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作文>

《心路》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1.0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路》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路》讀後感

《心路》讀後感1

下面是一篇題名為《心路讀後感》文章,現在我們一起去閱讀吧;

 《心路》是一本記述了許多抗日英雄以身報國的故事,也是寫一些些民間的傳奇人物故事。讀了它以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為了一條生命而犧牲,又有多少人人可以懷著一個孩子卻依然拔山涉水的打仗。所以我被《心路》這本書給深深震撼了!   也許有人認為死是很可怕的,我也一樣,可是在紅軍戰士的眼裡裡,死卻是很神聖的!因為一個人中國人生來便註定要是成為中國國的一份子,而為了保護國家而死,又是何等的神聖!   在《心路》中有一篇故事寫了有一群紅軍戰士為了保護一個馬馬上就要誕生的新生命,竟然與土匪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最後一個紅軍戰士也死亡為止,後來土匪被這種抗日精神給深深地感動動了,於是便退了兵。   在我們眼中,一個新生命或許並不重要,可是在紅軍戰士眼中中卻無比重要,甚至可以犧牲一個連的生命去保護這個新中國的種種子。   所以,為了中國,我們的祖國,一定要努力學習啊! 想了解更多讀後感文章資訊,詳情請登入:

《心路》讀後感2

年前,當我徜徉在孩提時代的時候,我還依稀記得:草長鶯飛的清明時節,我的父親,總要帶我踏著佈滿荊棘的山路,祭奠我的祖先。那種感覺,在那時的我看來,總是說不清道不明,但心中懷揣那種心情卻讓人難以釋懷。

這讓我相信世界上有那麼一股力量,它無形卻暗藏能量,它讓我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而這種我現在知道被稱作“信仰”的力量,之前還被我當做是宗教或者類似神明的產物。周國平先生的哲學散文集《朝聖的心路》,字字珠璣,醍醐灌頂,讓我如若新生的嬰兒,方才感覺到無盡的光芒。

關於信仰,我一直偏執地認為只有形如“守望”或者“追求”的字眼才能與之相匹配,守望自由、追求光明……總是嚴肅而神聖的。我不知對錯與否,我很難否定這樣的想法,這讓我直到今日,依然堅信這個想法具有存在的價值。

任憑思緒車馬星空,我總是想起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那個主人公,他是被學校開除的中學生,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憤世嫉俗,他厭惡這塵世平庸的一切。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認為一無是處的“不良青年”,卻有著偉大的理想:他想象懸崖邊有一大塊麥田,一大群孩子在麥田裡玩,而他就站在懸崖做一個守望者,專門守護著孩子防止他們掉下懸崖。主人公的理想,更是一種信仰,今日的孩子們何嘗不是在懸崖邊的麥田裡玩,麥田的有童趣和純真,懸崖下是空虛和物慾的深淵,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怎麼能夠守護人類的未來。

帕斯卡爾說:人是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為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周國平先生在《朝聖的心路》裡對此作出了進一步解釋:人的高貴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精神生活,在我看來,便是我們的信仰。

有人質疑信仰存在的必要,但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根據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的傳統,每個人的存在都由肉身生活和靈魂生活,兩者分別對應動物性和神性。一個懷疑信仰的人,對自身就是一個懷疑。

信仰無疑使人高尚。一個有信仰的人,首先便是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愛情……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但卻不能不相信神聖。在有信仰的人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於人格與尊嚴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不論他們身在怎樣的物慾橫流中,他們始終明白,心中的神聖是不容侵犯的。

信仰還讓人感知愛和信任。周國平先生在其《在黑暗中並肩行走》一文中與思想家史懷澤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的確,我們都走在不同的人生軌跡,而正是這種信仰,讓我們感知到相互追求光明的努力,使我們相互鼓勵,相互給予愛與信任,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信仰更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這個事實之後,信仰何以立足?這始終是困擾靈魂的難題。德裔美國哲學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談道:有精神追求的勇氣便證明了信仰的存在。這似乎可以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得到證實:片中男主角安迪在經過20年的冤獄之後,終於靠著自己的力量,獲得自由。人生是不斷救贖自己的過程。唯用筆、用心記錄人本生存狀態,或好或壞,或悲或喜。周國平先生在書中也寫道:真正的信仰不在於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別的什麼神,而在於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

《心路》讀後感3

我覺得能遇到一本好書是一種緣分,並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感悟,與書本做一次靈魂的交流,這比看無數的書卻味同嚼蠟都來得有意義,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要義之所在。

