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精選3篇)

文思屋 人氣:4.66K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精選3篇)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1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本冊教材圖形與幾何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前一課經歷了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瞭解了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求法的基礎上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驗證猜想,合作交流,推匯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認識了周長,能夠先進行度量,再計算圖形周長。學生個性差異大,課堂學習過程中自控力不強,學生排斥對話式的教學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方法,多樣的互動環節,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做出選擇。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能熟練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活動,推匯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知數學是有趣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並有探究的慾望。

3、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嚴謹求真、刻苦鑽研的學科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能靈活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擇法”,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將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情境匯入(3分鐘)

我以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提出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分析教材的難點,在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過程中,我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總結歸納這三個環節。

1.首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一特點,然後利用周長的定義,讓學生獨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後,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並進行彙報,學生會得出以下3種演算法,6+4+6+4=20,6×2+4×2=20;(6+4)×2=20,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周長的3個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周長=長×2+寬×2

長方形周長=(長+寬)×2

3、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第三種計算公式是最簡便的。在此基礎上,反問: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接下來是探索正方形周長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長方形周長的鋪墊,本環節我完全放手給學生。由於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所以學生很容易得出5+5+5+5=20;5×4=20,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種演算法簡便,重點讓學生說出5和4分別代表什麼,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實踐應用(15分鐘)

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填一填、選一選、判一判等多種形式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反饋總結(2分鐘)

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對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能夠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籠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和同學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為: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同學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同學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和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同學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域性、帶動全域性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區域性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和周長的計算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匯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麼意思?“長”是什麼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同學說出哪區域性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後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同學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同學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籠統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同學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麼叫周長?最後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同學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同學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同學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學的思維狀態下,通過同學自身考慮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同學認為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絡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同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後要求同學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並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同學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②4×2+3×2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3、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為什麼?通過師生的一起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面積和麵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好本課,是以後學習平面圖形面積推導過程的重要基礎,並且為學生進一步系統地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二、學情分析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之前,已經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麵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心理髮展仍處於行為把握階段,不能抽象理解。他們有初步的數學學習經歷,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夠恰當;有較強的活動和觀察興趣,但是活動缺乏有序性,觀察度不夠寬泛,概括、歸納水平差距較大;有小組合作意識,有表達意願,但數學語言不夠規範,小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對於面積這一具有抽象特點的知識,探索、理解、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將成為他們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並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能區分面積和周長。

2、技能目標

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實驗——發現——驗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事物間相互遷移類推的唯物主義觀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公式,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我主要運用“情景創設法”,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為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拼一拼”、“猜一猜”、“議一議”“驗證”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行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六、說教學過程

1、複習質疑,匯入新課

新課開始,出示兩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2釐米和長7釐米寬2釐米)圖片,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彙報關於長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識、經驗。繼而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形,猜想一下哪個面積大?留下了一個懸念,匯入了課題(板書課題)。

2、經歷探索過程,概括歸納公式

接著探索剛才的問題,並提出新問題:你們能想辦法求出它們的面積嗎?小組合作對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探討。學生在這個階段可能會採取用面積單位擺、畫格子等較為直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進行演示並對學生的探索結果給予肯定。繼而讓學生猜想一下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該如何計算。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用面積單位擺各種規格的長方形,並填寫記錄卡。

提取3組以上操作資料,驗證猜想,教師要作好小組操作指導工作。最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經歷了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後,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通過分析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3、寓練於樂,鞏固新知。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所以我還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同學們去遊樂園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然後組織相應的活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比較碰碰車場地和旱冰場地的面積誰更大些。

然後出示花草地示意圖:遊樂場有一塊邊長16米的正方形園草坪,想在中間修建一個邊長4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算一算建好後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4、拓展思路,啟迪思維。

在本環節設計了兩道具有一定難度,要進行反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題目,旨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能具體、直觀地幫助學生開啟思路,排疑解難,掌握新知識。所以,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楚、明瞭地展示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學習內容。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由已知向未知的過渡;由具象的實物向抽象的數字轉化;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