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11篇

文思屋 人氣:6.1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的歷史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11篇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1

一、開啟文字——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本科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紅樓夢》、崑曲與京劇藝術。兩個字目呈並列關係,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榮。

二、貼近生活—說學情

再來看我們七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情況是隻從語文課堂中知道《紅樓夢》的作者和其中的幾個事件,並未完整的詳讀《紅樓夢》,對於該書的思想藝術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體會不到;另外,對於崑曲和京劇的來源與發展,學生更是一片茫然,我們希望通過視訊的觀看,能吸引學生,讓他們與文學、戲曲進行親密接觸,去體會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感受市民文化的繁榮。針對課文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我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及

思想藝術特色,知道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秀的長篇小說,還在世界文學

也佔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時期戲曲藝術的繁榮,最有影響的昆

曲由盛轉衰、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

鑑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培養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閱讀文學

名著原作的慾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情景再現和微課觀看,提高鑑賞文藝作品的素養,培養審美情趣,激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三、結合課標—說教法

教法與學法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採用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課上讓學生通過微課自主學習,實現課堂上的小翻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觀看視訊、遷移拓展來完成學習目標。

四、走進課堂—說設計

(一)【乘趣味先導之舟】

教師在上課前播放視訊“朗讀者”,引領學生欣賞董卿朗讀《紅樓夢》片斷,讓學生感受《紅樓夢》的文學魅力。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開起學習之旅。

(二)【達學而不厭彼岸】出示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導自我學習之路】老師引領學生看導學案中的任務單,帶著任務去自學。【揚自主學習的風帆】開啟學生的自學旅程,通過認真觀看“微課”學生能夠完成自學任務,產生疑問,老師把教材知識解讀成圖文並茂的視訊,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學生挑錯求真的慾望,更認真的自學。

(四)【點燃學生參與的火種】通過各類藝術形式的視訊展現進行測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養,激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五)【讓異議煥發光彩】是希望學生能夠提出可以適度探究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印象。

(六)【我們一起寫板書】老師出示本課的知識綱要,讓學生編寫板書,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知識線索,有利於以後的學習。

最後,運用常規的“當堂訓練”來檢測學習效果,效果怎麼樣呢?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2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

我說課的題目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美國經濟的發展》是人教版國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8課的內容,本課從“戰後的繁榮”“危機和經濟調整”以及“新經濟的出現”三階段介紹了二戰後50、60年代至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及主要原因。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典型代表,戰後美國的經濟也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瞭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原因和特點,對研究西歐、日本,直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課授課物件是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有一定的歷史思維,能進行一些抽象的思考,但是對經濟屬於比較陌生,尤其是本課涉及一些經濟術語,比如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資訊化等,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會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史實,精簡抽象理論,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概述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分析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圖”“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等圖表的分析,學會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感受不同觀點的交鋒和碰撞,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歷程及其原因。

【難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匯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採用經驗匯入。我會在PPT上出示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耐克、蘋果等商標,並提問:同學們都對這些品牌非常熟悉了,那大家知道這些品牌是哪個國家的嗎?

學生回答美國後,我將進一步追問:我們每天都在享受這美國經濟帶來的益處,那同學們知道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嗎?順勢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商標匯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了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慾望,又能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絡,體現歷史課程的綜合性。

環節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教學環節我會首先在PPT上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圖”和表格,並提問:戰後美國在不同時期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通過初步閱讀教材和觀看圖表可以得出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最後我會在PPT上總結展示:

學生了解了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後,我會進一步提問:那為什麼戰後美國經濟呈現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呢?進而帶領學生一起去探討每一階段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1.戰後的繁榮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來到五六十年代,在PPT上展示圖片—“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美國學生在使用計算機”和“從月亮上看地球”,請學生結合圖片和教材49頁的材料“工業生產極大發展”思考戰後美國經濟的原因。

學生回答後,我會進一步明確:這一時期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佔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展示圖表和圖片來總結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讀圖表的能力,同時直觀的圖片和圖表也避免了材料的數字化,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舉兩得。

2.危機和經濟調整

繁榮過後是危機,接下來,我會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字“經濟危機”和“債務增加”,深刻理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發展受限的原因。本階段中學生會接觸到通貨膨脹等專業經濟術語,這時我會用生活中通俗的例子給大家解釋,引導學生認識到通貨膨脹的基本含義就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的表現。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採用的是史料教學法,從史料中分析原因,有利於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意識,同時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歷史資訊的能力。