朝聖的心路,人之至性通往至聖之路。走在朝聖的路上,獨自守望各自的靈魂。朝聖的路途中,孤獨是必不可少的,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孤獨的樂趣,就像書中所說的,因為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孤獨中有大快樂。有靈魂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的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祕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重消費重娛樂,人們往往靜不下心來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沒時間與好友談心,做深沉的交流,一切你光掠影,都流於表面,流於淺薄。人難得有真正孤獨的時候,而許都人卻害怕,害怕他們在孤獨中真切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於是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虛假的熱鬧,周旋於各種應酬,漸漸地,迷失了自我。獨處需要一種勇氣,敢於直面自我的勇氣自傲與自己靈魂對話的過程中,或許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真正的孤獨並非只有空虛,而是內心豐盈不需要太多外部世界的干擾。

執著是內心的一種執念,因為對心中的某個目標或理想的世界念念不忘而孜孜以求。在執著的過程中,人們用勇氣證明了自己的信仰。在面對眾多未知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路,一心一意的走下去,箇中滋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執著。不要說佛門中人就沒有執著,同樣也有,從古至今,能真正做到無慾無求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得不到,你永遠都會自己沉浸在當自己擁有的幻想中。同時執著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因為執著,所以追求,所以永不言棄。他之於人生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但如果執著的程度超越了人的最大能力的限度時,就會變成一種可怕的東西。因為費盡心思都得不到,就會心生怨念,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並以此作為藉口,不擇手段地去爭奪,從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執著也需要一個尺度,一個丈量人生的尺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尺度,才能保證自己在“平衡木”上揮灑自如。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一個人無論平凡還是偉大,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把自己喜歡做的做的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去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的機會。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

對於人生,對於生活,我們總會有很多感悟與感受,並能在這一次次風感悟中使自己漸入佳境,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己,這是我們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朝聖的心路。我們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我們必須有值得我們信仰的信仰,併為之付出努力,守護好我們的信仰與靈魂。

《心路》讀後感4

如果不是因為上BVM的課程,我也不會再去讀《大學》這類的古典書籍。我一般不願意去讀文言文,一方面感覺讀起來很有壓力,一方面是有童年的背誦陰影。

我的記憶力一直不好,幼時背誦的第一首古詩是《回鄉偶書》,我媽把這首詩講了很多遍,用理解的方法幫助我記憶,可我還是花了整整一個下午才背會。其中最難背誦的一句是“鄉音未改鬢毛衰(cui)”,我當時不認識“鬢”和“衰”。我媽一遍遍地講解:作者說自己家鄉話沒有改變,而鬍子變得稀少了,形象地說明了自己變老了。可我背起來還是特別吃力,我不能理解為何要用:“bin/mao/cui”這幾個不搭調的音來說明鬍子變少了。待我把這首古詩吃力地背給大家聽,揹著小手期待得到誇獎,我媽卻在笑話我腦袋瓜太笨了,還補刀說隔壁的喬××一會就能背會。這也導致在後來的若干年中,家人督促我學習的話都是:你不夠聰明,還不該笨鳥先飛嗎?

後來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又背誦了《唐詩三百首》、《千字文》,大量的背誦給父母掙足了面子,家裡來了親戚朋友,我都是被展示的那隻“寵物”。背誦給帶來了叔叔阿姨的誇耀,還有冰棍和零食,但是我一直不理解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

這次在《心路》讀到劉巨集毅的解釋:為什麼要念《百家姓》呢?為了認識幾個姓氏雜字?不是的,而是當你讀《百家姓》的時候,“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你的心會一圈一圈,擴大開來,超越了我姓劉的,還有千姓萬氏,小孩在讀的時候,他的心胸會一點點擴大,這是潛移默化的功夫。

想想小時候,我背會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會去中國地圖上查詢長江黃河的位置,也順便認識了諸多城市的名字;在背會了“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才開始理解農村的同學都有“麥假”,也聯想到了家裡在冬天用冰雪冷藏牛羊肉的方法。

很多古籍都成書於紙張出現之前,在使用竹簡寫字的年代,每個字一定是經過了作者的細心琢磨,一定是最恰當的那個字。福樓拜教導學生莫泊桑:“你說要表達的,只有一個詞是最恰當的,一個動詞或一個形容詞,因此你得尋找,務必找到他,絕不要來個差不多,別用戲法來矇混,逃避困難只會更困難,你一定要找到這個詞。”我想,古人在面對重重的竹簡時,怎會捨得在上面寫一個多餘字,寫一個錯字呢?而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都是千百年來私塾的必讀科目,我們閱讀它的好處不僅僅是認識漢字,也能夠發現漢語言的血脈根基。

回到《大學》這本書,我在高中的時候有背過,現在大抵忘完了。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詞語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本以為《心路》這本書是把《大學》給解釋一遍,順帶理解古人修身治國的要義。讀了幾頁就發現,本書是通過《大學》來學習如何處理內在的衝突,解決自身的矛盾,這是一本關注“個人修行”的書籍。

