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4.23K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北師大版國小《品德與生活》第三冊以“我愛我生活的地方”為主題的內容,通過這節課要使學生明白,人人都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喜歡優美的環境,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反感。接下來我來談談教後的反思。

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教育性較強的學科,這門學科把課堂與生活緊密活動聯絡在一起。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旨在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和源泉,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選取兒童所感興趣、所必須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和生活性。

教學《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一課時,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髮展的課程新思想與課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和學校與地方特色的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科書為教師因地、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而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而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地看圖講述或讓兒童死記硬背的課本。教師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實際需要,靈活地使用,在保證實現課程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應當把學生的生活世界(班級、學校、家庭、社群)、直接經驗、感知體驗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的課程,或按照實際情況靈活地變動或生成符合實際情況的主題,擴充套件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書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出示本地一些優美環境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護。後來又展現了一些亂倒垃圾,亂張貼和汙水亂排放的圖片,讓學生對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產生反感。由於這些圖片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所有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設計活動,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

1、調查彙報,課前讓學生去調查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課中讓學生彙報,詳實的資料學生有了對破壞環境行為的初步認識。

2、表演,學生表演住樓上的同學往樓下扔東西的情景,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

3、遊戲,通過拍手歌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學到得知識。

4、合作制定環保小公約。

三,存在的問題

課的一開始用了喜洋洋評環保小衛士的情景匯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在辨析導行時,沒有把評選貫徹到底。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學缺少鼓勵性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