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文思屋 人氣:2.23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的,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是多少的;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數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於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匯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麼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小?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匯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併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係,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並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後,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裡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瞭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於國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充套件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匯出。所以本節在國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充套件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並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數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 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學程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示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鞏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根據公式P=IU設計實驗並進行實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本節擬採用與伏安法測小燈炮電阻的實際進行對比學習,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是電學中第二個要求定量測量的實驗,它關係到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阻器等電學器件的正確使用和操作,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正確選擇儀表及合理地進行實驗,準確地記錄及處理實驗中的資料是個關鍵,教師注意適當引導。

教學重點:用伏安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關係,自己設計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和各種故障的排除。

教學器材:電源、開關、導線、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二、說教學設計方案

複習匯入:

1、什麼是電功率?

2、電功率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們學習了伏安法測定小

燈泡的電阻,參考這種方法,你能設計實驗測定一個小燈泡的電功率嗎?如何測定呢?

實驗過程:

1、注意電源的正負極,電壓表、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初步估計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2、設計實驗電路圖,並根據電路圖連線實物圖再進行實驗。

3、根據記錄的實驗資料,分別計算出: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及燈泡的明暗程度進行比較。

評估交流:

1、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能正常工作,此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2、實際電壓偏低,小燈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燈光變暗。不能正常工作;

3、實際電壓偏高,小燈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燈光過亮,若長期使用會影響燈泡的壽命,還有可能直接燒壞小燈泡;

4、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通過改變電阻來調節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三、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在這堂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新課程理念,做到了五個“能讓”。

(一)能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比如實驗前,學生要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什麼位置,開關的閉合情況,實驗中,讓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學生們都觀察得特別仔細。

(二)能讓學生思考的儘量讓學生思考。比如根據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實驗思路,讓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後讓學生思考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五)能讓學生總結的儘量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束,每個小組都推薦了代表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的發言,得出了較多合理的結論。我也適時地給予了教學評價,鼓勵等,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觀察、思考、動手、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啟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國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瞭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於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徵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凸透鏡成像特徵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於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例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國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佔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援。

三、說教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啟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匯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鬆匯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鬆的聊天方式,匯入本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為什麼能照相嗎?它是靠什麼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並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並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並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著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後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製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並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著“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螢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麼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螢幕上成像。並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螢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並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麼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麼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並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定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定,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髮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穫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後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蒐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例項,並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蒐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數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數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八年級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數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裡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著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線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啟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