3.新經濟的出現

新經濟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我將對這個概念加以介紹,引導學生認識到新經濟時代即知識經濟時代,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包括網路、資訊科技和其他高新技術的發展等基本內容,並且我會適時展示網際網路和資訊高速公路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資訊化和全球化。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字,瞭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之所以能進入新經濟的原因是改革社會經濟和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資訊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在學生了解了上述知識之後,我會展示“新經濟時代經濟結構示意圖”以及“西方國家勞動增長率中科技進步的因素”,並提問:通過觀察這兩幅圖,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後,小組代表自由發言,其他小組可做補充,最後我會針對學生髮言進一步總結,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對美國經濟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在小結環節,我會讓帶領學生以板書為線索,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回顧。

作業:課堂的最後,我會請學生課下蒐集福特公司的發展歷史,從福特公司的發展歷程中瞭解美國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小結的方式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體現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以直觀、簡潔為原則,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3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國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國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物件:七年級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國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結構:本課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在夏商西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維護自己和本階級統治的手段以及當時的社會階級狀況,是學生了解夏商西周時期社會與國家概貌的極其重要的一課, 對以後歷史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本課內容共分為三個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三目的不同側重點和內在聯絡,才能有助於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的概貌,並能對西周的社會網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瞭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瞭解夏商西周統治階級是以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與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雙重手法來統治人民的。

通過“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一定的識圖能力,並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情景,增強學生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

通過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路示意圖”的教學活動,學習採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方法,增強表達能力;

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識圖能力和根據圖表捕獲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分封制”、“禮儀教化”等內容的學習,瞭解到它們的實行既有利於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古代“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本課的重點是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為什麼它是本課的重點呢?這是因為它是本課的主幹,牽涉到整課知識的教學,對以後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它是本課的重點。

②本課的難點有三個: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認識禮儀教化對於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學習的基礎上設計出西周的社會網路圖。為什麼它們是本課難點呢?這是因為分封制及禮儀教化對國中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枯燥、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而設計西周社會網路圖涉及到學生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較困難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這三者都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指導法、情景設定法、圖表法等五種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這五種教學方法呢?這是因為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15歲的年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興趣點也較容易轉移,對感性直觀的知識較易接受;對理性的知識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課概念性的知識偏多,內容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使用這幾種教學方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性學習能力,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又能使整堂始終保持輕鬆活躍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上做到鬆緊有度、順暢自然。

2、本課採用的教具有:地圖冊、插圖、多媒體輔助教學。

地圖冊是採用北師大版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的《西周分封形勢》圖。

插圖是課文中插圖:《大盂銅鼎》、《商朝墓葬中的無頭骨架》、商朝文字;圖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圖》(2幅)、《西周社會網路圖》(2幅)。

練習題、史料引文及插圖、圖表、地圖均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

採用這些教具輔助教學,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得到鍛鍊和提高。如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學會如何深入觀察和思考問題;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及有關插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圖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資訊;通過設計《西周社會網路示意圖》,使學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以及如何對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歷史劇表演,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合理的歷史想像力,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通過對課文有關內容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通過做課堂練習,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新課匯入(擬用3分鐘):

首先,採用談話法複習上一課知識,瞭解夏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況。

然後提問:“國家產生之後,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如何管理廣大地區,統治人民,鞏固政權。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嗎?”由此匯入新課。寫出小目標題。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實行分封制的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本目擬用4分鐘)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讓學生了解夏商是通過本部族對周邊部族建立臣屬關係,號令天下。

然後問:“西周又是通過什麼手段號令天下呢?”學生答:“分封制”,教師又問:“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呢?”學生開始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從中提取有用資訊。這樣上課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能力。

接著,又提問:“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而過渡到下一目的教學。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本目擬用13分鐘)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本堂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夠知道和說出,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說出來。

對於內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對諸侯授民授土”這一點,學生容易說出,而學生要說出“受封者的義務”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課文上“分封制規定了”這幾個字,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同時也可就此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利於對學生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然後觀賞學生歷史短劇表演,從中感悟歷史。

