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3.24W

反思,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以下小編為你收集了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借鑑的作用。

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篇一: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本冊教學的主題是“家鄉”,在上課之前我事先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我們渠縣的文化、風土人情,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問同學等途徑認識瞭解我們的家鄉——渠縣。在課堂上同學們能滔滔不絕的講解宕渠文化、渠縣黃花,有的同學還講到漢闕遺址。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篇二:國小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著“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裡話”釋出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裡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通過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生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的性質,它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生活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為活動的結果而存在,並且作為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加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門學科的教學實踐後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會朝著我奮鬥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很好地用於國小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