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國小說課稿模板8篇

文思屋 人氣:1.16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國小說課稿模板8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一、說課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認識方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有兩段:第一段,教學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以及用已經掌握的八個方位詞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係;第二段,教學用已經掌握的方位詞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本節課我所選的是第一段,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用八個方位詞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係。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並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來辨認其餘七個方向。學會辨認方向在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加強的內容之一,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的價值。通過本課的教學,將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生活的空間,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為後面認識路線圖和測定方向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材先是利用一幅學生熟悉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學校的東、南、西、北面各是什麼地方”,然後分兩個層次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第一層次:教材直接指出“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公園在學校的西南面”,讓學生認識東北和西南;第二層次:通過提問“你知道體育場和人民橋各在學校的哪一面嗎”,引導學生自己推斷出東南和西北,並加以認識。例題的最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通過選用不同的參照物,進一步認識方位。在“試一試”中,則要求學生根據指南針上給出的“北”的方向,填出其餘的七個方向。

在“想想做做”中,教材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結合解決問題來幫助學生深化對方位的認識。其中第3題是指導學生自制一個方向板,並聯系實際學會利用方向板辨別方向。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 (東、南、西或北)來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讓學生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運用生活經驗進行思考的意識。

3、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是能用方位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說教學程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每個學生準備正方形白紙一張。

把學生分成九個小組,座位排列如下圖所示。

講臺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第六組

第七組 第八組 第九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通過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四面”的理解,讓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接著在故事情境中將學校、汽車站、電影院、火車站與少年宮的圖片,發到相應的小組中。

設計這樣匯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關於方向的知識,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場景圖中已經遊覽了5個地點,還剩4個地方就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即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兩步來進行:第一步,直接告訴學生超市和公園的位置,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東北和西南的含義,並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讓學生根據前一步獲得的學習經驗,說說體育場、人民橋位於學校的哪一面,從而認識東南和西北。

這部分的教學有三個注意點,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認和命名都是在已經認識的東、南、西、北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要關注學生是否正確掌握了這些方向的互相關係和排列順序。第二,在引導學生認識“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公園在學校的西南面”時,要讓學生理解東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於東面和北面之間為東北,介於西面和南面之間為西南。由此再讓學生將此命名方法自主應用到認識東南和西北中。第三點,讓學生回答“體育場和人民橋各在學校的哪一面”時,要注意及時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說法,如有學生可能會說成:體育場在學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還沒弄清楚,或者說成:學校在人民橋的西北面,這就是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弄倒了。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聯絡生活,直觀教學”的方法。因為“認識方向”是《數學課程標準》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加強內容之一。學生的空間觀念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學生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學生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展到生活空間,要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的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方向。同時緊密結合教室內學習小組間的位置關係,以及學生間的位置關係等,讓學生置身於直觀而又現實的情境之中,通過學生互述自己所處的位置,來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加深對新知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試一試”讓學生在已經標註了“北”的指南針周圍把其他七個方向填寫完整,從而引導學生整理已經認識的八個方向,並在填寫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這些方向之間的位置關係和排列順序。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找出圖中已經標出的“北”,思考要確定其他七個方向,可以先確定其中的哪幾個方向,再確定哪幾個方向,讓學生認識到先確定好東、南、西、北後,再確定另外四個方向就容易了。這一環節中,我準備組織學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我,表露思想,並且能分享他人的獨特想法。學生在感受思維的多樣化的同時,也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發揚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發展合作能力。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對於“想想做做”的題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題後面的一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在()的()面”和“()的()面是()”這樣的句式對圖中的相關場所關係展開描述,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製作方向板時,既要指導學生按照題目中的順序完成摺紙和填寫方向等操作,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確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確定一個方向,把方向板上相應的方向與之相對,並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標記確定其餘的方向。可以先嚐試在班上確定教室裡的八個方向,再讓學生走出教室,選定校園裡的某個地點繼續嘗試運用方向板確定方向。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以上就是我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說課,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特點

《畫》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課文部分第一課的內容,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緊緊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課文裡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讀: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

認: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認識11個生字。

理解:瞭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2、過程與方法:

⑴ 通過學生反覆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

⑵ 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齊讀,開火車讀,男女讀等方法鞏固生字。

⑶ 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再記住它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反覆朗讀,瞭解古詩內容,懂得這首古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和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三、說教學策略