學生劇表演:採用“學生模擬表演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和說出“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課前,先找六位同學進行演出培訓。這六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王、嫡長子、周王的兒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後裔。要向這六位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並對周王表示效忠。臺詞包括為什麼要對受封者進行分封,分封給他們的東西(土、民、禮器等)以及周王對他們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衛周王,還要朝覲、納貢、服役等);受封者的臺詞包括對周王的感激以及對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時,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現出來;裝束上可簡單一些,只需別上一塊號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師將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出來:“周王對哪些人進行分封?”,“分封制的內容有哪些?”讓學生邊看演出邊思考,演出後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然後教師繼續提問:“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為什麼還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後裔?”(答:可以團結很多部族,對穩定全國起到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看地圖冊中的《西周分封形勢圖》(用多媒體播出),結合地圖向學生介紹周初的主要封國,並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封國主要集中在哪條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東的封國各是哪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諸侯以及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內進行統治呢?”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對分封制有較全面的認識,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然後展示教師設計的《西周分封示意圖》,進一步揭示其內在關係,以便說明周王通過分封制還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從屬關係。如圖(用多媒體播出)。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5

各位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行,您是否已經久違了國中時代?今天,讓我邀請您一同走進妙趣橫生的國中歷史課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趙姍姍,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我將從理念、教材教法、學情、流程和反思五個方面為您展示這一課。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國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於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瞭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並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資訊,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鍊,並且運用聯絡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儘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遊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後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徵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衝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網際網路、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並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瞭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於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鬆匯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後,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噹噹》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鬆、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麼關係,並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顯示今天的學習遊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瞭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後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定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螢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遊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後,我引導學生迴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於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後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裡,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並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後,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歎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國中政治課中關於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資訊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徵。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於統治階層又屬於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於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讚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後面的活動。

【學生活動2:】認識“瓦子”——迴歸課本,探究瓦子的祕密

認識“瓦子”、理解“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特性又是一個難點,教材上精煉、明確的表達為學生學好這一環節提供了支援。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閱讀與分析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4.宋代的“住”與“行”

住房的變遷,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兩宋物質文明的進步,

【學生活動:】【學生使用白板】圖說“住”與“行”——學生使用白板的繪圖功能將兩宋不同種類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圖》的區域性圖上標出,並使用截圖的功能將之分類排列。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很多,《清明上河圖》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風俗畫卷,我設計的圖說“住”與“行”活動,把課堂教學這個舞臺再度還給學生,讓他們再度體會到積極參與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此外,我還使用聚光燈和放大鏡功能根據學生的自由發言,協助臺上學生辨別和尋找,真正做到師生共同探究,並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來評價大家的學習成果。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自己的發現與歸納將“住”與“行”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教師使用白板目錄】——使用白板目錄回顧本課所學

傳統教學中對全課的回顧多為教師講述,在這課中,我藉助白板自動生成的頁面,把學習活動成果——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板書一幕幕呈現,此舉令學生很是興奮,在此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感受到了收穫的樂趣,進而為以後的歷史學習培養興趣。

【學生活動:】【學生使用白板】大家來找茬——運用所學知識共同完成為短文改錯的任務

改錯是近年來在各地會考中普遍出現的一種新題型,我設計了為某位同學的短文改錯的活動,仍然由學生操作白板的繪圖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嘗試運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學生活動:】趣味探究——問題1:探討為什麼纏足陋習被人們摒棄而傳統節日風俗卻流傳至今?問題2:動畫片中麥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開超市都失敗了,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為了使本課的學習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預備了兩個課後探究問題讓學生選擇探討,意在引導學生感悟出人類進步過程中歷史背景對社會生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至此,課堂教學活動全部結束。

五、反思教學

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後,我對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和反思。

從教學設計的實施看:我預設的各版塊活動多次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配合和電子白板手寫文字、彩色繪圖、資源相簿、白板目錄、放大鏡及截圖、遮屏、聚光燈等各種功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投入教學活動,引導他們步步構建知識,一定程度體現了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實現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從學生活動的情況看:學生參與意識強烈,對於教學中的遊戲、討論表現得十分積極,此外,他們對使用白板組織教學倍感新鮮與興奮,並樂於嘗試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使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輕鬆愉快。尤其在本課回顧的過程中,白板生成的目錄成為讓學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學資源,令他們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倍增。

從裝置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學設計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認為只要以把握教學新理念為前提,經過潛心研究和精心設計,應該可以使電子白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例如:互動功能可以即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資源庫可以成為教材的有力補充,生成性資源可以長久保留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從而為全面評價學生提供依據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力爭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徹底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6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們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們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們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物件:七年級學生們

