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中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文思屋 人氣:3.1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歷史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中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第二次工業革命”,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從教材的整體佈局來看:

本課是源頭。是19世紀7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的起點,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開始,它促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上了新臺階,還由於列強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下啟第四章其餘四節,形成緊密的內在聯絡,在本冊書中具出突出地位,是歷年大學聯考的重點

2、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加上對教材和對我校校情、生情、學情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掌握基礎史實,把握歷史概念,如“壟斷組織”“帝國主義”②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如從歷史條件、主要內容、程序、影響等方面來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分組討論與探究,使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①通過對壟斷現象的分析,理解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含義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聯絡晉江實際,懂得“博覽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重點難點:

(1)兩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絡和異同點

(2)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學生在國中階段學過,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和壟斷組織這兩個問題,理論性較強,都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作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來處理。

二、教法、學法的選擇及依據

1、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的教學總體構想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於探究,改變傳統學習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的現狀。“教師搭臺”是指我製作網路課件,為學生提供知識脈胳,精心設定由淺入深,由易而難5個問題和配套練習;“學生唱戲”是指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派代表上臺發言和提交作業,並相互評價。在這堂課中,我創設了活動情境,起到的是組織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角。

採用的教學方法:網路環境下階梯設疑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法

學生學習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2、主要依據

(1)學情分析:

A、現有知識基礎: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學生在國中學過,對主要人物及重大發明和事件起因、影響有所瞭解。課前,我要求學生充分預習,細讀課文,完成學案配套練習,編寫教材提綱,掌握知識體系,總之,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此外,我校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較為突出。

B、學生心理特徵:我校學生思想活躍,敢於表現自我,獨立性強,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與學習夥伴合作討論。但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還需改進。

(2)理論依據: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資訊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網路教學資源性和互動性的優勢

資源性:從我組《春秋風》網站“高中歷史資源庫”欄目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採用網頁與幻燈片相結合的方式,設計製作了大量的圖片,展示給學生。

互動性:藉助網路釋出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積極參與討論。利用網路教學優勢,縱橫對比,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在講練結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4)我校歷史組的網路課件製作技術相當成熟,為本課提供了技術保障,我有多次網路教學的經歷,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三、學習程式

1、學習準備

(1)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對照比較,檢測預習”和“任務驅動,學生探究”兩個環節,第二課時完成第3環節“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2)課件準備:教師製作網路課件,由導學提綱、知識體系、重點分析、基礎訓練、視野拓展五部分構成。

(3)學生分組:選十位同學擔任組長,並由組長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例,自行招兵買馬,對班上同學進行分組(依據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電腦水平)

2、學習過程

首先,介紹課件的結構,點明本課教學的三大環節

(1)對照比較,檢測預習

學生自行瀏覽課件中的“導學提綱”和“知識體系”,引導學生迴歸教材,歸納重大史實,理解重要概念。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基礎知識,看看自己的知識體系編寫是否完整。

(2)任務驅動,學生探究

“重點分析”設定適合學生知識和智力水平的五個問題,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逐個丟擲,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上臺發言。當回答出現困難或不完整時,我適時進行啟發和鼓勵;當回答準確無誤時,我會給予表揚,同學也報以熱烈的掌聲,發言者及小組成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從背景模組(政權條件、資本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科技條件)切入,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兩次工業革命)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下面問題的背景文

字、圖片材料參見教學課件,在此不一一羅列)

2、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麼特點?

———從主要發明模組切入,通過角色體驗,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也使學生對現實社會更加關注(結合xxxx上海世博會、晉江各類博覽會)。

3、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有什麼作用?如何評價?

———從影響模組切入,全方位把握“壟斷組織”這一重要概念。

4、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起止時間

顯著標志

主要工業部門

特點

影響

———細化課本知識。

5、想一想,兩次工業革命分別對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提示:從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作用入手

———引導學生進行中外聯絡,把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納入世界大背景會考察。(3)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A、學生完成“基礎訓練”中的七道選擇題,利用網上線上測試,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時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效果。

B、學生分組完成“視野拓展”中的材料問答題,要求學生在留言版上做答(文字錄入),並提交答案。通過BBs學生可檢視其他小組的答案,上臺對其他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最後,我對課堂練習、學生的點評進行簡要分析和小結。

四、教學反思

反思之一: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課對他們沒有什麼大的困難,反而比較喜歡。他們喜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給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第二,學習起來更輕鬆有趣。

反思之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合作情況來看,他們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實現互動。而且,這種討論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發言後,常伴有同學們發自內心的“真棒”的感嘆。說明學生之間已經有了共鳴,產生了“欣賞”,在互動中將他人的智慧“據為已有”。在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出歷史特徵、總結出歷史認識時,大多數同學會邊記邊點頭。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已有的知識被啟用,同時又發現了自己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中的不足,這會激勵他們“查漏補缺”,增強學習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從教學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網路教學互動性特點,教師設定問題,分小組完成,先採取生生互評,學生為了本小組的“榮譽”,積極參與,爭先恐後,在爭鳴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識,最後是師生互評,在互動中促進教師對教、學生對學的反思和改進。

反思之四:聽課教師在聽課後充分肯定了這堂課,認為我這節課融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創意新穎,是一堂並不多見的好課,有許多亮點值得學習和推廣。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探討①多設定亮問題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麼特點?”②探究需要較多時間,不可能將所學的知識都用探究方式來獲得,如何掌握知識講授法與問題探究法的“黃金比例”,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檢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資訊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七年級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3分鐘)

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瞭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絡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為鑑,聯絡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後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後一課。本課從“傑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築”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於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係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國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於“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築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築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築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築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築”一目時,由於國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瞭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資訊,即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國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於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於且樂於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九年級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於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國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後知識的聯絡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築”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國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範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傑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築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聖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鑑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築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係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國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傑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鬥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資訊和挖掘隱含資訊。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築圖片,認識這些建築的特點並挖掘東西方建築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絡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築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築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築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匯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是誰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匯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傑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資訊:發現浮力定律、槓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並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於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於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蹟,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並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傢什麼樣的情懷?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國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國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物件:七年級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國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國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路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路,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路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詢資料,蒐集資訊的方法及使用現代資訊科技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蹟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曆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併六國的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並不是最強的,但它後來為什麼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路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路逐漸普及的時代,資訊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資訊,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路平臺,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複習匯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並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後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裡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範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製,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七年級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後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後總結一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鉅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鉅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後,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