花了兩個下午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親親民”的闡釋。顧名思義,“親親民”講的是如何處理親人之間的關係,而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一直處理得不好,所以才更有共鳴。

劉巨集毅說:不管父母慈不慈,我只問自己孝不孝,因為孝是提升我自己的,父母不慈是他們的因果,與我是兩回事,我們不在一個道上......修行的本質是私,但是個大私,大私到極點就是大公,二者已經沒有區別了。

劉豐說:家就是一個道場,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什麼是愛和被愛?那就是感恩,是接受,是原諒,是包容。無條件地感恩、接受、原諒和包容,就是去分別,就是把自己跟別人的分別完全超越,會關照對方的立場,對對方無條件地尊重、感恩、接受和包容。家就是一個學會愛和被愛的地方。

這些文字我讀了很多遍,我回想自己和父母賭氣鬧矛盾的時候,生活狀態特別的糟糕,經常借打遊戲和刷劇來逃避問題,還會做一些賭氣的事情讓他們無可奈何。無數次的冷戰沒有換來相互的諒解,而是加深了彼此的代溝。我想,自己應當做出一些改變來扭轉能量的下跌,這樣做最終還是為了我自己。

處理不好“親親民”的根本問題是“不相信自己本自具足”,當我們知道一切東西內在都有,身上擁有一切,我們才會在現實中不斷地印證本自具足,不再單純地奢求別人的愛,而是會吸引愛,甚而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愛。

《心路》很好地闡釋了東方人的幸福觀,我想在隨後寫更多的經歷和體悟也闡釋和實踐書中的理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讀《心路》和《大學》還是讓我想到了很多幼時背書的樣子,夏日早晨坐在陽臺的蚊帳床邊,迎著朝陽,吹著微風,學著古代秀才們搖頭晃腦: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滿滿的回憶不就是一種幸福嘛!

《心路》讀後感5

讀完了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程翔老師寫的《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受益頗大,感觸頗多。

我讀書素來有一個喜好,喜歡通過文字去揣摩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文章讓人感動,毋寧說文章的作者讓人感動,特別是這種“心路歷程”式的書。因此,我想說說通過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的程翔老師其人。

首先,也是最為直觀的印象,這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這一點集中見於該書的“教育教學論文”部分。其中的《母語教育的文化使命》對當前語文學科的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文化的角度進行了很好的論證。《我心中的語文和語文教師》用簡明樸實的語言說明了“語文是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營養;語文教師的`使命就是從語文的角度為學生奠定一個文化的底子。”最讓我佩服的是他提出的閱讀教學中的“基本理解”。他認為“基本理解”就是“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對課文的字詞句、寫作技巧以及主題思想所作出的客觀的具有一定認同度的理解。”對“基本理解”進行清晰的界定,可以避免在閱讀教學中陷入一味“創造理解”、“對話理解”的誤區。

他還是一個善於讀書的人。在他流暢的行文中,名人名言,名家觀點,古典詩文可謂是信手拈來。他的讀書,數量多,種類多。令人折服的是他對語文教學理論的鑽研,在鑽研之後又能變成自己的思想,並且用非常平實簡單的話語表達出來。比如他對閱讀理論中“重構說”和“效果歷史說”的闡釋,真的是開了我一竅。

此外,他還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讀他的《銀杏葉正黃》覺得有一種超脫的美,《秋遊大覺寺》有溫馨恬淡的美,《寫給黛玉》體現出對黛玉的深切的理解。特別是《銀杏葉正黃》,那富有詩意的筆尖勾勒出的富有詩意的景象讓人沉醉。“葉子黃得著實可愛,它像一把扇子,輕盈剔透,又像是熟透的果實,綴滿枝條。微風吹來,呼啦作響,笑聲一樣。我上課時常常望著黃葉心裡發醉,當我站在它的下邊拍照的時候,心就完全醉了。我真想躺在樹下,讓落葉任意地落在我的身上,臉上,把我蓋住……”如果說這還不夠詩意的話,那麼他“約了幾個老師,搬來桌子,在樹下寫了起來。”在柔軟的樹葉上應學生的要求書寫“厚德載物”、“博愛”、“自強不息”……就實在是一個詩人才能做得出來的事了。

善思、愛讀與富有詩意,這是程老師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但是,他絕不僅僅只是這些特點,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他還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勤奮的人,愛寫作的人,愛家的人,孝順的人。作為老師,他是一個愛學生又被學生愛的老師,是一個刻苦鑽研教學藝術的教師,是一個擁有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

在程老師的文章《母語教育的文化使命》中有一段這樣的話:“怎樣給語文教師定位呢?我的觀點是:語文教師,是以比較深厚的母語修養作為文化根基,能夠廣泛吸收外來文化,並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具備了一定教學藝術的文化人。”我認為,程老師便是一個這樣的文化人。

