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歷史的說課稿範文

文思屋 人氣:2.97W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賅,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高中歷史的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歷史的說課稿範文

高中歷史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後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定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定。

(3)、瞭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國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於本課內容學生在國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資訊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 新課匯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複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匯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① 匯入新課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於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②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後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援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援。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後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儘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略)

高中歷史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為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定,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定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資訊:(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資訊,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國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定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絡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資訊,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