1、初讀古詩 ,整體感知

初讀古詩,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學生連字音也讀不準,哪來讀的感悟。這裡我安排了各種讀法,由於學生已經學了所有的漢語拼音,能夠獨立地拼讀音節,所以我先讓學生自己拼讀,再同桌互讀,接著指名讀(3~5名),然後分小組讀,最後齊讀。通過各種不同讀的訓練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讀好,有些基礎比較弱的學生要進行個別指導。雖然這首古詩只有20個字,但是裡面的字比較難讀準,平翹舌音,前後鼻音難區分,比如說“色”讀成“shè”,“近”讀成“jìng”,還有“聽”、“聲”、“春”、“驚”。“近聽水無聲。”這一句特別難讀,學生容易把“近聽”這兩個字都讀成後鼻音。我把這些字著重讓學生練讀,分開讀,連起來讀,放在詩句裡讀,直到學生讀好為止。

2、細讀古詩, 讀出韻味

細讀古詩,就是要讀好古詩。怎樣讀好,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琅琅上口。為了使學生讀出味兒來,讀出感覺來,我設計了兩個環節:① 讓學生聽讀,我範讀,學生聽;② 標上停頓記號“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劃兩條線的地方聲音延得長一點,劃一條的地方聲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後反覆練讀,採用自由讀,個別讀,男女讀,小組讀,配樂讀多種形式,最後熟讀成誦。

3、誦讀古詩,讀懂詩意:

我這裡所說的“懂”,並不是說要說出每個字詞的意思。根據一年級的特點,我只要求學生初步知道這是一首謎語詩,謎底是畫。“水無聲”、“花還在”描寫的就是這幅畫。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再反覆讀。讀好後,我例舉詩中的一組反義詞“遠--近”,通過採用各種形式反覆地讀,讓學生們理解什麼是反義詞,然後到書中找出其他兩組反義詞。

4、背讀古詩,加深體會:

學生通過不同方式不斷的練讀,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能背出了,還不會背的學生,讓他們課後再讀,要求人人會背,這樣就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5、字詞訓練,反覆認讀:

在教學本課生字時,先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通過前面學生反覆地讀課文,再讓學生圈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這時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所有的字。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時候,識字難度就大大降低了。然後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來,反覆練讀,採用齊讀,開火車讀,男女讀,讀的時候及時正音。然後把拼音擦了,再練讀。通過這樣反覆認讀訓練,達到識字教學的目的。

本節課要學生會寫兩個生字“人”、“火”。寫字時,首先還是要規範寫字姿勢,這是他們入學時就反覆強調的。其次要著重強調寫字的筆順,要求學生一定要嚴格按照筆順來寫。最後要求寫好每一筆,擺好每個字的結構。每課書後面都有“描一描,寫一寫。”我在教學這兩個生字時,自己先在黑板上示範,然後讓學生書空,書筆畫,再描一描,最後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寫一寫,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通過初讀、細讀、誦讀、背讀、認讀這五部曲的層層深入,完成了讀的教學目標。

當然,以上設計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誠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國小說課稿 篇3

一、指導思想:

在教學中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們為主體,在學練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設疑等,讓學生們來討論、嘗試、體驗、探究,激發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們在認識上、感情上、態度上積極發展,構成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寬鬆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們主動參與獲取技能和知識。

二、教學目標:

⒈認知目標:瞭解魚躍前滾翻的技巧動作,培養學生們的時空感知能力。

⒉技能目標:學習魚躍前滾翻的技巧動作,使大多數的學生們能夠完成動作。

⒊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們的注意力、自尊、自信心和勇敢、頑強的精神以及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品質,提高安全意識。

三、教材分析:

魚躍前滾翻是水平五的經典教材,掌握各種滾翻技術對適應生活和預防運動傷害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而它是每位學生們必須掌握的技術動作,魚躍前滾翻在滾翻系列動作中最具觀賞性,深受學生們喜愛,這對教學時十分有利的。在教學上,除幫學生們掌握動作技能外,還要注意發展學生們身體的柔韌、靈敏、協調素質,並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本課為新授課,第一課次。所採用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南方版《體育與健康》。

四、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為職專一年級學生們,該年級學生們在心理上已經成熟,對動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較強理解自學能力,身體素質也比國中生更全面,他們已掌握了一定的滾翻動作技能,具備了學習魚躍前滾翻的能力。

五、重點難點及關鍵點

重點:蹬地魚躍騰空

難點:撐地緩衝的及時性。

關鍵點:魚躍和撐地的結合

六、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⒈直觀教學法 ⒉情景誘導法 ⒊講解示範法 ⒋循序漸進法

