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6、7的加法》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7.89K

教學反思要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6、7的加法》教學反思一,希望能夠幫到您!

《6、7的加法》教學反思

  《6、7的加法》教學反思一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是6、7的加法,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絡。

課一開始我利用小火車遊戲進行6和7的分合的練習。安排這樣的複習,是想讓舊知識成為了新內容學習的紮實基礎。

例題以學生的植樹勞動為題材,並首次用文字呈現“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蔔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例題的教學我引導學生觀察場景圖,自己提出問題,並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但由於我之前沒有進行相關的訓練,這裡學生說的並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問應該怎樣提,我想這也是與我問題的設計有關,在今後的學習中還需要加強訓練。

“試一試”通過由兩部分物體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得兩道得數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絡,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從而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想想做做”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等練習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課內容是教學《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計算學習課,但實際我覺得重點是一堂算理的認識課,口算固然是低年級數學中的重頭戲,但對於得數是6、7的加法,由於學生在幼兒園與平時的生活中,對於這些算式已有所接觸,在計算方面暫時不是難點。因此,課堂上我著重引導學生用三句話表達圖意,但事實上,不少學生“能說”,但並不“善說”,要表達清楚題目的意思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還需要我們逐步訓練,循序漸近。

  《6、7的加法》教學反思二

今天下午聽了傅正芳老師執教的得數是6、7的加法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判斷能力。本課的重點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難點是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這部分內容教學是在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和學習了6、7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絡。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用兩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決同一個問題,雖然兩道算式中相加的兩個數的位置不同,但得數相同。“試一試”通過由兩部分物體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得兩道得數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絡,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從而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

傅正芳老師出示例題是從植樹這一公益勞動活動引入,加強環境保護意識,迅速轉入數學學習,並首次用文字呈現“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蔔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傅正芳老師創設了現實的情境、趣味的遊戲、開放的活動和務實的作業中綜合練習,進一步強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有趣、有用和挑戰性,讓學生再次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同時又動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用做遊戲的髮式進行練習,不僅能使他們學會合作學習,又能再次激發學習興趣。

聽童話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乏味的練習之後出現“青蛙練習跳傘”這樣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感,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被激發。

探討之處:在學習6的加法時,例題中出示了兩位小朋友擺小棒、列式的過程與結果,由於學生初次接觸看一圖列兩式,因此先讓學生模仿做,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接著學習7的減法時,由於有了前一例的感悟,教師則可以半扶半放,指導學生親自操作、探索,從而達到“教法活動化”。後來的“擺一擺”環節,例題只給出一個活動情景,要求學生自己去實踐的,因此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回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見,知識點由淺到深地編排,教師就由扶到放地進行教學,最終收到了預期的成效。因此,教材的編寫是很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先真正弄懂教材,領會好編者的意圖,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和活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