優勢: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們,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們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們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們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們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們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們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們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們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們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們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們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們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們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們要說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們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們在閱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們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們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們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裡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們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定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們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7

一、分析教材,確定重點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縱觀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以時間程序為線,分時期描述,各主題前後相承、緊密相聯。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第七學習主題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從政治上看:

呈現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元朝,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又下啟明清,將繁盛傳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社會才呈現衰敗之勢。從民族關係上看:元朝民族進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為民族關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局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歷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譽為世界10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國封建歷史傑出帝王之一。總之,本課承上啟下,有助於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2.教材的編寫特點和設計意圖

本課有三個子目。首先教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背景、過程

和統一後的情景。同時輔以“寫寫”“想想”等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接著,教材以大量文筆、圖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並統一中國”的過程、舉措和影響,並輔以“讀讀”“看看”“說說”等指示性語言加強知識的掌握和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後,教材簡要展現了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從知識層面講,本課涉及解王朝興衰更替、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發展、歷史人物等重大內容的過程,有一定的深難度。從過程和方法層面講,本課是一個感知歷史現象到歸納歷史知識,從歸納歷史知識到認識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過程。

3.教學重點的確定

綜合上述教材分析,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難很大。因此,我結合教材和《歷史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捨和重組,並在對比同單元歷史人物的基礎上確立了緊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歷史人物為核心的學習主線,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中心。同時結合《課標》的要求確立以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學習的重點。

二、分析學情,確定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正確分析學生情況,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是新課程理念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閱讀提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在發展中,在歸納、分析、判斷、評述等邏輯性較強的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確立了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基石,推廣到明確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為教學難點,這也是本課的落腳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本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呈階梯狀的學習程序以突破難點。

三、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學習目標

1.知識技能:說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史實,記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說出元朝民族關係發展的表現。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意義的辯析,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過忽必烈歷史功過的評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元朝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四、圍繞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1.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案導學為核心,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自主閱讀、思考、探究),它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知識,探索新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主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

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講解評析)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能力,樹造樂於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質。

同時,學生在探討分享中易於激盪思維,拓展視野,從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教學方式——組織、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因此教師的角色以組織、指導學生為主。

(1)教師的組織方式:施以各種方式提醒學生,以維護課堂的紀律;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語言簡潔、具體、明確,具可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富有激情,並對優秀小組加分,以激發學習熱情。

(2)教師的指導方式:通過讀書指導法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歸納分析法幫組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啟發式提問、談話法開啟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評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絡影響的,學案為師生的教與學搭建起了互動的橋樑,營造了成長的平臺。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8

一、背景說明:

“岳飛抗金“是舊教材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五章 第一節《南宋與金的對峙》中的一個子目。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把引導學生感受岳飛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感和評價岳飛作為了重點,為了突出這個重點,我對本目進行了如下的設計:首先強調指出南宋最著名的抗金英雄是岳飛,學生介紹岳飛生平,學生閱讀課文,總結歸納岳飛的抗金事蹟,如“郾城大捷”、“精忠報國”、“十二道金牌”、“莫須有”等,結合岳飛的抗金事蹟,關注岳飛的命運,組織學生分析宋高宗殺害岳飛的原因,以及導致岳飛悲劇命運的深刻歷史原因,最後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岳飛。

在七(2)班授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岳飛的興趣非常濃厚,完全超過了我在其他班級中所遇到的情況。我剛提到岳飛的名字,馬上就有同學說,他死的太窩囊了,真不值!看到學生的情緒如此激動,我忽然想到岳飛作為愛國主義精神的象徵,對於國中學生的教育意義由此切入,不是一個很好的視角嗎?於是我立刻佈置了一個題目:岳飛為什麼會死?我打破了教材的順序,對教材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我首先把岳飛命運的終結方式呈現給大家——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宋高宗和秦檜加害,並指出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抗金事蹟世代傳頌,直到今天,提到岳飛這個名字總會讓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激情盪漾。其次,我又以該題目作為線索,充分利用課文,挖掘教學資源,設計了一系列層層推進的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二、過程描寫(“岳飛抗金”片斷):

1、我首先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形容岳家軍的語言,利用這些語言分析岳飛的抗金表現。“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說明岳飛領導有方,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成為抗金斗爭的主力軍。

