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集合15篇

文思屋 人氣:7.89K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集合15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

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語,而今天是禮物。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應該珍惜,曾經有句話這樣說:“當我哭泣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抱怨上天對自己不公平,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沒有什麼意義可言了。

生命是神聖尊貴的,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比生命更可貴了,《唐山大地震》已經放映完畢,但是轟隆巨響依然在我的耳邊環繞。我彷彿來到了34年前的唐山,昔日的摩天大樓和巨集偉建築在一瞬間成了一片廢墟。痛哭聲、呻吟聲遍佈在這片廢墟中,那種場面讓我有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在不經意中,眼淚已經打溼我的衣角,湧入我的心裡,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默默地為逝者祈禱吧!我們只有好好活著才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

《唐山大地震》震撼了我,也觸動了我,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不能拋棄回憶,可是我們也不能做回憶的奴隸。人生在世,誰都難免遭受一些意外的打擊,當事情已經發生並且無法挽回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遺忘,改變心情,不要沉浸在沒完沒了的痛苦中。珍藏起我們走過的路上的種種喜怒哀愁、酸甜苦辣,然後把更廣闊的心靈空間留給現在,留給此時此刻。

既然我們能幸福地生活在世界上,就應該知足。只要我們能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這應該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這寶貴的生命中,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不要求最好,只要求更好。為國家、為社會、為自己多做些有意義的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是綿延到永遠的,它有起點有終點,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更應該認真地對待生命,珍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唐山大地震中遇難的人們,你們安息吧!昔日的廢墟已經被華麗輝煌的城市所代替,那些倖免於難的唐山人民,你們很堅強,我希望你們能化悲痛為動力,好好珍惜我們身邊的每個人,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

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也無法改變現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失去親人和朋友對每個人的心靈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是這是不可更改的,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其實人生的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沉浸於挫折的陰影中而不能走出來。人的一生就應該這樣度過:“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我們的生命是短暫而美麗的,好好珍惜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奮鬥吧!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2

電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突破 6 億元的票房向世人證明它無疑是相當成功的,確實,不愧是大導演導的電影,這部影片在催人淚下的影視效果之餘,讓人感觸良多,筆者從個人的感覺漫談一下該片成功的幾個方面:

整個故事情節精彩而完整,前後呼應。影片以唐山大地震為歷史背景,從著名演員徐帆飾演的母親痛苦無奈在女兒和兒子之間,選擇放棄女兒救出兒子,導致僥倖倖存下來的幼小的女兒登對此心靈遭受沉重打擊而引出的故事為電影主線,這個故事選得非常成功,震撼人心,活生生骨肉分離的震懾力一點都不亞於《泰坦尼克號》悽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故事情節鋪展合理,展現生命的脆弱和真、善、美的情懷。 6000 多萬重金打造出來的大地震慘烈的場面,篇幅恰到好處,充分展示了編劇和導演對整個影片節奏把握的功力,使人們不要忘記 30 多年前那次慘痛的大自然災難,又緊緊圍繞故事主線展開。影片中女兒登遭受的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她幾十年不願與母親相見,讓人覺得合理,情有可原。在養母彌留之間,她溫柔的貼著養母的面說,爸爸愛你,我也愛你。這是一個很善很美的瞬間,這一刻,這位養母一定覺得為養育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人要學會感恩,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品質,影片用這一句溫柔的話昭示了這個簡樸而重要的道理。而登的親身母親因為絕望無奈放棄登而負疚了一輩子,一樣痛苦的心靈關閉了本能屬於還年輕的她的幸福。經歷汶川地震救災場面的登最後理解母親當時的痛苦與無奈,與母親盡釋前嫌相認,這些情節都過渡得相當自然感人,令人扼腕信服。

演員的表演自然、到位,徐帆、老戲骨陳道明的演繹讓影片增色不少,幾位年輕演員表現也出彩,有一處小的細節:高大帥氣的研究生師兄在送新生登去女生宿舍的途中,示意遠道而來正內急的登上洗手間,登愣住了,沒想到這位酷斃了的師兄如此細心體貼,影片後來兩人很快成為情侶並導致登未婚先孕也在情理之中,這種看似不經意又非常巧妙的畫龍點睛之筆又完全可以與電影《阿凡達》嚴謹的故事設計媲美。

