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文思屋 人氣:2.6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本冊教材圖形與幾何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前一課經歷了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瞭解了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求法的基礎上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驗證猜想,合作交流,推匯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認識了周長,能夠先進行度量,再計算圖形周長。學生個性差異大,課堂學習過程中自控力不強,學生排斥對話式的教學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方法,多樣的互動環節,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做出選擇。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能熟練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推匯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知數學是有趣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並有探究的慾望。

3、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嚴謹求真、刻苦鑽研的學科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能靈活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擇法”,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將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情境匯入

我以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提出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探索新知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分析教材的難點,在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過程中,我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總結歸納這三個環節。

1、首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一特點,然後利用周長的定義,讓學生獨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後,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並進行彙報,學生會得出以下3種演算法,6+4+6+4=20,6×2+4×2=20;(6+4)×2=20,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周長的3個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周長=長×2+寬×2

長方形周長=(長+寬)×2

3、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第三種計算公式是最簡便的。在此基礎上,反問: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接下來是探索正方形周長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長方形周長的鋪墊,本環節我完全放手給學生。由於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所以學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種演算法簡便,重點讓學生說出5和4分別代表什麼,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實踐應用

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填一填、選一選、判一判等多種形式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反饋總結

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對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能夠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西師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我今天說課的內容就是這個單元的第二小節“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

這一課時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周長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這些知識的獲取為第三小節的實踐活動提供知識和學習策略上的支援,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圓的周長以及長、正方形面積奠定基礎。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是緊接著周長概念編排的,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直觀操作、展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探究過程,還十分強調對周長公式的應用。

二、說教學要求。

1、教學目標。

(1)四基兩能目標:

①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會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②本節課重在培養孩子有條理的、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經歷把數字符號抽象成文字公式的過程,發展他們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③會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形成熱愛數學的情感。

2、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的過程,這是要求學生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不是老師直接拿給他們,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學難點:理解、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公式是理論的東西,要讓學生不僅知道,還要會靈活運用,也就是要把知識學會、學活。

3、教具準備。

周長的推導強調直觀操作,所以我準備了教具,學生準備了學具。

(1)教具:多媒體課件。

(2)學具:每人一個釘子板,小棒。

三、說學生。

1、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進行學習的知識基礎。

2、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四、說教法。

1、情景匯入法。

2、動手操作法。

3、自主探究法。

4、合作交流法。

五、說教學理念。

1、在認真分析教材、教師用書後,我把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分為七個環節:

(1)匯入新課。

(2)自主探索,推導公式。

(3)課堂練習。

(4)實踐操作。

(5)走進生活。

(6)延伸提高。

(7)課堂總結。

2、教學中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動手比、動手摸、動手擺,動筆算,交流討論,引導歸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並注意思維品質的培養。我這節課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實”,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學,實實在在地練,真真切切地落實四基兩能。

六、說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直接利用情景匯入新課,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2、自主探索:

①教學時,採用學生動手操作,這個操作過程就是與原有的知識進行連線。練習時,圍釘子板,求周長,直觀鞏固計算周長的方法。——四基

②在長、正方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多去探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類推能力。——兩能

③在探究長、正方形周長的時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現不同的周長演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長公式靠近,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兩能

通過3—6四個環節練習,反覆鞏固。練習是貫穿於教學全過程的。新概念形成後,通過多次的反覆練習和運用,能使學生正確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才能得到鞏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師根據概念教學各階段的不同要求,從不同角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採取多種形式反覆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概念。

3、課堂練習:新知應用。

4、實踐操作:動手操作能力的體現。

5、走進生活:知識遷移。

6、延伸提高:知識昇華。

7、課堂總結:知識迴歸。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3

一、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籠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和同學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為: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同學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同學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和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同學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域性、帶動全域性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區域性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和周長的計算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匯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麼意思?“長”是什麼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同學說出哪區域性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後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同學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同學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籠統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同學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麼叫周長?最後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同學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同學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同學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學的思維狀態下,通過同學自身考慮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同學認為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絡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同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後要求同學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並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同學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②4×2+3×2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為什麼?通過師生的一起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4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國小數學蘇教版教材第五冊,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周長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學校籃球場為題材,提出了計算籃球場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聯絡場地的形狀,探索、交流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在交流的基礎上確認或逐步完善。對於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從直接看圖計算。量一量獲取有關資料再計算,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後在圖形的拼擺中關注圖形周長的變化,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正確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和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儘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到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並能理解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為什麼不相等。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演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籃球場的形狀提出求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對周長的認識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著,讓他們彙報各自的演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演算法,把握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多媒體直觀、具動感、易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

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後,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複習舊知,引入課題

1、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來舉例說明周長是什麼意思?

(教師可多讓幾位學生舉例說說,學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有困難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三角板、課桌面、樹幹等說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指什麼。)

2、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它們的周長各是指哪裡的長度。

3、匯入新課

(二)、探索交流、展開新課

1、投影出示課本上的例題,學生讀題。

2、理清題意。

讓學生指一指、想一想,認清求周長的意思。

師:誰來指一指這個籃球場的周長在哪兒,並告訴同學們哪條邊是26米,哪條邊是14米?

