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中歷史課說課稿模板

文思屋 人氣:2.23W

國中歷史課說課稿模板(一)

▲說教材

國中歷史課說課稿模板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檢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資訊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七年級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3分鐘)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瞭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絡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為鑑,聯絡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後,我選取《課課精練》(練習冊)和近些年的會考習題中的一些對應題目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藉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放映《大明宮詞》有武則天登基場面的電視劇片段,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儘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學生讓閱讀教材後歸納,得出答案。而後教師進一步引用郭沫若對武則天評價:"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這句話的意思是她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弘揚了貞觀之治。她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來論證。

(2)同步鞏固:當場完成《課課精練》中的適應題和摘錄的會考相關考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引用范文瀾先生的話"唐朝只有兩個半明君"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半明君是誰,並說出理由。這樣處理,既可以複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課教學設定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四、課外作業: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佈置下一課的預習提綱。

▲說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鑑,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國中歷史課說課稿模板(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為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併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資訊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後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髮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瞭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援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係。

教法與學法:

可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本人採用前一種)。因為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於"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為"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麼時候開始製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麼?(學生閱讀課文後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圖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麼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後組織討論)。

③《戰國鐵器主要出土地點分佈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麼資訊?說明了什麼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佈圖》,然後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佈非常廣泛,說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①牛耕發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著什麼樣的關係?(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並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後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定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於"商鞅變法"可設定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麼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為什麼?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用多媒體的互動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

國 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鬥力

總結:1、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2、為以後兼併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定材料問答題:

(多媒體)有一次,前總理朱鎔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後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說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①設問:舊貴族為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後,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為什麼?朱總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②問答題:

為什麼"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國中歷史課說課稿模板(三)

一、學生分析

1、八年級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國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裡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裡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為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