可以預言,成功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會是影視界眾多獎項的寵兒,如果國外不對中國電影有偏見,對中國文化有一些真正的瞭解,筆者甚至認為,外國獎項也可以收穫良多。我感動噓唏之餘,為咱們中國人能拍出這麼好的特定題材的影片感到振奮和高興。而影片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與感恩的偉大更是一切獎項所不能涵蓋的成就與貢獻。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3

1976年7月28日的那個夜晚,在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了7。8級特大地震。震源深度23千米,範圍多達14個省、市、自治區。整個唐山市在23秒後變成了廢墟,共造成24。2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人民幣,地震罹難場面為世界罕見。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家庭在地震前的幸福融洽。但地震爆發後,面對即將倒塌的樓房,丈夫方大強與妻子元妮搶著去救被困的龍鳳胎方達與方登。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自己卻在營救時不幸遇難。這一切都發生在妻子元妮的眼前。震後人們發現了廢墟下的龍鳳胎方達與方登,但兩個孩子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若要營救,必定會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元妮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救弟弟”。而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姐姐的心中,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方登在被王德清夫婦收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喜歡說話,因為方登擁有一段痛苦的記憶,並不是她不記得,而是她忘不掉。方登大學聯考後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並與研究生楊志產生了感情。

方達雖然被救但卻失去了左胳膊,元妮以母親無私的愛撫養方達成人。成年後的方達去杭州打拼,幹出了一番事業。

32年後,汶川地震讓這家人再次相遇。

在國外定居的方登聽說汶川地震,作為一名醫療志願者隻身前往。身為企業老闆的方達也帶領員工參加了救援隊。在救援現場,姐姐在一旁聽弟弟與救援人員的述說後,姐弟終於相認。身為人母的方登在救援現場親眼目睹了一位母親,不忍心看到救援隊員再次受傷,忍痛鋸斷了女兒的雙腿。她終於理解了母親當年“救弟弟”三個字的痛苦與折磨。地震的23秒拆散了這個家庭,卻讓壓在水泥板下的女兒方登怨恨了母親32年。

影片的結尾,敘述母親得知女兒死而復生時內心的激動與感情的糾葛。當女兒踏進家門時,母親低垂著頭不敢正視女兒的眼神,包餃子的雙手不停地顫抖。方登看到了自己兒時照片下依舊擺著幾個碩大的西紅柿,想起了地震前一夜母親答應第二天買西紅柿給她吃。而這一天卻足足等了32年。母親最後對自己當年的決定給親生女兒下跪認錯。

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子女,將最無私的愛給予自己的孩子,哪一位母親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生命呢?很多時候,父母所做的決定不一定是正確的,但絕對是最無奈的。

《唐山大地震》,是在訴說生命的真諦。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4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記錄了一家4口在地震前後的經歷。父親為救母親葬身在倒塌的樓下,母親為救砸在同一塊樓板下的一對兒女作出人生最艱難的選擇。

“救弟弟”這三個字,讓母親忍受了32年的痛苦與折磨。也讓壓在樓板下的小女孩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親32年。本以為已經死了的小女孩奇蹟般的生還,並被好心人收養,然而已經記事的她,無法釋懷母親的做法,32年不回唐山認親。

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驚寰宇,在國外定居的姐姐聽說祖國有難,隻身前往做志願者參加救援,身為企業老總的弟弟也帶領員工參加了唐山救援隊,在救援現場,姐弟相認,已經身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親,不忍看到救援人員再次受傷,而忍痛鋸斷女兒雙腿的一幕,終於理解了自己的母親。

全劇的高潮,在結尾片段,母親得知女兒死而復生,內心的激動與感情的糾葛都被扮演母親的徐帆演繹的出神入化,包餃子的雙手,低垂的頭和不敢正視女兒的眼神。最後,母親對當年自己的決定給自己的親生女兒下跪認錯,此時的我再也無法控制早已溼潤的眼睛,淚水奪眶而出

從一開始,感動來的就是那麼強烈,那麼震動人心。生與死的抉擇,猶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豈能一個痛字了得。

整個地震的描述,縮小到了一個家庭,這樣更能讓關觀眾體會到箇中滋味。一個渺小的家庭,卻演繹著人生情感的百態。丈夫在危機關頭的冒死,母親對骨肉的割捨,對丈夫的感恩和忠貞,女兒對母親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軍人的博愛無私這種種微妙微翹的動人心絃的描述,給現在疲於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個休憩的港口。