《心路》讀後感6

《天使之路》的薄薄小書,探索了護理人性化服務,並且在實踐中提煉出“八心人性化護理法” ”,即:病人入院熱心接;病人住院真心待;病人述說耐心聽;病人疑問細心答;病人需求盡心幫;病人護理精心做;病人出院誠心送;困難病人留心訪。

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於井子護理小組在平時的護理服務得到積累、提煉和總結。“八個心”的服務理念對建設和諧的醫患關係具有較強的借鑑作用。

於井子護士長說:“我一直堅信:多一份愛心,病人早一天康復。人性化護理法,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病為本的。” 書上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年冬天,一個老人因心臟病緊急住院,但床位緊張,只能睡在加床上,加床的條件比較差:窄窄的鋼絲床、薄薄的床墊。於井子擔心老人不舒服,給老人多加了一床被墊,另外還找來棉大衣壓在被子上面。一床棉被,暖進病人心窩!護理工作原來是非常平凡而瑣碎的,但當護理人員去細心觀察和仔細體會病人需求,並予以主動解決時,它就從平凡中顯現出了可貴。在日常的醫療服務過程中,病人不僅需要尖端的診療手段,更需要人性化的關愛。

於井子是一名在抗擊非典時“火線入黨”的青年護士,17年來,她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用愛澆灌、用心耕耘,傾情為病人服務,贏得了患者的交口稱讚。曾前後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女職工先進個人”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她領銜的於井子護理小組成立6年多來,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工作規範和服務標準,曾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上海市文明班組”“上海市紅旗班組”等多項榮譽稱號。

護理工作是醫學科學。所以無論是在病人入院熱心接中,做好第一次入院的介紹和指導,還是在病人住院真心待中,認真建立電子檔案,都要嚴格按科學辦事,不可有一點任意亂來。但是,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以什麼樣的思想、意志、感情去做這些事,結果是會大相逕庭的。“八心人性化護理法”,核心是以一顆滾燙的愛心去關懷病人,服務病人,因而充滿著“人文關懷”。正是那種對病人從住院到出院的全過程的濃濃人文情懷,使得出院病人滿意率高達99、2%。

精彩還不僅限於此,於井子在這裡更創造性地提出了美學要求。愛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作用不在實用,

《心路》讀後感7

讀了《天使心路》這本書知道了它是以“八心”為框架,從八個方面展示了於井子護理小組開展人性化服務的例項。對於井子精神和於井子護理法讓我的感觸很深,尤其是第一篇《真誠相待,感動入院病人》,做為一名導醫是最先接觸每一位病人的。現在隨著護理事業的不斷髮展,全新的護理裡念也應運而生,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第一印象”至關重要,醫患初次見面時彼此會很留意對方的反應,談吐、舉止、表情、衣著等都會在雙方的互動中被對方觀察和評價,所以在接待病人時,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和優質服務。盡力給病人產生好的第一印象,使病人在熱情和友善中消除對醫院的恐懼和疑慮,在與病人交流時力求做到熱情大方、誠懇細心、態度謙和、舉止文明,儘量使病人與家屬感受到我們服務的溫馨,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護理專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說過:“護理是一門藝術。”人性化護理尤為重要以其對“人、健康、環境、護理的獨特見解”,護理物件是人,而每一個人的年齡、經歷、個性、社會角色、經濟狀況各有不同。這些不同又與疾病的狀況、程度摻雜在一起,使每一個病人成為非常獨特的個體。人性化服務的特徵之一就是因人而異。因此,社會有多廣,人性化服務就有多廣,心靈有多深,人性化服務就有多深。人性化服務沒有窮盡。我們所有的細緻入微的舉措,既是人性化服務的呈現,更是向完美人性的靠近。正是出於這點思索我想我們醫務人員必需進一步提升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水平,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努力的為廣大患者提供更溫馨、更便捷、更優質的人性化服務。

仁愛之心使平凡的護理工作閃耀著人性的關輝。書中的事例都是日常護理工作中的平凡小事,然而,它們體現出了細微的觀察、體貼,體現出了醫患之間心與心的交流、理解。患者的病痛、焦慮、絕望都被護理小組的仁愛之心一一化解。正因為如此,平凡而瑣碎的護理工作,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催生出感人的情懷,也讓全社會更尊重、理解、關愛我們的護理人員。所以,我們更要以護理以人為本,關愛從心出發的理念全心全意的為病人服務,堅持不懈的努力,為塑造醫院醫務人員新形象作出我們應有的奉獻。發揮我們個人視窗作用,為麗醫的建設發展貢獻我們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