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品】高中地理說課稿4篇

文思屋 人氣:1.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高中地理說課稿4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絡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為簡單,沒有過於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採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說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於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並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絡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絡,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係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發達以後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為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於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階,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說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為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學的程序。接著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於工序上的工業聯絡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於空間上的工業聯絡,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絡看作是布袋裡的沙子,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聯,都是人為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絡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並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著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於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著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絡進行講解,這裡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絡。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於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絡方式與構造,進而對於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著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訊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於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為高階。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後將進行課堂小結,由於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後適當新增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絡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訊等。地域聯絡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絡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迴圈,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絡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並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例項,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並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1、知識與技能:①交通運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②根據運輸物件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特點④瞭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佈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並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資訊,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資訊,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並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匯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匯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絡,並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匯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於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於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於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匯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並通過例項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物件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並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例項,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1、影響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二、交通運輸佈局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迴圈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組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徵,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佈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型別,並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佈,著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於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洋流的概念、型別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通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絡,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絡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為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為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通過幫助和支援,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為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著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為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藉助自制多媒體課件,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本節課結合地圖採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3.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隻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著“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這是哪裡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麼,瓶子怎麼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於洋流的小故事匯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為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後,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並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並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並用簡單表達概括,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而後通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通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係。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為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通過繪製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圖和剛繪製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佈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為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為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為暖流,西岸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通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藉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資訊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大學聯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後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著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為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後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後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穫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佈置課後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最好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絡,便於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二)洋流的分類

寒流

判斷:凸高為低,凸低為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佈

3.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匯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汙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汙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程序。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體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訊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誌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於本課重點:

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

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部落格全班交流。

步驟:

①明確目標:人類開發宇宙的經歷、意義和宇宙環境問題。

②要求:標題明確,資料詳實,有自己的評述。

③收集關鍵詞:阿波羅,登月,宇宙探險,宇宙開發,宇宙垃圾等。

對於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八、作業佈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網際網路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餘時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