2、其次,引導學生根據教材中嶽飛講過的兩句話,分析岳飛心理的變化,教師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分析、討論解決問題,體驗岳飛的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感。學生們很容易便從教材中找到了這兩句話:“大家努力殺敵,等到收復失地後,再與各位痛飲慶祝勝利!”;“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問題:功指什麼功?表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歸納岳飛抗金的主要事蹟,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不僅使南宋的同志得以穩定,還重創進軍主力,奪回許多失地。為什麼岳飛認為“十年之功“會“廢於一旦”?請學生講述十二道金牌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十二道金牌的含義,並思考:“宋高宗為什麼連發十二道金牌,目的何在?岳飛有沒有退兵,為什麼會退兵,為什麼在收到十二道金牌後岳飛才退兵?為了幫助學生思考,便於解決這個問題,我請學生做了一次假設:“假設你是此時的岳飛,你該怎麼辦?”有的學生非常乾脆,說我就不退兵,看他們能怎麼樣?反正我手中有兵權。他的話一出,立刻得到了一部分男同學的支援,可也引起了一些同學的反對。反對方說岳飛根本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他是個忠臣。經過幾輪的舌槍脣戰,反對方的支持者越來越多。激烈的爭辯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宋高宗和秦檜的陰謀,此時的岳飛已經因為戰功顯赫而遭到同僚的嫉妒,同時也成為宋高宗和秦檜他們謀求偏安的障礙。而一方面他痛恨宋高宗和秦檜的陰謀使得痛失抗金的大好形勢,使得多年抗金的成果毀於一旦,前功盡棄;另一方面身為南宋的官員和一名忠君的愛國將領,又不得不聽從皇帝的命令。岳飛在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的情況之下,不得不退兵。他的退兵,是無奈的退兵,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退兵。

3、再次,組織學生對“岳飛為什麼會死,你怎麼看待岳飛和岳飛的死?”的問題進行討論?問題一提出,教室便象炸了鍋一樣,因岳飛遇害而情緒低沉的學生再次七嘴八舌的發表個人的看法,有的說宋高宗和秦檜太無恥,有的說岳飛的死太不值。大家對岳飛的遇害非常不滿,既對宋高宗和秦檜的卑劣行徑表示不恥,又為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扼腕嘆息。我在這時及時介入,指出每一位歷史人物的行為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具有歷史侷限性。在對岳飛進行評價時,一定要放在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之中去理解,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超越歷史,超越當時的社會現實。岳飛抗金雖然代表了當時反抗女真貴族暴政的南北人民的利益,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宋高宗和秦檜只求求和偏安,岳飛已經成為他們求和道路上的強大阻力。

4、最後,師生齊讀岳飛的《滿江紅》,再次體會岳飛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感。

三、說課反思: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岳飛是一面愛國主義的象徵,為世代景仰;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岳飛又是一座精忠報國的豐碑,被四海傳頌。塵封的往事雖然如過眼雲煙般逝去,但岳飛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卻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段歷史深深吸引了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對岳飛英勇的抗金事蹟而透露出敬重、崇拜的心理,同時更為他的報國之志無法實現,最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的命運而扼腕嘆息。經過重新設計和改動,從總體效果上看“岳飛抗金”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很不錯的。在相對有限的時間裡,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了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學生大膽發言,激烈爭辯,使得岳飛的形象越來越清晰,通過對岳飛命運的關注,深切地感受和體會岳飛的愛國情感,對岳飛這個歷史人物能有比較恰當的評價。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收穫:

1、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對教學設計及時進行適當的調整變動,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體現了二期課改的新理念,從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上做到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2、以問題情境的創設作為主導教學內容的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層層推進的問題設定,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由於岳飛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下,有利於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安定,受到人民的崇敬;而宋高宗和秦檜卻殘害忠良,謀己私利,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安危,岳飛的命運是時代的悲劇。尤其是“假設你是此時的岳飛,你該怎麼辦?”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到了頂點,學生積極發言,大膽設想,課堂上出現了第一個爭論的高潮。

3、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岳飛為什麼會死,你怎麼看待岳飛和岳飛的死?”將教學活動推向了第二個高潮。學生的情緒通過討論再次得到了釋放,毫不掩飾對南宋政府統治者的鄙夷和對抗金英雄、盡忠報國的岳飛由衷的讚賞,以及對岳飛悲劇命運的惋惜,此時,教師及時介入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

