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篇

文思屋 人氣:7.94K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

《大禹治水》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奉獻中的一篇文章。本課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民間傳說,講述的是在洪水氾濫成災,百姓無家可歸時,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個自然段,按起因、經過、結果安排故事情節。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岡,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著棍子走路”“挖開九條大河”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數量詞的運用對錶現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關注的重點。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篇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離學生很遙遠,對於洪水沒有直觀的認識,再加上年紀尚幼,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但這也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操薰陶的良機,這些在蜜糖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比較自私,不太會主動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通過教學本課,可以與現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相聯絡,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大愛之情。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優點:

一、品讀詞句,突出奉獻,英雄在艱辛中挺立。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體現了大禹不畏艱辛的奉獻精神,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呢?首先在教學禹治水的過程時,通過比較父親鯀的做法,用引讀的方式讓孩子在文中用一個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過第二次引讀體會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師激情的引讀是火種,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願望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願望,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勾畫打動著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語言特別打動著你,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因此在孩子體會到的點評中我都是從表達的角度進行指導。

二、巧讀數字副詞深化奉獻,英雄在大愛中挺立。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做法。教學時我採用講數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導學生聯上下文,體會數字背後的意思。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讀書引導,感悟”才、僅、卻”表達的語氣與情感,感悟禹“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大愛境界.領悟禹能夠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愛,,就是奉獻。大禹的英雄形象飽滿起來

三、學習方法的滲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字學習方法的滲透,對孩子的識字興趣以及方法的引領,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副詞教學中,比較突出副詞數詞的用途,教師點撥,提醒,加強孩子注意,為三年孩子將來的寫作道理有種引領。在理解了“欣欣向榮”後比較為何不寫具體讓孩子明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的寫作方法。

不足:

1、由於想一節課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學,因此許多環節不夠落實,整堂課讀得還不夠,一課一得體現不突出。

2、雖然力圖在教學中體現對語言的關注,但在語言運用上這節課體現得還不夠好。

3、由於上課的過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穩,所以對學生的全面關注還需在課中磨練。

改進措施:

1、認真研讀教材,虛心學習,一定要懂得捨棄,認真落實每堂課的訓練點。

2、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我今天執教的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大禹治水》。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繫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絡下文”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課後習題又建議採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

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氾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絡上文、聯絡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資訊,再展開想象,接著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儘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於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此外,結合本冊教材出現的“快樂讀書吧”欄目,聯絡到本課故事選自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讀本《山海經》,我在課前課後都進行了推薦閱讀,課前通過談話,提示學生讀一本書要關注到哪些基本資訊,嘗試根據書名去猜測故事內容,激發閱讀興趣;課後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提醒孩子閱讀不忘理解詞語的方法。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閱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大禹治水》是語文A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說故事,生動地描寫了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讚頌了她一心一意為公、為民造福、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抒發了人民大眾對他的感激之情、緬懷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課文緊緊扣住“治水”這一中心進行展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無家可歸。課文先寫了洪水的水勢,“滔滔”形容洪水洶湧,波濤滾滾;其次寫危害,洪水氾濫,淹沒農田,衝倒房屋;結果是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洪水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不治不行。這樣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課文首先寫了大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然後寫大禹仔細觀察,挖河劈山,疏導洪水。

“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這兩句話寫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從幾個關鍵詞裡進行理解:“走遍”、“吃盡”,一個“遍”、一個“盡”表明了大禹為調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許許多多的苦。“千”、“萬”都表示很多很多,“九”並不是指數字九,古人以九為數之最大,這裡形容大河、大山的多,還要“挖通”“劈開”,可見治水的工程是多麼浩大;大禹“仔細”察看水情,“帶領”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過“引導”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從思想到行動上,把大禹治水的過程寫得清楚明白。課文還列舉了典型事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大禹為大家,舍小家的可貴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13年”強調了大禹治水的時間很長,“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對比,“十多歲”應大於“13”,說明大禹離開家的時間太長,孩子都不知道父親的`樣子,由此可見,大禹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可貴啊!第三部分寫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們非常感激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傳。

課文的篇幅適中脈絡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動、感人。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4

1、化“繁”為“簡”。

什麼叫“引導洪水流入大海”是本課的關鍵語句,體現了治水的艱難,在學生的頭腦中沒有直觀印象,如何讓學生深入理解,我想到了用線構畫。在黑板上畫一畫,寫一寫,一目瞭然:這兒是一條大河,那兒是一條大河。挖通就是指把這兩條大河給連通。當洪水來臨的時候,這條河裝不下這麼多的洪水,於是,通過這兒流到了這條河,這條河如果還是裝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條河。挖的這部分起到的是引導的作用。如果河與河之間有一座大山,那還得劈開大山。這可是治水中最艱鉅的任務。接著通過觀看視訊,感受“劈開”的艱鉅性。

2、及時抓住關鍵,激發深度學習的興趣。

禹怎麼知道挖通哪裡的河,劈開哪裡的山?為什麼會治水成功?因為大禹治水有方。出示句式:禹首先________,然後_________,最後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禹檢視水流和地形是為了確定挖河劈山的路線圖,疏導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還是智慧能幹的人。在教學“千山萬水、千辛萬苦”時,點出“千、萬”,問學生:大禹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條河?大禹真的數過嗎?接著追問:請你想像一下,禹在走遍千山萬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禹吃的苦多嗎?這每一種苦他都吃過,他都嘗過,這裡的“千萬”不是準確的數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在教學“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時,點出“九”也不是準確的數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開了很多山,才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們,因為禹是與洪水作戰,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長期的過程中,又會遇到什麼困難?在教學時,抓住“千、萬、九、九”這樣四個字,讓學生體會大禹為了老百姓的幸福,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難,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從而感受到大禹是一個一心為民、勇敢堅強的人。

國小語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到處奔走”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說話,使他們對“到處奔走”有了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大禹治水的辛苦的理解。最後,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著百姓的崇高精神。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