我很欣賞那句臺詞:"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 。這句讓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話,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她真正的含義。是啊,沒有人想自己去親自實踐這話的真正含義。因為當你真正體會到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她,而只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過去裡。好好的珍惜現在才是珍貴的。

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於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麼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領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有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逝者已矣!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預知未來,唯有好好的珍惜現在。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5

距離上篇觀後感,貌似過了n年了,國小畢業後就再沒寫過觀後感了吧。還記得那部《媽媽再愛我一次》影片嗎,從電影院出來的我,淚流滿面。昨晚進入放映廳前,還被髮放到一包餐巾紙,看來又是一顆催淚彈。

不同的人看了同一部影片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個看點,落下的也是不同的淚,感傷的不同的心。

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我們無能為力。憑血肉之軀,再堅強的信念也鬥不過無情的天災。我最受不了的就是這種悲情慘劇,我最無法忍受的就是被迫的無奈,我最痛心的就是看著身邊的人漸漸離我而去可我卻無能為力。

影片中的無奈---救弟弟犧牲姐姐,救姐姐犧牲弟弟,折磨著母親痛不欲生。說了無數次的“兩個都得救”後,被迫選擇了弟弟。我知道,這句話對於姐姐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從而使得奇蹟般死而復生的她,獨自生活了32年後再與母親相認。

曾經見過這樣的一幕:一個乞丐上自動扶梯,由於沒站穩,上升的過程中一直無法平衡,使得手中的乞討碗不停地晃動,為了不讓自己掉下來,只能選擇讓錢灑落。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這輩子不要讓我面臨類似的選擇,選擇生命是最痛苦的。世上有這麼一種人,因為不想被傷害,因此選擇不去愛。他們對一切都漠然,他們對一切都淡然,不報希望就不會有失望,沒有追求就不會遭遇打擊。因為太渺小,太無能,無法給予世界社會需要的,乾脆就封閉心靈,不被社會感染。這種自欺欺人的懦弱表現,看似很無知,實質真的很無知。他們私底下侃侃而談,大肆發表內心對當局的不滿,之後又感慨以卵擊石的無奈,最後抒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做人本分。其實我很討厭這種假仁假義的人,然而很不幸,我卻又是這個邊界的一員。

活了快三十年了,都還沒賺一分錢,更別說為社會貢獻了。一生琢磨著要為社會做點什麼,卻一直都是空想沒有實際行動。

其實,《唐山大地震》給我的最大感觸,倒不是抗災的眾志一心,而是對待生命的態度。只有喜沒有悲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害怕悲而放棄了或許會有的喜,是一種錯誤;遇到了喜由於沒有好好把握變成了悲,是一種遺憾。每一段人生,每一個生命,都可以譜寫成一首動人的樂曲。只是有些屬於聲勢浩大的交響樂,有些只是幽靜的小夜曲。每一個態度,每一個心情,都決定著這首人生樂章的走向。

走出影院,問我同學的感受,她的回答是:活著真好。我的回答是:我要好好地活著。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6

今天有機會看了《唐山大地震》,不禁被幾處感人的片段引得幾次落淚。

影片一開始,無數只蜻蜓隨著鏡頭、沿著鐵路飛去。方大強以為是一場大雨即將到來的預兆,卻不知那晚是他和家人來不及說再見的永別。哄完可愛的龍鳳胎睡覺、幹完活,大強和元妮在卡車裡偷偷親熱——美好,羨煞旁人。一陣巨響,美好散去,悲劇到來。塌了,都塌了。死了,都死了。我不敢再看,於是閉上眼,隨著倒塌的巨響和人們的慘叫,在腦海裡放映記憶中叫做地震的東西。我們沒有經歷過,但是我覺得現實的悲慘程度絕對要比電影裡強大得多。為了救元妮,大強死了。地震停止後,兩個孩子分別被壓在一塊樓板的兩端。時間緊迫、救援條件落後——元妮經歷了人世間最殘忍的抉擇——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而在她說出救弟弟三個字後,女兒絕望了,元妮也給自己留下了人世間最最巨大的愧疚。欣慰的是,方登倖存。