4、最後以師生齊讀岳飛的《滿江紅》的方式,再次感受作者對抗金大好局面及抗金形勢未來發展的樂觀展望,體驗岳飛準備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學生們在聲情激越,氣勢磅礴的韻律美中感受岳飛掃蕩敵寇、還我河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學生的情感因岳飛的愛國感情而昇華、激盪,在朗朗的頌讀聲中愛國的主題在學生的心中,慢慢浸潤,徐徐昇華。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9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新的大一統》。這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漢唐盛世》的第一課時。

【課標要求】

4—2 列舉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6—1 瞭解中國歷史上的疆域變化與政權更替概況,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教材分析】

繼秦大一統的局面之後,漢朝又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特別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西漢王朝通過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推行儒學教育、與匈奴和親等措施,加強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與一統有關的出使西域、設定西域都護府、修建道路等活動,不僅加強了西漢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聯絡,還大大開拓了西漢疆土,出現了當時大一統的局面。

2.能力目標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內容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的史實多,那麼我就側重講“漢武帝的大一統”。為什麼漢武帝在位時能夠形成我國第一個鼎盛時代?主要是因為漢初的統治者實施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並且漢武帝運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於用人的長處與採取加強中央集權的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這個內容便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一個觀點。

【 教學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且達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創設情景,引導探究,採用談話法、講解法、討論法等力圖達到學、思、練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結合有關資料進行思考的能力。並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將本屬於學生的課堂交還到他們手中。

(二)學法指導及教學手段

通過情境創設,以劇本研討會的形式展開課堂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結合史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及意義。

利用投影儀展示與本課有關圖片內容,用直觀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

〔說明〕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創設一個趣味性、自主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和老師充分互動並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個性化發展。

【教學過程】

(一)這節課設計的理論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關注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建立課堂生態平衡,優化課堂和諧、共存與發展的狀態,促使課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發揮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活力。

3.將“教教材”的觀念轉化為“用教材教”。將教材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輔助性工具去對待,打破將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絡,結合生活對教材進行聯想和補充,拓寬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匯入(2分鐘)

情景創設: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大家都很喜歡吧,今天這節課他要來跟同學們開個電影研討會。(展示張藝謀導演圖片並配文:聽說我們同學對西漢的歷史非常熟悉,所以特邀我們同學參加《擊胡》劇組擔任歷史顧問,希望能為我們劇本創作提供寶貴建議。今天這個研討會的重要議程就是研究漢朝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匈奴併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請同學們2分鐘快速瀏覽歷史材料(課本P83—87; 圖冊P29)。過後,我們將對劇本進行研討。

〔說明〕本課的匯入使用的是情境匯入法。這樣匯入使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本課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從心理上對本課形成一種期待,從而以飽滿的精神進入對本課的學習。

2、新課(35分鐘)

劇本研討開始,《擊胡》第一幕:初戰匈奴,請同學們談一談:

漢朝初戰匈奴的結果怎麼樣?(生答:失利了。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圍。)

初戰失利的原因探究?(生答: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

為什麼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呢?(生答:剛剛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長期的戰爭使農業荒廢經濟衰退。)

戰事失利後對匈奴的政策?效果如何?(生答:和親政策,北部邊疆暫時安寧。)

《擊胡》第二幕:勵精圖治,假如你是漢初的大臣,會向漢帝推薦哪些治國之良策?(課文中,或你認為可行的方法)

(學生根據教師投影圖片和教材文字介紹,指出漢初的休養生息制度及文帝景帝的措施)

文帝、景帝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帶來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出示劇情: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劉徹登基大漢帝國寶座,雄心勃勃,準備一展雄才大略 。一天,漢武帝從河間王劉德處返回,他的心情如何?會擔心什麼問題會威脅到他的統治?(生答:心情不好,擔心諸侯王的勢力會威脅到他的統治。)

大臣主父偃會如何向漢武帝出謀劃策? (生答:頒佈“推恩令”)

圖示王國問題由來及推恩令示意。

〔說明〕學生直接從教材字面中理解“推恩令”比較抽象,不易懂,教師用圖示法適當解釋,讓學生更加清楚明瞭。

除推恩令削分封外,政治上還有什麼措施來加強皇帝的權威?(生答:加強監察制度,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

出示劇情:

漢武帝:最近比較煩,學派太多,思想太雜亂,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寧啊!

