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品】高中語文說課稿4篇

文思屋 人氣:3.26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高中語文說課稿4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同時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居於這套教材的最後一冊(第四冊)第三單元,是承接第三冊的第一單元記敘文的語言表達,第二單元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而編排的。課文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鬥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於理解馬克思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學聯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瞭解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方面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二體會課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內容連貫,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本課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次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根據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所教學生現狀的認識,故明確本課時教學要點為:運用揣摩語言的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學習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這篇課文學習目標的理解,我認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重點: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二難點: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

2。第三段複雜單句的語法分析。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揣摩語言為主。另外,本課教學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內容及意義的理解,

2。一些重點語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積極收集資料,認真閱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佳途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型”教學方案,以突破難點。這種方案的教學思想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要求學生有比較紮實的基礎,以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教學時機的能力。文中的重點語句較多,體現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關照呼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選擇要點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與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遠不是主要的”的表達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後一句的理解。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容同學們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同學們應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著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絡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絡,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對文中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閱書籍(如《辭海》,有關政治經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現的偉大意義、對其內容可以只作簡單瞭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複雜的句式較多,同學們可在課前複習一下國中學過的句子成分的劃分、複句層次的劃分的相關知識,然後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做一下語法分析,這樣對於課上理解文章內容會有較大幫助。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語言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有的人語言幽默風趣,有的人語言質樸自然,有的人語言清新明麗。我們學習的各類文體也是這樣,記敘文的語言形象生動,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周密,那麼,議論文的語言呢?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深入體會一下議論文的特色。

此設定可以幫助學生複習舊的知識,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個初步的認識。可謂"一石多鳥"。

(二)、課前檢測:

1。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偉大貢獻?

2。概述課文的結構。此項設定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下文揣摩語言打基礎。“溫故知新”。

(三)、新課講授:

1。先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語句的揣摩理解,然後師生共同歸納揣摩重點語句的方法。

問題1:為什麼說馬克思“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問題2:諱飾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答案: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哀悼與尊敬以及不忍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沉痛心情。以上兩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段入手揣摩語言。

問題3:第三段是一個複雜的單句,它的句子主幹是什麼?冒號後面作為賓語的復指成分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正像達爾文……一樣”在句子中是什麼成分?起什麼作用?

此問題通過對句子的主幹和層次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2)歸納方法

首先從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幹,理枝葉,分層次;然後聯絡時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

2精讀課文,分組討論,運用揣摩語言的基本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然後選擇以下句子檢測學生理解的情況。

問題1、第八段在讚揚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時,用了哪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何作用?

明確:這些詞語分別表明敵人和戰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用詞準確。

問題2、第二段所寫“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該句將馬克思逝世這一事件放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全文的總綱。(此題從抓重點句、聯絡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問題3、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使命”和“事業”的修飾成分各有哪幾層?“推翻”一詞的支配物件是誰?明確:“使命”一詞的修飾成分有三層,分別是“他”“畢生”“真正”。“事業”的修飾成分有一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推翻”的支配物件是“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此題通過對中心詞的修飾、限制和補充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問題4、找出第五段的關聯詞,分析其作用。明確: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問題5、說說第六段前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確: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後一句話,概括第3—5段的內容,也與第二段中的對於歷史科學相呼應;後一句開啟下文,與第7段“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相連,併為從實踐方面介紹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筆。

以上兩題分別從關聯詞和過渡段方面揣摩語言。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內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熟悉了揣摩語言的切入點。所以為節省時間,本步驟由教師總結,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出示板書設計)

(四)、比較教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裡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閱讀。

兩篇文章均為葬詞,在內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讚揚,表現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為相近,都在記敘的基礎上,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於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為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於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閱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在這裡,我們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閱讀練習。

五、課後作業:

1、完成課後第2、3、4題。

2、校園中有些同學染黃髮,戴首飾,穿奇裝異服扮“酷”。針對這一現象,以說“時髦”為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注意語言的準確、嚴密。

聯絡現實社會中一些醜惡現象,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到教書育人。此項設定意義深遠,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這堂課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時間允許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課文分析

《我的呼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演講詞。

《我的呼籲》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史懷哲博士在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發表的一篇演講。史懷哲從三十八歲起一直到他90歲與世長辭,都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非洲從事醫療服務事業,他從親身的國中當中領悟出自己獨特的敬畏生命倫理的思想,而他作為一名白人,甘願放棄歐洲優裕的生活,條件艱苦的非洲為當地土人治病,幾十年如一日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1952年,這位終身思索和愛的行動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史懷哲借授獎儀式的機會,向全人類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他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呼籲:全人類要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具體闡釋,然後結合威脅人類生存的一些危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賦予尊重生命的倫理以現實的活力。本文邏輯嚴密、語言雋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強,是演講詞的名篇。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史懷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概況等;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悟“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內涵,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作者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作者貫穿整篇演講詞的思想,領悟好這一思想,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本課是自讀課,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我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拔和引導。所以本課的基本教法是提問法和點拔法。

學法方面,學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參考資料,瞭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應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對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的理解,特別是對於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戰爭,不僅要結合身邊的事例,還要結合國際上一些相關的重大問題來思考。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一個課時。

(一)匯入

匯入的是引起興趣,建立聯絡。對於這篇課文,由於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匯入時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入手,引出現實社會的些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區域性戰爭、恐怖主義、社會暴力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從思想的高度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整個匯入過程控制在5分鐘以內。

(二)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我首先提出2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課文。這兩個問題是:(1)史懷哲向誰呼籲?(2)呼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由學生集體回答,老師明確:史懷哲向全為類呼籲,呼籲的主要內容是“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

2.領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中心詞是倫理,倫理的含義是“人們之間相處所遵循的道德準則”。這個問題必須由教師向學生解釋清楚。

然後,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對這種倫理的主要內容的表述是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人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

教師提問:作者為什麼反對這樣分類。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因為這種分類的標準是純主觀的,這樣分類必定會造成我們對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要求學生舉出歷史上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殺,還有二戰時希特勒宣揚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殺猶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們平等地對待生命,尊重每一個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師提問:當我們有了這種尊重生命的意識之後,會形成一種什麼樣的善惡觀?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善就是愛護並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並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這種善惡觀是史懷哲尊重生命的倫理的核心內容。

接下來明確作者呼籲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和戰爭。

然後重點講解作者針對暴行提出的解決辦法:追求良善。作者認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為現世的一切暴行早晚會產生超越它的對抗性暴力,冤冤相報,永無止境,與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報怨,實現善的良性迴圈。學習這個段落時,可以要求學生就當前的國際恐懼主義談自己的體會。

要戰勝大眾疫病,作者認為全人類應該互相幫助,特別是對舊日殖民地的民眾,因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們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惡,現在是到了回報的時候了,所以應該採取一種贖罪的心情去幫助他們。教師用覺悟的

語言向學生介紹史懷哲的非洲行醫經歷,引導學生體會史懷哲無私地為非洲人民服務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懷。

拒絕戰爭,維護和平。可以讓瞭解歷史的學生來談冷戰其間美蘇軍備競賽的情況,以及對當今的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等事件的看法。

3.小結

結合板書,進行歸納總結: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呼籲的核心內容——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闡述,再結合人類生存的現狀具體論證,並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的方法,作者呼籲人們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幫助、戰勝疫病,拒絕戰爭、維護和平。文章的邏輯顯得十分嚴密。

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閱讀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教師、課本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4.拓展延伸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尊重生命。這樣設計,引導學生走出文字,培養並提高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達到德育的目的。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