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古代的名人故事

文思屋 人氣:6.71K

古代的名人故事1

古代的名人故事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是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是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是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實驗欹器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是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藏書始祖

孔子於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孔子通過國家的藏書,瞭解了虞、夏、商、週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蒐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古代的名人故事2

清朝時期,通山縣有個叫譚振兆的人,小時候因為家裡比較寬裕,父親給他定了親,親家是同村的樂進士。後來,譚父死了,譚家漸漸衰退,經濟條件遠不如以前,樂進士便想賴婚。

一天,譚振兆賣菜路過岳父家,就進去拜見岳父。樂進士對他說:“我做了兩個鬮,一個寫著‘婚’字,另一個寫著‘罷’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兒嫁給你;拿到‘罷’字,咱們就退婚,從此譚樂兩家既不沾親也不帶故。不過,兩個鬮你只看一個就行了。”說完就把鬮擺出來。

譚振兆心想:這兩個鬮分明都是“罷”字,我不能上他的當。想到這,他立刻拿了一個鬮吞在腹中,指著另一個對樂進士說:“你把那個鬮開啟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馬上就離開這,咱們退婚;若是‘罷’字,那就說明我吞下的是‘婚’字,這門親事算定了。”樂進士煞費苦心製造騙局卻被譚振兆識破,沒辦法只好把女兒嫁給譚振兆。

譚振兆吞鬮是他機智地運用了另立標準的思維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就收到了變被動為主動的奇效。

古代的名人故事3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醃製起來。由於醃製的豬腿又溼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晒上幾天,掛在風中晾乾,日子一久,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飲食癖好百千態

在飲食上,名人各有癖好。明代戚繼光喜吃豬頭,在他守戍關外時,為了過一過豬頭癮,不惜派快馬手長驅北京的抄手衚衕,專買那裡的華家豬頭。劉邦愛吃涼皮。劉邦在漢中封漢王時吃當地的涼皮就吃上了癮。當了皇上後,還不忘記要吃漢中的涼皮。據說有子因給劉邦進貢涼皮還被升了官。咸豐皇帝愛吃涼粉。咸豐十年的一天,咸豐走出宮門在大街吃了兩碗涼粉,覺得味道極佳,竟把賣涼粉的請到宮裡住了一月,傳授製作涼粉的技藝。還有,慈禧飲茶成癖;李鴻章愛吃鹹菜;鄭板橋愛吃狗肉;魏徵愛吃芹菜。

名菜沾了名人光

西施舌是杭州名點,因美女西施而得名,形似西施嬌小的舌頭,清香甜潤可口。昭君皮子是甘肅人夏日常食的釀皮子,據說王昭君出塞後吃不慣麵食,廚師遂將麵粉分離成澱粉和麵筋。用澱粉制面條,昭君十分愛吃。貴妃雞是上海川味名菜,借用楊貴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

古代的名人故事4

賈逵隔籬偷學

賈逵是東漢時的著名學者,從小就聰穎過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由於家貧而上不起學。有一天,姐姐正帶著賈逵玩耍,對面學堂傳來了老先生給學生們講課的聲音。姐姐靈機一動,帶著賈逵悄悄來到了學堂旁邊,想讓弟弟在學堂外面偷聽。學堂外邊有道籬笆牆,賈逵個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來,站在籬笆外聽講。回家後,小賈逵就用借來的筆墨把學到的內容記在自己製作的木片上,反覆溫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記在木片上,主動請教別人。就這樣,賈逵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名聞鄉里的小先生了。

賈逵的家庭貧困,但他能用借來的筆墨把偷學的內容記錄下來,反覆溫習,不明白的地方主動請教別人。經過努力,最終學有所成。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要珍惜時間,要效仿賈逵的學習精神,克服一切實際困難,真正做到把刑期當學期,不懈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就會對今後的人生大有裨益。

古代的名人故事5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故事4: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古代的名人故事6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著名學者。他生平著述極多,除了主修《元史》外,還著有《浦陽人物記》、《宋學士全集》等。

當時印刷術雖已發明,但是書的價錢很貴,一般人買不起,更買不起很多的書。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裡窮,弄不到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我國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當時雖然有私人講學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鎮沒有好老師。宋濂成年以後,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訪名師求教。他揹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最高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正是由於這樣刻苦勤奮,虛心向老師學習,而且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宋濂才獲得學問上的成就,成為一代有名的大學者。

古代的名人故事7

王充博覽群書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裡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裡孜孜不倦地讀書。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一翻開書,他就似乎什麼都忘記了,一會兒點頭微笑,一會兒雙眉緊蹙。他讀完這家書坊裡的書後,又跑到另一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裡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鉅著《論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一例外是付出了艱辛勞動的。王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為他後來完成鉅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充的成才,說明學習只能靠日積月累,持之以恆。

古代的名人故事8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古代的名人故事9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古代的名人故事10

