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陳曉卿的慢與不慢名人故事

文思屋 人氣:1.6W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有兩種境界,“風初定,絲綸慢整,牽動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種境界。這些年來,他慢吞吞“拉動網綱”,牽動了當今影視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陳曉卿的慢與不慢名人故事

20xx年4月15日,食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首映式當日,陳曉卿在朋友圈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見。”紀錄片以一張張餐桌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

陳曉卿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五官端正,一張黝黑的圓臉,個子高高的。儘管走路時步子很大,但速度並不明顯,給人的是一種“慢”的感覺。其實,他做事還真的慢。

早在20xx年,陳曉卿就曾前後三次申報過《舌尖》專案,當時臺裡總是答覆“題材好,但是沒錢,等著”。可這一等就是10年,直到20xx年央視九套紀錄頻道成立,這個選題才得到臺裡450萬元的重點投資。

而就是在這等待中,陳曉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貨。他喜歡自己被人叫做“掃街嘴”,只要有一點兒閒暇,他就會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館子,見到好吃的就記錄下來。中國有一句話,“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來,在他手機裡竟然儲存了5600個飯館的名字和路線,還有哪一家哪一個服務員態度好,哪一家哪樣食材多煮幾分鐘味道會更好……

慢是一種持守,是一種專注,是一種信心,一種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氣,是一個生活體驗越來越深刻的過程。而正是有了這份心氣,遇事無論是好是壞他都沒脾氣。

20xx年11月,央視《紀錄片》欄目誕生,此是《見證》欄目的前身,陳曉卿曾任《見證》製片人。20xx年底開始,《見證》被安排在後半夜播出,欄目編導張小么曾哀怨地寫道:《見證》播出時間是夜裡,在大家睡了之後首播,大家還沒睡醒的時候,重播也結束了。沒有廣告,純粹的紀錄片。甲說:那個時間連鳥都不拉屎了。乙說:乾脆改名叫見鬼。陳曉卿的兒子因為在電視上見不到爸爸,對老爸同事的玩笑堅信不疑:爸爸就是“電視臺看大門的”。而恰恰是這種沒脾氣的“看大門”的日子,讓陳曉卿有了超凡脫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攝中,陳曉卿也是慢工出細活。40萬公里行程、400個調研地點、150個拍攝地、1000小時高清素材,歷時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風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裡出現的300多種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閃而過的鏡頭,在被選中之前,都要幾經考量。如攝製組本打算在千島湖拍攝螺螄,因為其品質優於一般地方。工作人員已經從養殖環境、打撈情況到去尾環節,看了一次又一次。後來有人建議再去看看“個頭小,味道略苦,清涼解毒”即更有特點的開化青螄。當陳曉卿去了一趟開化後,就決定舍掉千島湖螺螄。“開化青螄完全是在乾淨的溪溝裡自然生長的!”陳曉卿就是這樣特別重視食物的生長環境。

“屈己者能處眾,謙虛者能處身”是陳曉卿的另一種境界:“不慢”——低調謙虛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國2》投資1000萬元,未開機便獲得總數8931萬元的冠名費用,開播10天后整個回報是投入的20倍,即高達2億元。

而且影片已進入國際市場,進入國際主流的電視臺進行播出,有更多國際上的觀眾能夠通過主流平臺的黃金時段看到中國,解讀中國。然而,在不凡成績面前,陳曉卿依然那麼低調。

20xx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l》第一集播出當晚,陳曉卿在微博上放出海報,輕描淡寫地推薦:“今晚沒事都看看吧。不難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後,陳曉卿接受採訪,高頻詞是“沒有”——“沒有,我對所有的美食都不怎麼懂。”“真的沒有什麼心得……”這種謙卑與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無法成正比。

無論是慢生活,還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種從容不迫、摒棄心浮氣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態度,因而也就能拉動人生的一潭星星為自己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