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000字>

孤獨者讀後感1000字

文思屋 人氣:1.61W

孤獨者讀後感1000字

魏連殳在世俗人的眼裡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獨的。就連自己的本家看來,他彷彿也是一個外國人一般。他的行為:所學的明明是動物學,卻去做歷史教員;對人愛理不理,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閒事;不重視家庭,卻極孝順祖母……在別人眼裡是古怪的。以至於在他祖母的葬禮上,他們都要嚴陣以待的對付他。因為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麼道理。他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當時五四時期啟蒙者的普遍命運——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禮上,用嚎啕大哭來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樣不被理解的孤獨者。這哭聲裡透著淒涼,悲哀,無奈,憤怒。

其實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這樣的人,是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裡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對別人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因為他對著個世界是有些絕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徹底地絕望。他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東又髒又醜的孩子時,他的眼裡也會出現平時少見的歡喜。在他看來,孩子是天真的,是沒有大人身上的陋習的,是中國的希望。

但最後,他的這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接踵而來的失業,讓他不得不開始逐漸向現實低頭,甚至願意去幹“鈔寫”這樣的活,此時的他還想活下去,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殘酷,卻不給他機會,使他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

他一點點的被逼是“死”了,終究向現實低了頭,得了一個杜師長顧問的職位。一個在別人眼裡是前途無量的職位。但他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死了,在別人眼裡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他是徹底地失敗了。活著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風光的背後有著無奈和悲傷。

其實魏連殳就是五四時期啟蒙者的縮影,他們懷著滿腔的熱情與夢想想改造這個社會。卻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靈上和生活中的孤獨者,世人眼中的異類。後來很多人不得不向現實屈服,過上世人眼裡的“上層生活”但他們的內心仍舊是不如意的,煎熬的,

正如魏連殳一樣,他用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弄破來表達他的不滿,所以最後他死了反倒是解脫了,讓他顯得十分的平靜,用含著冰冷的微笑,來嘲笑自己,嘲笑這個社會。

但魯迅先生並不是絕望的。文章的結尾用“濃雲已經散去,掛著一輪圓月,散著冷靜的光輝’s說明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希望的。

《孤獨者》收於魯迅小說集《彷徨》,這部小說集在開頭便引述了屈原《離騷》裡的兩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部小說正是反映了魯迅當時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卻到處都找不到路,表達了一種無路可走的苦悶。寫下《孤獨者》的時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當年魯迅正處於受敵的狀況,對現實狀況的思考與探索,內心世界充滿苦悶孤寂而又渴望衝破這種桎梏尋求希望,從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獨。魯迅對社會、對人生冷靜地觀察,冷靜地思考。外在環境的壓迫,讓他感到孤寂,感到苦悶,不得不如“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雜著憤怒和悲哀”,以這種嗥叫的方式反抗社會的壓迫,反抗內心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