學習方法:⒈自主練習法 ⒉合作學習法 ⒊評價法

七、教學特色

以多維的教與學的評價創設出"激發興趣點",充分利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們思維練習,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課件、DV攝像、音樂)增強直觀效果和感染力,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

八、教學流程

⒈激發興趣 (12分鐘)

⑴課堂常規;⑵導課; ⑶佇列練習(十字形,圓形,小圓圈),集中學生們注意力;⑷雙人操,發揮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主體作用;

⑸遊戲:護旗,使課堂氣氛活躍,達到熱身的目的,為主教材的學習做好準備。

⒉學習技能 (28分鐘)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教師是學生們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在教學中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有意識去創設情境、設疑,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練習、觀察、思考、探究,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慾望。

⑴主教材——魚躍前滾翻,緊貼學生們生活,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們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們終身受益。

教師: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已學過哪些滾翻動作?

學生們:前滾翻,後滾翻,側滾翻,遠撐前滾翻。

教師:同學們講的很好,下來就將你們說的前滾翻、遠撐前滾翻的動作再體驗一下好嗎? 學生們:好

教師:同學們,你們回校上課都用什麼交通工具?

學生們:走路、騎自行車??

教師:那你們有從車上摔下或絆倒過嗎?

學生們:有,沒有

教師:若有,那你們有沒有采取什麼保護措施那?

學生們:沒有;不知道怎麼做;摔就摔了,怎麼保護??教師: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呢?

學生們:想

教師:那好,請同學們先看幾張圖片

絆倒時 摔下時

跳下時

學生們:議論,這是前滾翻?是跳起前滾翻?是魚躍前滾翻???

教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魚躍前滾翻

通過問答,教師有目的的將學生們逐漸引向本課的主教材魚躍前滾翻。它貼近學生們生活,激起了學生們求知、探索的慾望,提高了學生們主動參與的興趣。

教師:同學們,你們根據自己的觀察、理解,先體驗一下魚躍前滾翻的動作。

然後思考:魚躍前滾翻是單腳起跳還是雙腳同時起跳?

學生們實踐:兩腳同時起跳

教師:魚躍騰空時,身體哪個部位先觸墊?

學生們實踐:兩臂前伸,含胸,兩手撐墊

教師:兩手撐墊後,身體應怎樣?

學生們實踐:屈臂、低頭、團身,向前滾翻

教師:想象魚在躍出水面後又回到水中這段跡是怎樣的?

此時,教師也可根據學生們掌握情況,自己或有目的找學生們做完整動作,加深學生們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疑,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練習、觀察、思考,從中找出動作要點,激發

學生們去探究,提高學生們的鍛鍊興趣。

同時,在小組練習中,對於不能完成動作的學生們,加強保護與幫助,或降低動作標準的難度,消除心理障礙,稍有進步,就給予掌聲鼓勵,增強他們完成動作的信心和決心,從中得到成功的喜悅,也體現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時又提高學生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⑵輔助教材——螃蟹賽跑,鍛鍊學生們快速奔跑的能力,提高腿部力量,同時培養學生們相互協調配合的能力。

⒊恢復身心 (5分鐘)

⑴讓學生們隨著動感的音樂,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放鬆身心,從而使學生們帶著良好的精神面貌投人到新的課堂中去。

⑵學生們認真觀看錄影,學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技術動作,教師總評。

⑶下課,師生再見,收還器材,讓學生們養成懂禮貌,愛護公物的習慣

九、場地器材與運動負荷預計

⒈室內球場、電視機、錄音機、體操墊若干塊等。

⒉練習密度 37%左右 .

⒊平均心率:120-125次/分

十、教學反思

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們的自律性有明顯的提高,在協調方面也有長進,同學之間漸成互幫互助之風。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完成魚躍前滾翻的完整動作,課中提供了各種練習手段符合學生們的心理特徵,有效激發了學生們練習積極性。但少數學生們由於膽子較小,缺乏自信心,不敢躍起做練習,影響到動作質量。

國小說課稿 篇4

(一) 指導思想

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五個領域目標為依據,促進學生的團結與協作,寓教於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結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熱烈的氛圍中,提高技能與體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二)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韻律操練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學生韻律創編能力、對韻律感的表現力,陶冶美的情操.在“趣味跑步比賽”中,通過變換跑的形式、內容和學生自由調整參賽順序,激發學生對練習的熱情與濃厚興趣,突出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三) 物件與教材

物件為國小四年級(3)班全體學生.教材為韻律創編與趣味奔跑.

