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就業指導>

2014大學生就業形勢

文思屋 人氣:2.18W

又到一年高校學生畢業時節,媒體有關“最難就業季”的報道反映出大學生就業的難度。有學者認為,當下良性勞動力市場化機制沒有形成,畢業生亟須轉向以勞動力市場需求和職業要求本身為導向的理性就業觀念。

2014大學生就業形勢

就業選擇:理想還是現實

青島某高校畢業生徐雯是找工作大軍中的一員,截至目前,她投了上百份簡歷,工作依然沒有著落。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就業形勢嚴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都陽認為,我國傳統產業居於主導地位,服務業相對滯後,隨著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且又不願意深入基層崗位,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和用工荒同時存在。

濟南某高校畢業生王琳琳的經歷很具代表性。她的理想是考上公務員或去事業單位,幾經失敗,迫於生存壓力,只能在民營企業尋找就業機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資料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巨集彬的一項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中60%以上想進入國企或公務員系統工作,其吸引力不僅來自高工資和高福利,也來自事業發展機會。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在某種意義上,不是難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難在找不到高階工作。”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丁大建表示,因達不到就業期望,部分畢業生處於暫時性失業狀態。

選擇是雙向的,用人單位的專業要求也將很多畢業生拒之門外,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老師陳麗紅告訴記者,用人單位在專業上設定障礙加劇了就業難。丁大建認為,大眾化教育階段雖然有專業性差別,但更強調高素質的培養,不應拘泥於專業對口。

李巨集彬表示,諸如社會關係資本、家庭條件等隱性不公平因素也在制約著一些高校畢業生的求職之路。

 合理配置人力資本

有學者表示,人力資本將會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源泉。如何使大量的人力資本得到合理配置,對中國未來實現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對於低迷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有學者認為,教育應對此負主要責任,因為教育培養的畢業生質量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有學者認為,主要責任是勞動力市場分割和產業結構調整太慢導致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

“這些爭論涉及如何認識和處理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關係。”賴德勝認為,教育當然首先要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然而,教育並不總是被動地滿足和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革,它反過來又會引領勞動力市場的變革。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必須伴隨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更好的工資收入水平和更強的流動性。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丁曉浩認為,創造經濟價值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功能。

賴德勝則認為,作為高投入的教育行為,受教育者要求教育回報無可厚非。就業觀念的改變基於現實就業環境的改善,若要使教育有更充分的回報,勞動力市場必須做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變革,以使大學畢業生有更優化的配置和更多更好的就業,使教育有更高的經濟回報,使人才有更充分的流動,從而使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更有效地匹配。

針對存在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群體中的結構性失業,丁大建建議,應給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激勵各級各類高等教育避免趨同,提高教育質量,辦出特色,避免不同類別的畢業生擠佔和替代效應的加劇。

李巨集彬認為,作為管理者,政府應當注重教育資源的分配。作為教育者,學校應當不斷反思和總結教育成果,正確引導學生尋找合理的長期就業目標。

 國家支援就業研究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領域給予了極大支援。記者瞭解到,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資料中心等研究機構都承擔著與此相關的研究專案,釋出了大量系統資料和研究成果。

賴德勝介紹說,目前學界開展的研究更多基於調查資料的實證分析,根據採訪物件專業、大學層次、家庭背景等調查要素,做針對性研究。近年來,就業研究視野更開闊,不侷限於高校畢業生就業本身。研究角度更加多維,以多學科聯合攻關方式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丁大建介紹說,很多學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分析,有助於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相關研究機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向畢業生提供充足、翔實、公開的勞動力市場資訊,便於畢業生制定合理的就業規劃。

李巨集彬認為,一些媒體過分誇大大學生就業難的事實,研究機構應開展紮實的調查研究,以規範有效的理論分析為支撐,判斷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