災區重建中,孩子的奶奶和姑姑懷著悲痛和對元妮的埋怨,來接小方達去濟南。長途汽車開動時,孩子的姑姑對奶奶說,接走孩子就是要了元妮的命。停車,奔跑,“媽媽!”“達!”徐帆撕心裂肺的叫喊,整個影院萬籟俱寂,我的視線突然模糊。眼淚決堤了。

時間一轉,1986年。倖存的弟弟和姐姐都長大了。弟弟斷了條胳膊跟著媽媽,過著拮据的日子。姐姐被軍人幹部家庭收養,生活條件寬裕,但方登時而會在夢中見到自己的親人,哭喊,醒來,頭痛。方達斷了胳膊,媽媽認為他應該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方達沒有。堅強的他和朋友一起踏上了證明自己的道路。關門,兒子離開了,元妮癱軟了。鏡頭一轉,方登揹著行李去大學報道,邂逅了負心漢。

幾年過後,事業飛黃的方達開著Bmw,帶著女友回家看望母親,要把母親接到杭州一起生活。元妮固執地要求一直住在老房子裡,用她的話說,她怕大強和方登的魂回家時找不到路。她說,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鏡頭又轉,方登懷孕、退學,離開了養父獨自一個人生下孩子。

2008年,汶川地震。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姐弟倆不約而同地到災區支援。無巧不成書,兩人在偶然中相認,雖然影片沒有描寫,但是過程大家可想而知。收到女兒倖存的訊息,元妮顫抖得連餃子皮都捏不上。我本以為方登進門的時候,元妮會跑出來跪在女兒面前懺悔。但是心情複雜的元妮卻是異常平靜地請女兒先進屋。下跪、懺悔、泣不成聲。我再次投入劇情。又哭了。女兒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己的絕望與憎恨,折磨了母親32年。“親人,終究是親人!”方登在墓地抱著母親痛苦時,我還是沒有忍住淚水。

23秒,32年。苦,真苦。地震帶走的不僅是人們的生命,也帶走了倖存的人的思念。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7

幾天前晚上,我在網上看了關於76年的《唐山大地震》,真情的演繹了當時的情景。以為只是單純的危害片,看了才知不僅僅是表現大地震給唐山造成的破壞,更是著眼於這場浩劫在經歷者內心深處造成的強烈餘震,影片以質樸的畫面和語言傳達出主人公對家庭、親情的永恆依戀。。這部電影是講述女主角方登在她5、6歲的時候,突如襲來的大地震讓她的父親過世,母親在只能救一個孩子的時候,毅然選擇了弟弟,放棄了方登方,所有人都認為登方死了,但是,奇蹟就是這麼不尋常,登方在死人堆裡爬了起來。後來被解放軍救了,在一對解放軍的撫養下長大。幾十年後,在汶川大地震就在現場,弟弟與姐姐相認了,母親見到了自己以為死去的女兒,下跪懺悔。

對於一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

愈是時間的長久,愈能磨礪人的意志愈能看出愛的偉大,電影中的母親亦是這樣。

現在的我,想起我的母親,她是多麼慈祥,多麼善良。在我中學的時候我看過以篇文章:主人公小時候,總埋怨父母愛我太少,。總以為他們在外面就忘記了對他的關心。每過幾天,就只能在電話裡傾訴,卻不知道他們為他付出多少。兩歲的時候,主人公的鼻子大出血,跑遍了烏魯木齊所有的大醫院,醫生的不願接受像他一樣的病人,但是他的爸爸揹他著,***媽陪著他連夜乘飛機回到杭州。他得救了,卻又讓父母新生了白髮,卻又讓父母為他擔驚受怕。雖然我沒有和他一樣的經歷,但是我卻領悟了許多,就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寫了篇文章,竟然在全校評比,成為十佳作文。

現在的我明白了,長大了,也明白了,父母的愛是平平淡淡的,不是轟轟烈烈的。而他們希望的只不過也希望我們對他們有平平淡淡的愛,比如倒一杯水,洗一次腳,拿一塊毛巾,這些都是我們孝敬父母的機會,他們其實也在等待,等待我們的愛,等待我們對別人的愛,總有一天,我會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讓存摺越來越多,讓親情佔據它們。我相信最終,父母的守望會乘火車離開,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慢慢的離開我……

《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一部反映了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也是一部呼喚親情的影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8

今天我去中山影城看了《唐山大地震》,我與同學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週歲,剛上國小二年級)。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

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後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

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衝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捨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於大製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來上這麼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

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準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階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階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後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

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後是感動,甚至感恩!