(四) 教法與手段

教法:教師主要採用講解示範、提問作答、啟發動機、分析誘導、思考討論、分組練習、歸納小結等,來達到傳授技能、提高體能、培養興趣、激發參與的目的。

手段:主要通過情景的創設,來調動學生濃厚的練習興趣。通過教師巡視指導、點評、互動使各組學生能夠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創編動作,從而更好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學的輕鬆、快樂而大有收穫。

(五) 學法

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兔子早操”練習、小組自我練習、彙報表演時都由學生自己喊口令,併為學生提供自主練習、協作練習的時間與空間;趣味跑步比賽,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可以自由選擇奔跑的形式,在比賽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改變參賽的順序,以達到獲勝的目的。這就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保姆式”教學管理的理念,激發了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 課的“主人”,充分表現體育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六) 教學程式

1、課的常規

(1)常規匯入:集合隊伍、檢查人數、著裝,處理見習生.

(2)宣佈本課內容、任務,注意事項,激趣引入教學.

2、愉悅熱身:情景引導,玩奔跑類小遊戲“狼來了”.

3、溫故知新:對上節課創編的韻律操進行分組練習.目標:促進參與和協作.

4、新授知識:教師巡視、指導.對各組創編內容提出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意見.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組創編動作,提高各組學生的韻律創編能力.重點: 動作要準確、連貫、富有表現力。難點: 能夠對比借鑑,提高對韻律體操的欣賞與創編能力。

5、協作性練習:分小組進行自練,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動作.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編能力.

6、展示與評價:各小組展示各自的風采.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信與個性.

7、“趣味跑步比賽”:主要安排了學生利用變換跑的形式和豐富跑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練習中積極思考,合作討論,及時總結經驗,改進跑的方法,努力爭勝.

國小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天然課和生存履歷中已經熟習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聯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底子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睜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要害,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識對人們的一樣尋常生存,生產技能和科學研究有著遍及的實際意義。

3、講授目的

(1)知識目的

憑據講授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講授,要使門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發生的緣故原由,明白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資料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點選瀏覽更多說課稿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裡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裡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麵,最後漂浮在液麵。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麵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絡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講授容量大,以是反饋和牢固重要留待課後完成。要是講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首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丈量浮力鉅細的要領。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實行作準備。二是受力均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泊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鉅細的決定式。

國小說課稿 篇6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地提供一個寬鬆、愉悅的舞臺,讓學生自由、快樂地探究學習,讓課堂因為學生的自主參與、自我展現而呈現出生動精彩的一面。因此,我會把精力放在情景的設計上,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樂學英語、掌握英語、會用英語,並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讓每一個學生愉快地、充滿自信地走進英語課堂,從中感受快樂、體驗成功。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Whatcanyoudo?》A部分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本套教材強調了學生的興趣、經驗,能結合實際,貼近生活。這些特點在本單元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本單元的話題是家務活,功能是運用句型來介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及詢問別人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本課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易於理解。學生通過操練鞏固,並巧妙運用於情景會話中,將取得良好效果。

3.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課在單元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國小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知目標:能聽說、認讀片語:sweepthefloor/cookthemeals/cleanthebedroom/watertheflowers/emptythetrash。

(2)能力目標:能把本課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交際中去。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父母、熱愛勞動、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

4.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點是能熟練運用片語與句型。難點是的個別單詞的讀音。如:helpful、empty。

二、說教學策略

國小生求知慾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模仿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強烈的參與慾望。本節課教學將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的培養為宗旨。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巧妙使用,運用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幫助學生在饒有趣味的活動中,自主地、愉快地學習英語,發展能力,從中感受快樂、體驗成功。

三、說教學過程

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新課標的新理念,針對學生的認識狀況及本課教材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的環節:

(一)巧設情景,激發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我把激發學生興趣看作是本課學習的出發點。

首先利用課件呈現出森林裡,動物們都在參加才藝大比拼的場景,他們各自都有怎樣的才能呢?這時,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初步感知句型“Ican…”,隨後,在輕鬆、愉悅的熱身活動中,師生同唱、同動。在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玩玩唱唱的熱身活動中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為本課的教學作了情感和知識鋪墊。

