一直印在腦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瓊瑪會更加執著地頑強地戰鬥下去。前進吧!為了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牛虻》一書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為死亡所纏繞的肉體和靈魂是何其痛苦,我們有什麼理由為身邊那一點點輕如塵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嘆!沒有什麼事能使我們放棄對信仰的追求與生之希望,沒有什麼溝壑是不能逾越的!只要你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你為什麼還要停滯不前呢?我的太陽到底在哪裡呢?難道世俗便是真理、便是希望嗎?第一個走出這一步的人固然是艱難的,但是,再困難也得朝前走,即使沒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諷與阻撓,也要堅定地走下去!有什麼讓你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呢?……

《牛虻》讀後感範文(二)

第一次知道牛虻是在讀奧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上的。書中主人公保爾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牛虻》。《牛虻》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保爾如此痴迷呢?帶著好奇心,我翻開了《牛虻》。

主人公牛虻原名叫亞瑟,成長在佛羅倫薩一個富裕的家庭,是當地神學院院長蒙泰尼裡和他母親的私生子。亞瑟在大學裡參加了祕密革命組織青年義大利黨,作為其老師的蒙泰尼裡為此很憂心。恰逢此時,蒙泰尼裡即將升任羅馬主教一職,亞瑟在新任神甫的誘導下說出了組織的祕密。因此,他和黨內一批同志被捕入獄。出獄後,他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給了他一記耳光後痛心離開,與此同時,亞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真相。在雙重打擊下,亞瑟精神失常,砸碎了十字架和神像,留下紙條偽稱自盡。十九歲的亞瑟偷渡到南美洲,在那裡他墜入了真正的人間地獄,度過了十三年非人的生活。十三年後,他回到義大利,此時的他不僅相貌大大地改變了,而且已經成長為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資產階級革命者——牛虻。牛虻用盡一切尖酸刻薄的詞去攻擊教會,尤其是蒙泰尼裡。但在一次行動中,由於蒙泰尼裡的突然出現,牛虻精神恍惚,因此被捕入獄。在獄中,牛虻與蒙泰尼裡相認,當牛虻要求蒙泰尼裡在他和上帝之間選擇一個時,蒙泰尼裡選擇了上帝。最後,牛虻被槍決,蒙泰尼裡也因“心臟動脈瘤破裂”而突然去世。

(一)死亡

讀完這本書,牛虻的'形象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他給我的震撼力太大了。要想了解牛虻,就要先了解亞瑟。關於亞瑟,書中有這麼一段描寫:“他身材瘦削,個子不高,與其說是三十年代的一位英國中產階級少年,倒不如說更像一幅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從長長的眉毛和敏感的嘴脣,到纖巧的手腳,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過於玲瓏了,過於小巧了。靜坐時可能被誤認為是一位身著男裝的美麗少女;然而行動起來,其動作之矯健迅疾,則令人聯想到一隻沒有利爪的馴服的美洲豹。”這是一個溫柔、善良、有著美好前程的青年人,一切虔誠基督教徒的美好品格他都擁有。他對上帝是充分信任的,這表現在他對蒙泰尼裡的尊重與依賴上。作為一名義大利青年,他自然會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他參加義大利青年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亞瑟太過於天真,他從小養尊處優,他不能看清楚社會的各個方面,他天真地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與參加革命是沒有關係的。最後他被上帝出賣了,這把他以前所建構的精神與思想體系全部銷燬了。他心目中的那個上帝隨著他砸碎十字架的那一瞬間死去了,同時亞瑟也永遠死去了。

(二)重生

十三年的地獄生活,書中沒有提到,只在牛虻與瓊瑪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十三年中,亞瑟做過打雜的,挖煤的礦工,甚至做過供人玩耍的小丑。如果說十字架的破碎意味著亞瑟的死亡,那麼十三年的非人遭遇締造了牛虻。書中也有一段關於牛虻的描寫:“他面板微黑,像一個黑白種混血兒。儘管腿瘸,舉動卻像貓一樣輕捷。奇怪的是,他的全部個性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一隻黑色的美洲豹。他的前額和左頰被馬刀砍過而留下的那道長長的彎曲的刀痕,使那張臉破了相。當他期期艾艾說不上話來時,那半邊臉便神經質地抽搐起來。”亞瑟是一隻沒有利爪的馴服的美洲豹,而牛虻是一隻長滿利爪的黑色的美洲豹,他用他的利爪狠狠地向教會勢力抓去。他是千千萬萬個資產階級革命者的典型,戰鬥不屈、堅強、勇敢、堅強,堅定地為革命事業奉獻一生。這是他與當時眾多革命者的共性。同時由於他個人的遭遇,以及他與蒙泰尼裡特殊的關係,使得他又有自己的個性。他比其他革命者更為激進、神經質、刻薄、行為舉止怪異。他的反對教會的文章尖銳、刻薄,尤其是針對蒙泰尼裡。黨內的一些同志認為牛虻太過於尖刻了,蒙泰尼裡作為一名大主教,為人正直善良,他們認為正直的主教不多,不應該對蒙泰尼裡如此猛烈得抨擊。我們能說牛虻對蒙泰尼裡的抨擊不與他對蒙泰尼裡的私人怨恨有關嗎?十三年前,蒙泰尼裡夥同上帝謀害了亞瑟,這一罪過讓蒙泰尼裡一生都為之自責。牛虻真的對蒙泰尼裡有如此怨恨嗎?其實不是的,牛虻對蒙泰尼裡有很深的感情,他把這種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外化為對他的恨。牛虻的被捕也是因為他看到蒙泰尼裡而神情恍惚,垂下了槍。十三年的遭遇讓他不敢有愛,不管是對蒙泰尼裡的親情。還是對瓊瑪的愛情。

《牛虻》讀後感範文(三)

生日的時候,同桌送我一本伏尼契的《牛虻》。這麼多年來,此書不知道被我反覆讀了多少遍。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

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牛虻(亞瑟)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在革命鬥爭中學會了堅強,並支撐了他的事業。

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裡瓦雷士。在那裡,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械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

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義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面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著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後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後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後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取代這一看似註定的悲劇。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說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嘆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絡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麵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己、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該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己的思想中,為自己所用,”讓認為90後是“垮掉的一代”的偏見不攻自破。

《牛虻》一書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為死亡所纏繞的肉體和靈魂是何其痛苦,我們有什麼理由為身邊那一點點輕如塵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嘆!沒有什麼事能使我們放棄對信仰的追求與生之希望,沒有什麼溝壑是不能逾越的!只要你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你為什麼還要停滯不前呢?我的太陽到底在哪裡呢?難道世俗便是真理、便是希望嗎?第一個走出這一步的人固然是艱難的,但是,再困難也得朝前走,即使沒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諷與阻撓,也要堅定地走下去!有什麼讓你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呢?

信的末尾是那首著名的小詩: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

這首詩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牛虻雖然已經犧牲,但我堅信,一定有千千萬萬像牛虻一樣的人為了理想,為了解放,努力著並繼續鬥爭著,哪裡有壓迫,哪裡有磨難,哪裡就有牛虻。我也堅信,一定有千千萬萬的人受到牛虻的鼓舞而成為牛虻一樣的革命者。

牛虻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是他不能被打敗。因為,精神,永生!

有了一種精神,我們才會堅強起來,才會矢志不渝地追求我們的目標,我們才不會屈服,不會消沉。那麼,無論我們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會像牛虻那樣快樂的飛來飛去……

懂得微笑,人才不會在困境中恐懼;懂得給予,我才知道緣份冥冥中相遇。風會停,雨會止,笑著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