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9

在1976年,中國唐山發生了一場威脅力極大的地震,場面相當慘烈。當時我還沒有出生,不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唐山大地震》便為我揭開了這個謎團。

這部影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卡車司機方大強,李元妮,雙胞胎姐弟方登方達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地震前的那天晚上,孩子正在屋裡睡覺。突然,天上突然出現了紫燒雲,地震發生了。方大強想把孩子們救出來,卻被一塊水泥塊壓死了。震後,姐弟倆同時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而母親,則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救姐姐,會壓著弟弟;救弟弟,會壓著姐姐。母親最後選擇救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方登卻被一對解放軍夫婦領養了。姐弟倆從此天隔一方……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方登和方達碰面了,並認出了對方,由此一家人便團聚在一起了。

看完這部影片,我已經是淚流滿面,裡面感人的片段簡直太多了。比如說在媽媽送兒子走的時候,,媽媽目送著車向前開去,沒開幾步,又停下了,只見方達從車裡跑出來,母子相見時,我留下了眼淚。因為媽媽的身邊只有她的兒子,自己的兒子走了,等於要了她的命啊!還有在方登回家探望母親時,母親李元妮為了給她道歉,竟然跪下了。這一次,我是徹底的被裡面的媽媽感動了,真是母愛無邊啊。在方登的墓地裡,她的媽媽把兒時的書包和學校裡上課用的書本都給她買回來了。那一刻,眼淚直奔出眼眶,流下永久的淚。地震,帶給我們了災難。美麗的唐山,轉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一片。親人的眼淚,朋友的淚,戰友的淚,統統灑在了唐山這片土地上。悲痛,從唐山瀰漫開來。32年後的唐山,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和諧。震後的唐山人,都變得如此堅強,如此團結,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自強不屈的精神!地震摧毀的是房屋,人們的心並沒有被摧毀。我希望,唐山的生活更美好,唐山人的心更堅強!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誰也阻擋不了,它的可怕之處不光是對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對人類心靈的傷害。為此,我們對災區的援助不能僅僅是物質上的,還要在心靈上給予災區人民更多的慰藉,以便讓他們趕快振作起來,重建家園。這部長達150分鐘的電影,融入了親情,愛情,友情。告訴我們天災無情,人有情。也告訴我們母親的偉大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0

一個母親在帶著自己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己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悲劇,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於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麼都做不了。

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把災難減到最低。災難就是一個催淚彈,從一開始,它來得就是那麼強烈,那麼震動人心。生與死的抉擇,猶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 電影講述的一個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發生時,女主角李元妮(徐帆)一個渺小的家庭,卻演繹著人生情感的百態。

丈夫在危機關頭的冒死,母親對骨肉的割捨,對丈夫的感恩和忠貞,失去了丈夫的她,而又面臨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抉擇。當時看到她在廢墟上絕望的哭泣,不停地喊著:“都救,兩個都救。”的時候,難道你不會心碎嗎?作為一個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捨棄不下的東西。俗話說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最終,她做了一個決定,救弟弟方達(李晨)。

但是上天還是眷顧著姐姐方登(張靜初),讓姐姐奇蹟般生還了下來,還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 輾轉間,32年過去了,2008年,正趕上汶川地震,當姐弟倆看到這場地震正在吞噬著人們的生命時,都被震撼了。他們回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唐山大地震,於是毅然趕赴災區,挽救正在水深火熱裡的人們。就在這時,姐弟倆終於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當初母親的苦心,終於原諒了母親,最終,一家人終於團圓……最後,母女重逢又給人心裡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同時,我也終於覺得——活著真好。這時正如徐帆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字,卻讓我終身難忘。

32年的雨雪風霜終於換得了母女重逢。如果,他們當初沒有活下來,也許就不會有重逢的一天。災難,是不能打垮人們的,它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堅強,更加有勇氣去面對以後的生活!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我相信人間有愛。劇中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讚歎的,也是最重要的——親情。

劇裡方達對女友說了一句話:“我媽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來;第二次是我在三歲時的了肺炎,大夫說沒救了,可是我媽堅持讓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聽了這話,我忽然覺得心頭一陣酸澀。親情,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情感。親情如一棵大樹,永遠為你遮風擋雨;親情是一座港灣,永遠為你心靈的小船開放;親情是一個溫暖的家,永遠歡迎你回來。