董仲舒:把那些傢伙都趕走就清淨了。

諸子百家思想參考:民為貴君為輕、孝敬父母、忠君愛國、君權神授、淡薄名利、平等博愛、反對戰爭。

董仲舒會向武帝推薦哪幾項思想?

後人對這一措施頗有爭議,課本84頁中的兩個觀點你會贊同哪個?

〔說明〕這一劇情安排意在讓學生認識董仲舒為什麼要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及這一思想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的長遠影響。

《擊胡》第三幕:再戰匈奴,漢立七十年後,大漢帝國完成了政權、思想上大一統,而七十年的發展,積蓄了巨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對匈奴反戈一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一場對匈奴暴風驟雨、雷霆萬鈞的打擊即將揭開序幕。劉徹收到重要線報:西域大月氏與匈奴有仇,想招聘西域之旅大漢使節前往大月氏遊說共同夾擊匈奴。

請問西域在哪裡?是誰作為使節前往西域?最終的結果如何?你是後世的史官,該如何記載張騫通西域的功勞?

〔說明〕這些問題安排意在讓學生認識張騫通西域的目的以及最終起到的作用。能對張騫的歷史功績進行概括總結,並體會出優秀人物的人格品質。

漢武帝再戰匈奴的戰況如何?(生答: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漢武帝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怎樣?起到什麼作用?(生答:和親、互市,中原先進技術傳到遊牧地區,草原的牛馬大量輸入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交通運輸和農耕的發展。)

漢匈恩仇錄的後事如何?昭君出塞的故事反映了什麼?(生答:後來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昭君出塞反映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

3、總結(3分鐘)

研討總結:漢朝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匈奴併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

〔說明〕新課內容學完,學生還應從整體上認識並歸納出漢朝新的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師提示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方面歸納分析。

大漢帝國的治國策略可以對當今國家、社會方面能起到哪些借鑑?(比如,為什麼我國當前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

當時的歷史人物有哪些優秀品質對我們個人學習生活方面有指導榜樣的作用?(比如,漢武帝、王昭君、張騫等人物)

〔說明〕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就是借鑑經驗教訓以及從歷史優秀人物中吸取優秀的品質。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就是對本節課所學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深化認識,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單元第4課,它緊承上一課《盛唐氣象》,從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紹唐朝繁榮的盛況,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因此它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解,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今天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認識問題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因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的方向。

其次,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發揮這些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課是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精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情況。

2.記住與交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呂、鑑真等。

3.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活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識記《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唐招提寺》、《鑑真坐像》等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建立歷史學習的空間感和方位感。

2.通過對對日本遣唐使來華的自主歸納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將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唐朝時中日、中印的良好關係,同時通過對中國先進文化對後衛國家的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對鑑真、玄奘的優秀品質學習,培養學生為目標而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這節課的重點是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由於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普遍不強,認識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因而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學法

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同時他們愛聽歷史故事,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他們知識不如讓他們學會學習。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對比分析法等學法,通過靈活運用這些學法,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匯入新課

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入手,提問《西遊記》與現實的歷史是否一致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疑導思、講授新課

1.遣唐使來華

提問“什麼是遣唐使?他們為什麼會來到中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隨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尋找落實知識點(遣唐使來華目的、次數、人數、代表人物)。最後,引導學生分析日本遣唐使來華的原因及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2.鑑真東渡

首先,教師講述鑑真生平,引導學生看書找出相應的知識點,並進行歸納總結。接著讓學生觀察《鑑真塑像圖》和《唐招提寺圖》,增強教材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3.唐與新羅的關係(設問學生邊閱讀邊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讓學生講述他們所知道的《西遊記》,以此來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然後向學生講述真實的玄奘西行的故事,並讓他們將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點,讓學生意識到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區別的,以此來培養學生辨別歷史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畫一幅玄奘西行圖,以此來教會學生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

(三)歸納總結、全面提高

首先,老師根據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之後請學生髮言,然後老師點評。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

(四)作業佈置、深化理解

思維拓展:唐朝對外發展活躍,促進了唐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擴大了唐朝的影響,這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什麼樣的啟示?對理解今天改革開放政策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採用圖示式板書,以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的內在關係與整體結構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將不斷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不斷努力!

國中的歷史說課稿11

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思想內涵廣泛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國中歷史說課稿川教版,希望能幫到你!

大一統的漢朝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物件:七年級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與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與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為,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與難點。這裡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定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