唐代文學家劉禹錫(772——842)在長期的貶謫生活中,大多時候有職無權,內心十分苦悶,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排遣憂愁煩惱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與僧人往來,研讀佛典,尋求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方法。隨著對佛教理解的日益深入,他從當初的好奇,已經變為深深瞭解箇中三昧,以至達到了“事佛而佞”的地步。他自述自己案席上放的多是“旁行四句之書” (佛教典藉),來往者也皆是“赤髦白足之侶”的僧侶(《送僧元皓南遊》,《劉禹錫集)卷二十九)。與一般的好佛者不同,劉禹錫對佛教的尊崇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結果。他說自己做官二十年,一直在思索尋求一種人生之道,結果發現世上所謂的諸道,如科舉進仕、經商產業等,都難以行通,非為正途,只有佛教“出世間法”,才值得盡心。

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時期,劉禹錫被貶地朗州亦是佛教聖地。離城區二十華里的德山千明寺就是享譽華夏的十方叢林,四方衲子紛紛來此掛錫。劉禹錫常來此拜佛、參禪,與僧人探討佛理、佛法。經常亦有外來僧人來劉宅與其切磋禪理, “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 (《贈別君素上人》)。他與南嶽衡山、牛頭山、楊岐山等處的禪僧如仲制、靈澈、元暠、如智、慧則、廣宣、鴻舉、義舟、景玄、惟良等以及日本僧人智藏有廣泛交往,有的交往還很深。柳宗元《送元暠師序》曰: “元暠師居武陵(朗州)有年數矣,與劉遊久且暱。”劉禹錫送僧詩二十四首,大多數是在朗州寫作的。在《送僧元暠南遊》詩引言稱讚他“妙音奮迅,願力昭答”。劉表示“雅聞予佛而佞,亟來相從。”他從元暠那裡領悟到佛法的殊勝,感嘆地說:“予策名二十年,百慮而無一得,然後知世所謂道無非畏途。唯出世間法可盡心耳。”“予策名二十年”是指自貞元九年(793)至元和七八年(812、813),這二十年中,他正值廿二歲至四十歲的血氣方剛年華。貞元九年,時年二十二歲登進士第, 不久擢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常與柳宗元、呂溫等“講疑考要王霸富強之術”,尋求解決社會危機的途徑。三十四歲時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後而遭貶謫。他的政治抱負未能實現,百思而不得其解。 自從接觸佛法後,才悟到“世所謂道無非畏途”。只有“出世間法”才能啟悟人心,拯救社會。

他在朗州十年寫了近百篇詩文,其中不少是宣揚佛法,讚歎高僧以及富涵禪味及禪境的篇章。其後,他為禪宗六祖大鑒禪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牛頭山第一祖法融大師、楊岐山故乘廣禪師等撰寫的碑文,以及撰寫的《佛衣銘》、《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毗廬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 《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記》,均顯現他受佛法的薰陶,心靈得到淨化,思想得到昇華,心身進入禪的新境界。如他在《贈別君素上人》詩引言中曰:“晚讀佛書,見大雄念物之善,級寶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惡見,廣疏便門,旁束邪徑。其所證入,如舟溯川,未始念於前而日遠矣。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在《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引言中曰:“以為盡妙理者莫如法門,變凡夫者莫如佛土,悟無染者莫如散花。故業於淨名(經),深達實相。”還談到禪與詩的關係,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言曰:“故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名聞於世者有焉。因定而得境,故滌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這都是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的心得。佛家認為,戒定慧三法相資不可或缺, 因戒而生定,定而生意,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關鍵也。劉文說“定而得境”,使散亂的心水澄明,進入創作意境;開慧後遣詞造句,能得到精華而美麗的詞藻。這都是他達佛之知見,自家家珍的和盤托出。

古代的名人故事11

陳毅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著吃。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裡,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了起來。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 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著說:沒關係!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裡的墨水還太少呢!

古代的名人故事12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郭子儀和李光弼團結為國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藉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於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後,很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

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蕩,便帶隊請戰。此後,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xx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鬥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餘人。漢武帝很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著後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古代的名人故事13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古代的名人故事14

心胸坦蕩 玉潔冰清

書生劉理順,明朝人,少年時家貧,欲赴京應考,莫奈無路費,於是在一家中任教,賺取路費。員外見劉理順博學多才,教學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選一名伶俐的侍女,照顧劉理順的飲食起居,晚上齊宿一房,其意是贈送與劉理順為妻。

劉理順日間教員外的兒子讀書,夜間自修,經過三年苦讀,學業大進,適逢考期,於是辭別員外,赴京。

臨行時,劉理順請員外替侍女選配一位好丈夫,員外甚為不解,以為劉理順有意欲拋棄她,於是無奈地說:『她巳陪伴你三年了,深厚。若是此去金榜高中,將來她可作為妾侍。』劉理順著說:『東翁!您以為我是無情無義之小人嗎?雖然同宿三年,卻未曾有任何兒女私情。』員外聞言其感詫異,特地請家中老婦向侍女查問,果然仍是處女。員外對劉理順三年來見色不亂的高尚人格欽佩萬分,實是古今罕見的正人君子,徵得劉理順同意,收為義子,厚贈金銀衣物,助他上京赴考。

放榜之日,劉理順高中狀元,才德兼備,成為明代著名的理學大師,受人敬重,名譽顯貴。

古代的名人故事15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TAGS: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