最後,讓我們珍愛生命,接納親情,為了親人好好的活著,珍惜生命裡的每一天。因為,活著真好!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1

剛剛看完《唐山大地震》,有點後悔了,真應該去影院看這部電影,說從頭哭到尾有點誇張,但感動確是無處不在,故事通過描述一家人的生活變遷,來反映整個社會的變化。

地震場面真實的讓我心驚,記得馮小剛說這5分鐘的場面花費了80多個人3個多月的時間製作而成的,相信在影院看會更加真實。故事中濃濃的親情讓我感動,方大強為了救孩子被倒塌的樓埋在了下面,面對兩個可愛的兒女,元妮艱難的抉擇,以及元妮的婆婆和大姑姐的寬容和理解,當元妮的婆婆理解的留下了方達,元妮的一聲“達”喊掉了多少觀眾的眼淚,也讓我相信她的生命支柱回來了。

方登從地震逃出來後的32年的生命裡伴隨著對母親的恨,她不明白母親為什麼不選擇她,記得有次釋出會,演方登的小女孩哭著說:我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麼媽媽選擇弟弟,而不是我?當時徐帆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她說:當時聽到了弟弟的聲音,所以選擇了弟弟。

如果可能,她願意用自己的命來換女兒的重生。我相信這是母親的心聲。

又一次感動是在看陳道明,很抱歉我忘記了這個角色的名字,年邁的陳道明看到女兒和外孫女後,那種動作和眼神很到位,那種又恨又愛的尺度拿捏的很準,衝女兒發了一通脾氣,我感覺這應該是他第一次對女兒發脾氣,看到外孫女又充滿了喜愛之情。我相信在陳道明的心中他從來都是把方登當做親女兒一樣的看待,所以才有了那樣真情的流露,他對方登(王登)是沒有任何芥蒂的。

轉眼間32年過去了,又一個母親要面臨抉擇了,這次是汶川大地震,方登拿著那個孩子的輸液瓶,親眼看到了母親決擇的過程,我想那一刻,她應該已經明白當年自己母親的無奈了。看到弟弟時,她才充滿了內疚之情。“看到弟弟活著,多好啊”我淚流滿面。

很久沒那麼暢快淋漓的哭了,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動了,其實馮小剛的“狂”是有道理的,我看過最近幾年馮小剛的所有影片,《天下無賊》中那貫穿始終的“一絲未泯的良心”,最後讓劉德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激起了我內心的波瀾。賀歲片《非誠勿擾》在笑聲中,讓我對愛情有了更新的認識,原來真正的愛情是需要經歷死亡的洗禮後才能獲得新生。電影《集結號》的成功更是有目共睹的。我也衷心的希望影片能達到馮導期望的票房,我也相信馮導釋出會上說的那句“孤獨求敗”,想在中國找個電影人和自己一較高低,可是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能和自己比試。

看完影片最希望的是能留給自己一些東西,我不希望看完了,我的記憶和思想也隨之結束了,所以我最近痴迷上了國際大片,那種或感動或讓你深思的電影都有一種東西在裡面,給我們乏味和沒有方向感的人生點亮了點點星光。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2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它為我們再次呈現了 9 年唐山那場可怕的大地震,描寫了當時災害的無情,人們的無助,親人的難捨,以及痛苦的創傷。淋漓盡致地表演讓我們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回到那座曾被死神籠罩的城市,讓我們瞭解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

故事發生在一個“重男輕女”觀念的七十年代,就在災後救人的時候,這一觀念還刻畫在人物的語言、行動裡。當時的情景讓那位母親痛不欲生(她的孩子是龍鳳胎),因為兩個孩子被壓在了同一塊石板下,而孩子只能救一個,這讓那位母親措手不及,手心手背都是肉,能有什麼辦法呀!最後,她選擇了救弟弟,因此那位母親一直認為姐姐死了。這讓慶幸活下來的姐姐一直對她媽媽憎恨不已。就這樣,時間無聲無息地過去了 年,姐姐對媽媽的憎恨持續了 年,媽媽對“死去”的姐姐的愧疚也維持了 年,直到 年後的一天他們相認之後,一切的誤會與慚愧才終於解開了。

我看完電影后深受感觸,非常驚訝,也非常感動。驚訝的是僅僅 秒就讓唐山這個大城市淪陷成一片廢墟,一片血跡斑斑的廢墟,一片死亡人數高達二十四萬人的廢墟。感動的是一位母親,就因為救人時沒有救她的女兒而慚愧,而傷心,而開始討厭自己,這種情感竟持續了 年。 年裡,每年女兒的祭日,母親都會向女兒懺悔,訴說心中的內疚,無論兒子如何勸說,母親都仍然執著的為女兒祭奠, 年堅持不懈。這正是偉大的母愛啊!