師:看懂了題目的意思,誰來告訴同學們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理解的?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時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再逐一展示學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時老師板書學生的解答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對題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道題你準備怎樣解答?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想的方法來算一算這個籃球場的周長。

師: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來展示一下?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這四種: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較解答方法,自主選擇,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這種方法的意思。

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麼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裡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是有這麼幾種,今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4、適當地安排練習。

做“想想做做”第1題。

5、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嘗試求正方形的周長

做“試一試”,師:通過這兩題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掌握得很好,如課換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長呢?(投影出示試一試)

師:這題是老師把算式寫在黑板上再來分析呢?還是同學們償試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探險索、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把學習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裡交流交流各是怎樣算的,同時看看你們那一組出現了哪幾種不同的方法?

(三)、組織練習、鞏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第5題。

有針對性地讓前面題目做錯的同學上前板演,再訂正。

3、“想想做做”第6題。

師: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拼圖”遊戲,大家有興趣嗎?(投影出示題目)

師:請各組同學拿出小正方形紙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圖形,再討論出問題的

答案,同時請組長安排一名同學作好記錄。

學生到實物投影儀前彙報,肯定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

師:由此可見,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為什麼都是有6個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長方形,周長卻不同呢?你認為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與什麼有關?

(四)、課堂小結時板書課題: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麼收穫?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後告訴大家。

[讓學生自己總結,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使學生從中總結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五)、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1)26+14+26+14=80(米)(2)26+26+14+14=80(米)

(3)26×2=52(米)(4)26+14=40(米)

14×2=28(米)40×2=80(米)

52+28=80(米)

五、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5

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內容是在前幾冊直觀認識角、線段以及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上,老師和學生一起認識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並理解掌握周長的計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小組一起討論學習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興趣和合作學習能力,為後面學習周長公式的變式運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級的長、正方形的面積等的學習作鋪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內容。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物件是三年級學生。從心理特徵和族狀況來說,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未來世界充滿著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慾望。他們的年齡特點主要還是以直觀教學為主,通過動手實踐測量,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豐富學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課的設計就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藉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手段,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在學習交流中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觀察、測量、討論的活動,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能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3、發展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根據這一理念,本課教學力求放手讓學生全程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運用故事情境教學法、引探式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練習教學法等方法為學生找尋良好的教學平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測量、交流、總結等教學活動,並以小組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由探索、發散思維,從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本節課在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更側重於過程性電影票的落實。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面積和麵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好本課,是以後學平面圖形面積推導過程的重要基礎,並且為學生進一步系統地學平面圖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二、學情分析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之前,已經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麵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心理髮展仍處於行為把握階段,不能抽象理解。他們有初步的數學學習經歷,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夠恰當;有較強的活動和觀察興趣,但是活動缺乏有序性,觀察度不夠寬泛,概括、歸納水平差距較大;有小組合作意識,有表達意願,但數學語言不夠規範,小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對於面積這一具有抽象特點的知識,探索、理解、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將成為他們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並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能區分面積和周長。

2、技能目標

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實驗——發現——驗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事物間相互遷移類推的唯物主義觀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公式,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我主要運用“情景創設法”,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為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拼一拼”、“猜一猜”、“議一議”“驗證”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行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六、說教學過程

1、複習質疑,匯入新課

新課開始,出示兩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2釐米和長7釐米寬2釐米)圖片,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彙報關於長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識、經驗。

繼而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形,猜想一下哪個面積大?留下了一個懸念,匯入了課題(板書課題)。

教學設想:通過複習,喚醒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回憶,特別是周長、面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的記憶,為新知學習做好準備。問題的提出既引出了新課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經歷探索過程,概括歸納公式

接著探索剛才的問題,並提出新問題:你們能想辦法求出它們的面積嗎?小組合作對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探討。學生在這個階段可能會採取用面積單位擺、畫格子等較為直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進行演示並對學生的探索結果給予肯定。繼而讓學生猜想一下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該如何計算。

設計意圖:我認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種很好的遊戲,一種娛樂專案。通過猜測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帶著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結果是否正確,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用面積單位擺各種規格的長方形,並填寫記錄卡。

提取3組以上操作資料,驗證猜想,教師要作好小組操作指導工作。最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經歷了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後,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通過分析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實驗——猜想——驗證——歸納——概括,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在不斷的失誤中進步,同時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練習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對公式記憶深刻。

3、寓練於樂,鞏固新知。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所以我還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同學們去遊樂園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然後組織相應的活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比較碰碰車場地和旱冰場地的面積誰更大些。

然後出示花草地示意圖:遊樂場有一塊邊長16米的正方形園草坪,想在中間修建一個邊長4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算一算建好後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節課上到此時,學生已經開始倦怠,利用遊樂場的情境能再次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學生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設計一些有層次的練習題,並運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既記憶了公式、初步解決了實際問題,又緩解了學習的疲憊,可謂一舉多得。

4、拓展思路,啟迪思維。

在本環節設計了兩道具有一定難度,要進行反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題目,旨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設想: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激發新的思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學習數學的喜悅。

七、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能具體、直觀地幫助學生開啟思路,排疑解難,掌握新知識。所以,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楚、明瞭地展示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學習內容。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由已知向未知的過渡;由具象的實物向抽象的數字轉化;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