(二)自主參與,學習新知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自我學習。

五年級上冊《Whatcanyoudo?》說課稿

1。呈現新授,靈活引出

首先,我用課件出示Sarah的圖片:“Thisisourfriend,Sarah。She’shelpfulathome。Whatcanshedo?”引導學生學習片語,強化個別單詞的讀音。然後,我對同學們說:“Ithinkyouarehelpfulathome。Whatcanyoudoathome?”引導學生用“Ican…”句型聯絡所學的片語來回答,教師根據實際及時用“Great!You’rehelpful!”進行評價。在這一環節中,創設情境,匯入目標內容,將整堂課作為一個完整的演練過程,整堂課始終在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語言教學和操練,學生身臨其境,心理上自然放鬆,充滿參與的熱望,淡化了對新學詞句的戒備感。

2。遊戲激趣,鞏固新知

有針對性的遊戲是操練語言知識的有效方式,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活動之中。

因此,我運用“猜一猜”的

的遊戲來操練語言知識。這種任務可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真實情況相結合,鍛鍊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並培養了其語言運用能力。

(三)運用語言,強化新知

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交流。我讓每位學生出示一張自己日常生活的照片,並說:“I’mhelpful。Ican…”或者說:“I’mhappy。Ican…”通過讓學生談論自己日常生活的照片,引導他們將英語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做到為用而學,在用中學。

(四)應用新知,拓展語言

通過多媒體呈現師生共同蒐集一些大家所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圖片,然後給學生布置任務:從各種圖片中選擇,發揮想像力,用英語說明你能用這些工具做什麼?之後,我從螢幕上呈現學生所選擇的圖片,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句型造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語言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滲透。學習此課,我給學生布置作業:用句型“Ican…”寫出自己能幫助父母所做的事情。通過人文化、情感化的作業融入孩子對父母的愛,培養了學生熱愛父母、熱愛勞動、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熟練掌握了有關做家務的五個片語,並能在相關情景中運用句型“Ican…”進行表達。學生通過照片展示活動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1.注重情景設定,訓練語言運用能力

本節課把孤立的語言知識點放到了學生所熟悉的真實情景中,充分挖掘了國小生的語言潛能,有利於培養國小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抓住時機進行情感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時機滲透情感教育,貫徹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如佈置家庭作業等。

3.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學習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符合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了語言學習的規律,關注了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情景中呈現新知識,通過真實的情景呈現和復現語言點,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語言實踐空間,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語言活動中輸出語言,讓他們在做中學,在玩中學。

國小說課稿 篇7

《神奇的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本單元以“我的手兒巧”為主題,試圖以“我有兩件寶”、“做個小玩藝兒”、“打扮我的小天地”三個活動主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手和腦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了解自我,關注生活,體驗合作和創造的樂趣。《神奇的手》是“我有兩件寶”這一主題活動中的一部分。它要求學生認識手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在運用手開展創造性活動中,發揮想象,認識手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三方面進行說課:

一、分析教材特點,制定活動策略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的中介。《神奇的手》一課的內容集生活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讓學生通過活動參與來感受和體驗生活,探究手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採用了以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於活動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活動,自主探究,進行體驗性學習,創造開放又有活力的活動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VCD教學資源的引導作用,以多媒體VCD內容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契機,將整個教學活動有序地組織了起來。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創造活動

1、創境激趣,引導參與

愛因斯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課的開始,我採用了一個有趣的謎語匯入:“兩棵樹,十個杈,不長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學生很聰明,馬上就聯絡實際猜出謎底是“手”。這樣,學生對手的興趣就激發出來了,對本課的教學充滿好奇心。這種匯入方式不但自然地引出了課題,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挖掘生活,豐富認識

學生有了參與熱情後,我緊接著提出問題:你的小手會幹什麼?這個來源與自身生活體驗的問題馬上就讓學生有了表達的慾望,紛紛說出自己的手能幫助自己幹什麼。為了能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手的作用的認識,我利用多媒體VCD中的“手的用處多”這一內容,讓學生觀察、認識: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勞動,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做許多其他的事情,從而更深地體會到,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手。目的達到後,我趕緊丟擲問題:你在生活中還發現了手的其他作用嗎?這個問題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堂走進了生活,還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作了良好的鋪墊。

3、開展活動,張揚個性

在這個環節裡,我充分利用多媒體VCD的資源優勢,將可以開展的活動和遊戲及其過程直觀地呈現出來,引發兒童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創造活動來獲取知識,鍛鍊思維,發展品德。為此,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來輔助教學。