有一句話說得好:天災無情人有情。大地震後的幾天,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姐姐被一對好心的解放軍夫婦收養了,他們辛辛苦苦地養育了姐姐十年,待她如親生女兒一般,視她為掌上明珠。雖然她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是我可以看出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一點足以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同情心是無處不在的!從這對夫婦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有一顆金子般的心!親情也好,友情也好,都足以證明大愛無疆,人間處處有真愛!

有人說,生命像玻璃,一撞即碎,不可復原。所以生命很可貴,一定要珍惜不能讓它浪費。《唐山大地震》中一句很經典的話語: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是啊!真的沒有了,玻璃撞碎了,誰又能重修與好呢?生命的破碎,誰又來替你平復呢?僅僅 秒的時間,也許就是你一個轉身、你一句話的時間,就可以讓二十四萬人喪失生命,從此永安於地下!人們卻用了漫長的 年的歲月,重建家園,重新撫平心靈的創傷! 秒的毀滅, 年的等待和重建!生命需要愛護!這兩句話讓我這個影片觀後者,銘記於心!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3

閒暇之餘,我讀了一本名叫唐山大地震的書,讀完後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那一場發生在多年前的大災難,從蘊釀、發生、結束、到重建,一切均像在錢鋼先生的筆下復活了一般,一樁樁感人的故事,一個個經歷劫難洗禮的人物,一下子全浮現於眼前,我就像參與其中,見證?那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慘烈的大天災。

這確實是一場浩劫。作者並沒加上一丁點兒的誇張、一丁點兒的放大,只用了最寫實的方法,將幾位親身經歷地震人士的感受記下來,將地震的死亡人數、影響範圍等資料摘錄下來,已教人感覺到那是一件多麼悲慘的事。但願這一切都是假的。

書中記錄了很多受災者的故事,有幾個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在第二章,作者的採訪筆記記錄了這一件事:一個孩子在地震時遭撞傷,頭皮被掀開一大塊,裡面滿是沙子,救災人員用水去為他沖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讀到這一段,我幾乎掉下眼淚,那只是一個小孩而已,一個本應天真爛漫的小孩,卻要承受?成人也難於忍受的劇痛,這是多麼的令人心酸啊!另外還有兩個故事令我熱淚盈眶:分別是那位被樓板壓住下身,無法脫險的護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盡力去救治的仁醫。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麼惋惜,無奈。

但此書的最大價值卻不在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個個故事背後帶給我們的深刻體會,那一堆堆統計資料向人類發出的嚴厲警告。書的第一章就已給了我們一個資訊:人類是多麼的愚蠢麻木。一開始,作者描述了許多地震前的異象,一大群老鼠移居,一大群昆蟲遠飛,?、狗等都出現不尋常的舉動,是否在說明人類連動物都不如呢?動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來臨,但一直自封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連一丁點感覺也沒有,是甚麼回事?是千萬年的進化,令我們失去了最基本預知災

害的動物本能嗎?但這仍不算是最令人類汗顏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恥的是我們一直引以為榮的科技萬能思想。人類就是太過倚賴它,明明看見一大堆不尋常的事正在發生,但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們信任的那些儀器並沒有動靜,所以不會有事發生。結果一直被人類奉為至寶的儀器出賣了人。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日漸發達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們滅亡的毒藥呢?況且,那些所謂的新科技產品、現代化建築,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嗎?千多年累積而來的科學知識所造出來的建築,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幾分鐘已將其完全摧毀。人是否要醒覺,不應再完全倚賴這些不可靠的東西呢!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4

這部電影改編在一部小說《餘震》,也許是小說寫的太好了,以至於這部電影讓我感覺是一部很偉大的電影。

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是主旋律的電影,它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那些事,它描寫了人間真情,看似沒有更崇高主題,實則耐人尋味,無意義中透出了真正意義。

如果你以為這是一部好萊塢似的災難大片,那不如去看《10.5級大地震》或《2012》,這部電影雖只有約前一刻鐘在直接描寫唐山大地震,但在一定特效下讓人也稍微體驗了一下23秒大地震的巨大能量,看到了那些高亢的革命標語在地震面前恁的1不堪一擊。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在講震後的事,大震一下就過去了,但是震後心理上的傷痛怎能那麼快過去呢?

