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女性形象研究開題報告

文思屋 人氣:2.62W

導語:撰寫一份開題報告,可以使讀者對論文有更多的瞭解。以下是小編為各位整理的女性形象研究開題報告,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女性形象研究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淺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

 開題報告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的背景

小說《家》是巴金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爛、潰敗的敗落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它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罪惡,歌頌了新一代的覺醒與反抗。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深思,作品中年輕女性的不幸命運的形成不僅僅是這個社會的原因,僅僅從封建制度和舊禮教對她們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夠的,還應從他們自身性格上進行分析。她們年輕、美麗、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籠”中的可憐女性,她們整年累月地被壓在這個封建家庭的最底層,在悲慘的環境中,或是服從主子們對他們的命運的安排,服從命運,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掙扎;有的是屈服與封建禮教的小姐們,她們最終成為舊制度、舊禮教的犧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正在覺醒中的青年知識女性,這些給了她們一些希望,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光明。而這些女性中有的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更沒有意識到去爭取做“人”的權利,而一直是自覺不自覺的遵循著舊禮教的規矩甘心做奴隸。社會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劇的結局。

2、研究的意義

《家》不僅全面反映中國封建大家庭的崩潰過程及青年人的鬥爭過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時代特有的反叛精神。《家》最大的成功在於不僅塑造了高家覺字輩兄弟鮮明獨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引起過強烈反響,更因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對她們命運的構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專制吃人的本質。可以說把《家》所要表現的腐朽的舊社會、舊制度毒害人的本質最深刻地揭露出來的是對小說中的幾個女性人物思想命運的描寫,沒有對這些女性命運、思想、性格的描寫,《家》就不夠深刻。這些女性從丫環到小姐,從三從四德的傳統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當時陰暗守舊又欲破蛹而出的掙扎的社會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

作者通過描寫封建專制的腐朽、殘酷對這些女性的迫害來揭露封建專制吃人的'本質,但這僅是第一層,更深的一層在於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綱常倫理對女性思想性格的毒

害。我們可以楚地看到,瑞珏、梅、鳴鳳三位女性與琴同樣都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但其結果卻截然不同,腐朽的封建社會不僅赤裸裸地迫害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交織把封建制度的陰暗與腐朽最本質深刻地揭露出來。

 二、研究方法

1、通過查閱文獻等途徑,進一步完整的、系統的掌握《家》的有關資料。

2、利用分析法和歸納法進行進一步闡述所要敘述的內容。

 三、論文提綱(研究路徑/論文(設計)框架)

《家》中人物眾多,女性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性格,如鳴鳳、梅、瑞珏、琴代表著各種不同的生活,造就了他們不同的命運。我認為《家》主要寫了三類女性形象:

1、舊社會牢籠中的“奴隸”, 鳴鳳、婉兒。鳴鳳、婉兒是高家的下人,她們卑賤的出身決定了她苦難的命運。

2、屈服於舊禮教的可憐女性。逆來順受,默默的承擔起封建社會給與的痛苦,如瑞鈺、錢梅芬等。梅和瑞珏雖然地位較高,不受奴性的束縛。但在封建大家庭的專制制度下,她們也只是三綱五常倫理制度下的受害者。

3、覺醒中的青年女性。琴有著一雙年輕的眼睛和一顆年輕的心,她總是主動、勇敢的接受新思想。她的家庭雖然不幸,但嚮往自由平等,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勇氣讓她拿到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4、自身性格造成其不同命運。瑞珏、梅、鳴鳳接受的是封建禮教對女性三從四德的約束,她們信命任命、逆來順受,最終悲劇收場,即使鳴鳳堅守愛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來逃避厄運,而不是對這個社會對舊勢力進行反抗。她們在封建勢力的壓迫殘害下都是選擇傷害自己,而不是站起來說“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薰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爺為覺民安排婚事,母親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時候,她堅決地與覺民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幫助覺民抗婚,守護他們的愛情,最終高老太爺妥協,他們的愛情贏得了勝利。

四、論文寫作計劃(進度安排) 論文寫作的進度

1、開題報告於2013年6月25日前提交。

2、初稿提交於2013年6月26日至2013年8月28日。

3、定稿提交在2013年8月29日至2013年9月12日提交。

4、終稿提交在2013年9月13日至2013年9月27日提交。

5、答辯申請於2013年9月30日至2013年10月7日進行。

6、終稿評閱於2013年10月10日結束。

 五、主要參考文獻

〔1〕巴金 《家》 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京 1953;

〔2〕陸文彩《中國現代文學女性形象初探》 瀋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7; 〔3〕李存光《巴金研究資料》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85;

〔4〕劉振杰《中國現當代作家專題研究》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