活動一:摸一摸

活動前,我出示多媒體VCD中的教學圖片一。學生觀察圖片內容,初步感知:手不僅能幫助我們勞動、生活,還能和我們做遊戲。接著,我再從每組邀請一個代表上臺開展“摸一摸”的遊戲,要求其他的同學作評判,臺上的同學說對了,就拍拍手;錯了就跺跺腳。這樣,全班同學都參與到了活動當中,教室裡的氣氛異常熱烈。學生們個個興奮得臉兒通紅,眼睛緊緊地盯著臺上的同學,生怕自己小組的代表說錯了。活動結束時,學生對手在生活中的運用又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思路開始拓展,為下一步的創造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活動二:變一變,猜一猜

為了加深學生的體驗,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我又出示了多媒體VCD“手影遊戲”的畫面,讓學生感受手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紛紛猜測圖片上的手影是什麼。我見時機成熟,連忙給學生示範了小貓、小狗、小鳥等手影,讓學生猜一猜,猜出來了在模仿動物叫。教師的親身參與更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學生們也開始模仿做各種手影。於是,我問:你能用你的小手變出什麼?小組同學一起做一做,猜一猜吧!這時,學生的動手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成了一個展現學生個性的舞臺。猜想、實踐、創造……各種造型與設計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激發興趣,拓展了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發展。學生創造瞭如“公雞、山羊、兔子、鴨子、小猴……”充滿了奇思妙想的作品。此時,我對學生的創造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評出了“小小創造家”、“大大方方獎”等獎項,並鼓勵學生回家後繼續進行創造。課後,我發現這個有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及時的鼓勵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樂於將創造活動延伸到課外,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活動三:動動手,動動腦

在學生對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後,我又引導學生知道:人的手是由腦控制的,多動手可以使我們大腦更加聰明。這裡,我又設計了一個有趣的舉手遊戲。遊戲規則要求手學生做的動作要與老師發出的命令相反,錯了要有所懲罰。遊戲前,學生感到很容易完成。但遊戲開始後,很多學生髮現有些“手不由己”。大家的興致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了,不少的同學雖然受罰,但是積極性卻更高。這個遊戲大大地訓練了學生的反映能力,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大腦的靈活性直接影響動手的準確性。

3、欣賞兒歌,鞏固認識

在教學活動完成之後,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已經有了較深刻的理解。針對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我又播放了多媒體VCD中的兒歌,讓學生邊聽邊表演,使學生在音樂、圖片和語言所創設的情境中,再一次鞏固新知。我發現,學生特別投入,根本不需要教師刻意去維持課堂紀律。

三、收集教學反饋,進行教學反思

《神奇的手》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體驗入手,組織了一系列相關主題的音像材料和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實踐、創造積極性。教學的效果很好,達到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品德行為。教學之後,我認為這堂課的成功有這幾個原因:

1、教學從學生的生活著手,利用學生喜愛的猜謎活動,開啟學生的興趣之源,喚起他們的學習動機。

2、充分利用音像教學資源的優勢,設定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主積極地進行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培養了敢想敢、愛想愛說的學習態度。

3、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在教學時既有引導,又有示範,還親自參與活動,這樣不但消除了學生對教師的距離感,而且更激發了學生在教師面前表現自己的慾望。教學中,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活動、表演等多種手段,全方位地啟發學生,豐富學生的認識。學生們的學習活動始終圍繞著主題,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興高采烈地實踐、創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是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提出新的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國小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夏夜多美》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15課,這組教材的主題是“夏天裡的趣事”,以孩子喜聞樂見的童話為體裁。通過這組教材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夏天的特點。 《夏夜多美》這篇文章寫的是發生在夏天夜裡的一件事:螞蟻不小心掉進池塘裡上不了岸,美麗的睡蓮和善良的蜻蜓毫不猶豫地幫助了螞蟻。螞蟻回家了,星星看見了,高興地眨著眼。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關於助人為樂的故事。但是作者選用童話的形式,選取了螞蟻、蜻蜓、睡蓮為主人公,以星星為見證人,讓這靜謐的夜晚變得生動、活潑、有趣起來。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是美好的事。教學目標如下:

1、會認“蓮、哭”等13個生字,會寫“她、他”等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多種形式地讀,初步感受夏夜的美,不僅在景,更在心靈。

《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會認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是本課的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是重點。其中“感、睜、激”這幾個字,生活中不常遇見,是認讀的難點,而“他”與“她”的“也”字是寫字教學指導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我主要採用表演朗讀法,並輔以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

1、表演朗讀法:在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提供主動感知、積極思考、體味成功的平臺。表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子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指導表演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想象課文描繪的情形,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動作及神情,學會想象與表演。