這確實不是災難大片,而是一部溫情劇情片。影片從一個家庭的視角講開去,爸爸為了救老婆孩子死了,廢墟中一根水泥樑兩頭壓著兩個孩子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現實條件只能救一個,媽媽元妮萬般無奈選擇了救弟弟,弟弟救出來了,但少了根胳膊。媽媽以為姐姐肯定沒法活了,但沒想到姐姐後來居然從死人堆裡爬了出來,並被救災的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方登心裡始終有一個結,為什麼媽媽會不救她?這讓她想不通,這不是恨媽媽,而是一種絕望。乃至之後的多年裡都有點憂鬱。

徐帆飾演的媽媽元妮,是一個具備傳統優良品質的媽媽。她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給丈夫和女兒燒香,並告訴他們怎麼回來過節,兒子不理解她。是啊,兒子怎麼能夠理解她呢?她常說“真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當一個親人離你而去,那份痛苦不就是這一句話嗎?她愛他的丈夫,是因為她的丈夫愛她,併為她付出了生命,她愛她的女兒,為她當初難以抉擇時放棄了女兒而愧疚了32年。她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她只能默默承受這個壓力。為此她不願意找老伴,除了愛生活中的兒子,她也愛失去的丈夫和女兒。每當她燒化紙錢的時候,她都回憶著。這是多麼痛苦的事呢?然而她又從中感覺著快樂,是啊,有她深愛的丈夫女兒的照片牌位陪著她,她又隨時能夠跟他們講講話,她又何嘗不快樂呢。她為了自己的丈夫她不再成家,為的是隻給自己的丈夫當老婆,哪怕丈夫已經死了,她也覺得值,這種看似過時的思想中,又體現了她對過去是怎樣的不能釋懷,體現了她對她丈夫多麼真摯的愛!這份堅持是美好的,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對她的這種做法說三道四。她在堅持這份信念中也確實得到了快樂,這是因為地震奪取了她親人的生命,但她的意志並沒有擊垮,她的家庭也沒有擊垮,她仍然生活在四口之家裡,雖然是兩個活著的和兩個死去的。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5

最近,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它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為了救妻子李元妮,丈夫方大強死了。孩子方登和方達都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如果救方登,弟弟方達就會被壓到,如果救姐姐方登,方達就會被壓到。周圍餘震不斷,若再不下決定,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在萬不得已的情景下,母親做出了決定:“救弟弟吧……”兩個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的聽到了媽媽的話。震後,李元妮堅強地獨自撫養著失去一隻胳膊的兒子,而劫後餘生的方登卻被軍人王德清收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後的汶川地震,他們才重新相逢。最終姐弟倆一同回家看母親。老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忘。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淚如滂沱。電影的最終,女兒最終寬恕了媽媽。

母親李元妮在應對救援人員的問題:“到底救哪一個”的時候,泣不成聲地說:“都救”。可是,如果再不忍痛放手,兩個都會失去。女兒年紀雖然小,但也很懂事:弟弟被人欺負了,身為姐姐的要保護他;弟弟和自我都喜歡吃西紅柿,只剩一個西紅柿的時候,姐姐也要讓給他吃。當方登聽到“救弟弟”這三個字,她哭了,她恨、她委屈、她絕望,但自我卻活了下來,於是她再也不要認這個救弟弟捨棄自我的媽媽。

母親和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應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終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和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母親一向都沒有再嫁,是因為她的心裡一向放不下方大強。她也沒有離開唐山,因為她怕方大強和方登回家,會找不到,所以年年都要講一次家的地址,講了整整32年。母親心裡憋了32年的是對方登的愧疚,她這32年來,一向都在忍受著折磨。

養父母給予方登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生命,對待方登視如己出,把她當做自我親生的孩子,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表達了人性的關懷,拍得十分真實,十分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