2、情境教學法:這個情境是怎麼創造的?主要是通過電教法和頭飾表演法達到的。思維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們在接受資訊時,無論如何強調調動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為過。這節課,通過動畫製作,讓學生邊看邊讀、邊聽邊觀察,加上優美的樂曲做中介手段,以動物頭飾為媒介,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的情境。

本課的學法指導重點放在:朗讀表演法和合作學習法。

朗讀表演法。這與教法是相呼應的。主要是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表演是建立在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

三、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複習舊知匯入:

1、“夏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誰能用我們剛學過的《識字4》裡的句子告訴大家,那些可愛的動物最愛幹什麼?”這樣的匯入新課能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一是複習知識,喚起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二是本文的兩個主人公,在《識字4》裡都有提到,能自然而然地匯入新課。

2、老師說:“這些動物真有趣。今天,有兩位還來到我們的教室呢!看看他是誰呢?”這個時候,把螞蟻和蜻蜓的圖片及生字卡片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和小動物打招呼,認讀“蜻蜓、螞蟻”四個字。人教版教材一年級的識字量很大,教師一定要利用或創設各種平臺讓生字復現,以達到熟識與鞏固的目的。

(二)整體感知學習生字:

1、“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板書課題。

2、聽看結合,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動畫,配音樂,渲染烘托氣氛。在輕鬆愉快氛圍中整體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後讓學生說出本課講了哪幾種可愛的小動物,貼出圖片,再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激發學生樂於探究的興趣。在反饋說的時候,讓學生說清所發生的事,其實也就是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把握。

3、在讓學生初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做到:一要求明確:

(1)認真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一次讀不通再讀第二次;

(2)讀好課文,想想哪裡最難讀的地方,再讀上一次。

(3)讀通課文後,想辦法記住本課要認讀的字。

二要給足時間,對於低段的孩子,學習課文能力不強,不給足時間,將學會偷工減料,無法達到自讀自悟的效果。

4、學習生字: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識字環節,對於一年級下冊的孩子,他們掌握了較多的識字方法,而且有了一定的組織能力,這個時候讓他們小組合作識字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但是這種學習方法常會流於形式,因此在組織學生自主識字,一定要做到從細微處著眼,進行指導,分工明確,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如:組長管紀律,組員有的管理生字卡片,有的記下好方法,有的記下難以識記的字。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小集體,每一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才能和諧地交流、合作。

5、交流反饋生字學習情況。

在反饋交流時,除了讓學生提出難記的字時,還要讓學生反饋,用什麼好辦法記住了生字,這樣做:一是讓學生學會傾聽,二是償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學生介紹的好方法中,這些好資源教師不要浪費,要進行總結、強化,讓學生逐步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

如:歌謠識字:

(1)目爭睜,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時。兩字合一字,好記好認識。

(2)感謝要有心,誠心才感人。感謝有言行,“謝謝”最好聽。

猜謎識字:

(1)根:很字兩人離,木棍左邊立。

(2)非:一排小朋友,個個揹著手。一排變兩排,看看沒有手。

做動作識字、偏旁歸類識字熟字帶生字:

(1)蓮:草字頭,是植物。小草綠,荷花紅。最美麗,是睡蓮。蓮葉綠,蓮花紅。

(2)激:灑水潑水三點水,石落水池激起水。水池水多石頭大,激起一片水花花。

(3)趴:足字旁,在左邊,一撇一捺右邊站。跑要足,跳要足。蹲著趴著都要足。

(4)急、感:心字底,下面站,不慌不急心不亂。學朗讀,要動情,讀出感情才好聽。只有及時鼓勵,讓學生不斷體驗到主動識字的樂趣,學生才會更愛學習生字。

(三)再讀課文,讀準讀通:

朗讀是傳統語文學習的方法。作用在於:用形象化的口語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段,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

這節課,教師是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帶領學生去讀。

邊播放夏夜的美景,並用優美的語言邊描繪:太陽公公還依依不捨的留在天邊望著人們,不肯離去;夜神急了,推了他一把,把他推下山去了,順手一拉黑被子,於是夜幕降臨了。那些閃爍不定的星星多像一隻只淘氣、幼稚而又充滿神祕智慧的眼睛。它們彷彿在和我們玩“藏貓貓”的遊戲。它們憑著自己靈巧的身軀,東躲西藏,時隱時現,十分有趣。在這樣美麗的夜空下,小動物們上演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哪列小火車願意把這樣故事跟大家講一講?

“講故事”可是低段孩子最喜歡的事兒了,被美麗的夜景一渲染,把他們讀的慾望激發出來了。興趣激起來,教師不忘了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再準備一下,好讓火車開得更順利,這樣孩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又加深了一步。

這樣的讀還是不夠,可以再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把它的話找出來好好讀一讀。這也是為了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表演做好準備。

(四)學習課文的1—7段:

這幾段話中,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因此朗讀的指導非常重要,其中動詞的學習也是重點。

師朗讀引入:夏夜,公園裡靜悄悄的。水池裡,睡蓮剛閉上眼睛,就被嗚嗚的哭聲驚醒了,是怎麼回事呢?誰來告訴我?請學生來讀2——6自然段的內容。

再用一個問題:睡蓮和小螞蟻在說什麼?請與同桌練讀他們的對話。(指名讀對話)

再用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對文字的理解。

(1)從他們的對話中,你知道什麼啦?

(2)這時候,小螞蟻什麼心情?

(3)從睡蓮的動作中,你感受到了什麼?你能用動作來表示嗎?

同時表演朗讀,如果盡是就文字而言,會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因此,這時教師指導學生研究討論每個角色的語氣怎樣讀,並嘗試給這些角色設計表情動作。

如:睡蓮姑姑(奇怪的問):“小螞蟻,你怎麼了?”

小螞蟻(揉揉眼睛,傷心的)說:“我不小心掉進池塘,上不了岸啦!”

讓學生嘗試新增提示語,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給“人物”設計表情動作,新增不同的語氣詞,使課文變成了童話劇。由於是自己創造的成果,學生會讀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經過這樣的教學後,為孩子的表演朗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尋找夥伴,邊讀邊演課文,並且提醒他們,表演是為了更好的朗讀課文。同時要求表演時要做到自信、大方。

再請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朗讀課文。

在學生入情入境地學了課文之後,再進行齊聲朗讀,把書香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五)複習鞏固,指導寫字:

生字教學“多認少寫”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點,這樣的編排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生率很高。

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首次採用實驗法研究記憶,發現了遺忘曲線與分佈複習的規律。他發現,被記憶的材料在第1個小時之內遺忘非常快,以後逐漸平坦。尤其是在前20分鐘,遺忘率高達58.2%,因此低段語文的識字教學在一堂課之內一定要安排複習鞏固的環節。 在複習階段把遊戲引入教學實踐,寓教於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據這樣的規律與學情,在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安排的:

1、給星星找朋友:這些字寶寶帶著他的拼音出去玩,一不小心,走丟了,這下壞了,他們忘了自己叫什麼名字,急得要哭了,誰來幫幫他。雖然同樣是把生字和拼音連線,但是換成說教叫生字叫自己的名字,學生興趣可提高了。

2、給字寶寶找夥伴:“蓮”寶寶樂了,他說:原來我的名字叫“蓮”,可是他又煩惱了:誰是和我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呢?誰幫我找一找。其實這是讓學生給生字組詞。然後再說:其他寶寶非常羨慕“蓮”寶寶,誰也能幫幫他呢?

3、經過你們的幫忙,字寶寶十分高興,現在誰如果能用上這些詞語寶寶說一句話的話,那它就會從黑板上跳下來和你回家了。這些複習形式學生所喜歡的,比起用直白的話說給生字組詞造句,這樣的方式更能吸引學生,讓他們開心的學,學得有效。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應該讓學生第一次抄寫詞語的時候,做到準確無誤。錯誤的印象一旦先入為主,那麼後面的糾錯就會事倍功半。因此,在寫字教學時,不僅要指導學生去讀帖,教師要先讀帖。

本課四個要寫的字中,“送、過”二字帶走之,可聯絡第九課“連、遠”二字的寫法,教學這個偏旁,提醒學生:“橫折折撇”寫時要稍短一些,其次是最後的“捺”,最後的小腳要抬一抬。;四個左右結構的字中,可以把“她、他”作為重點進行指導,重點指導“也”字的寫法:(1)橫折鉤的橫要往右上斜,但不能寫得太長;(2)豎要寫得高一些;(3)豎彎鉤要拖長,出鉤前,先回鋒。

四、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文字多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抓住文中的幾個動詞,再現了睡蓮救小螞蟻的情景。從而輔助於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夏夜多美

螞蟻:哭、趴、連聲說

睡蓮:睜、看、問、彎

本堂課,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饒有興趣的讀、想、演、議、寫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運用多媒體,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寓教於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地學習課文。總之,本堂課,教師是紮紮實實教語文,學生是實實在在學語文,由於教師關注到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學語文,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