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彙編8篇

文思屋 人氣:2.9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彙編8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型別:古代記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燭之武退秦師》屬於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 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 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 教學中難點及確定依據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討語言藝術定為教學重難點。

(四) 教學內容重組、拓展、安排

佈置預習

1.回憶國中學過的《曹劌論戰》並結合書下注釋、課後介紹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瞭解"城濮之戰".

3.參看歷史教材畫出春秋時期的地圖。尤其標註出秦、晉、鄭的方位。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國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著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國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誰還記得當中所講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劌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那麼我們今天來學習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來結識另一位謀臣燭之武。

燭之武要面對怎樣的考驗呢?那麼就讓我們一同展開當時的那幅歷史畫卷吧。找同學來畫一下春秋時期的區域地圖。

現在如果你是鄭國的臣子,正面臨一場考驗:晉國聯合秦國來公攻打鄭國,面對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你有什麼退兵的良策嗎?(可以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

大家想了這麼多的辦法,那個辦法能奏效呢?

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鄭國危難,誰顧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講授新課,分析鑑賞

第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相關知識。

1、教師範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點詞、片語、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片語: 以為 "所"字片語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第二階段:分析鑑賞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秦晉為何出兵圍鄭?鄭國所面臨的局勢如何?(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並且可以拓展討論:雙方談話有哪些語言藝術?

(三)討論總結,認識昇華

1、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 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 預習《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當中有怎樣的語言藝術。

(六)板書設計

情節發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故事情節波瀾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林黛玉進賈府》。

下面,我將從說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小說,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寫,交代了賈府的典型環境,塑造了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經典人物形象。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是一篇小說,因而重心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節主題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默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3.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瞭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匯入將會設定情境,引導同學觀看《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視訊,並提問: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著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這樣的匯入能夠使學生更易於瞭解小說,並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分享課前收集的曹雪芹和《紅樓夢》的相關資料,初步瞭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初讀課文並結合題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發展,提問學生:文章的情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能不能嘗試概括每部分的內容?這些問題設定,能夠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能夠藉此梳理出本文的情節脈絡為序幕: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後去賈赦院,但沒見著,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後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緻地品讀,主要讓學生來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將用大螢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自己思考並藉助小組討論以及老師的引導來解決問題,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②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為、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③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④“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為什麼這樣要求自己呢?

這樣的教學環節設定,有助於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讓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在此環節主要通過細節式的問題來引發對林黛玉服飾的思考。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帶領學生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寫的知識點。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的作業是: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後蒐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瞭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複習文章內容,又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介紹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裡,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三課,這是一首具有自傳色彩的現代詩,詩人通過對兒時被寄養在乳母家的回憶,展開了對情似母親的乳母——大堰河的追憶。本詩運用反覆和排比相結合的手法,將作者的情感迴環往復的突顯在我們面前,同時也充滿了韻律美。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首詩在內容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對詩人濃烈的情感加以引導,並且結合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詩歌的誦讀方法,體會排比反覆修辭的好處和詩歌抒發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和揣摩詩歌語言,鍛鍊朗讀能力,培養鑑賞能力,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嘗試著自己動手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體會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覆等修辭運用的好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五、說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關鍵詞句賞析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與學生共同回憶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回憶作者對國家深沉的愛,引出作者對於其保姆——大堰河的愛,順勢匯入本課《大堰河——我的保姆》。這樣設計能夠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內容,同時可以達到情感的有效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通讀全詩,標出小節並試著劃分出節奏讀出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艾青對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師範讀第六小節,劃分節奏。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突出的描寫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適感,與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誦讀時,注意:“紅漆雕花”“金色的花紋”“‘天倫敘樂’的匾”“絲的和貝殼的”“油漆過”“安了火缽”“碾了三番”等修飾語都應適當強調,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這一意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自比為“新客”,比如在讀“摸”“呆呆”“看著”“不認得”“不熟識”等詞語時應用心誦出“忸怩不安”之態,以突出作者的不適感。

最後,學生帶著這個任務繼續讀詩:這首詩很長向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的結論,1.分別介紹我和大堰河;2.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觸景生情,回憶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3.抒發對於大堰河的愛。

通過以上三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環節,將學生的思路與文字緊密聯絡起來,同時運用“以讀促悟”體現誦讀指導法在學習詩歌時的重要地位,為下面的深入詩歌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詩中的細節來反映整首詩的情感,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引導學生髮現第4節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運用哪些修辭手法?

引導學生髮現這是一幅充滿溫情的勞作畫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勞作之後抱起我、撫摸我,充滿溫情。這樣文字讓每一位讀到的人都會感覺到溫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懷裡”“撫摸”“灶火”“煮熟”等,與第3節的“雪”“墳墓”“枯死”等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獄)觸景懷人,引起作者對於溫暖美好的回憶。運用“在……之後”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撫摸我;”這樣的反覆,通過排比的列舉突出了“大堰河”的勞作辛苦,通過反覆,突出的體現了大堰河對我的愛並不會因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減少,給幼小的作者帶來了豐富的愛的感受。

其次,設定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作者後來回到了他的家裡,他的感受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同時明確要求:小組內的成員都要積極發言並且認真傾聽其他人的發言,可以聯絡自身的生活實際去理解作者的心理變化。

引導學生體會,“新客”將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適凸顯了出來,面對家裡華麗的裝飾和物質生活上巨大改變,我產生了強烈的陌生感,這樣的陌生感足以讓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心理崩潰。

最後,通過剛剛分析過的兩節,你認為排比和反覆的修辭在“新詩”當中有怎樣的作用?

引導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維度上思考。比如:內容上,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形式上,與古體格律詩比較起來,沒有嚴密的韻腳和整齊的句式,但是通過排比和反覆的運用讓全詩節奏鮮明旋律迴環,體現出新詩的韻律美。

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能夠把握批註式閱讀,深入文字,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課下我會為學生布置了二選一的任務:1.作者的兩個家是“貧與富”“親與疏”“簡陋與華麗”的對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歡哪個“家”呢,說說你的理由。2.運用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試著自己寫一首自由詩,內容不限,真情實感即可。這樣不同型別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逍遙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逍遙遊》作為《莊子 內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實的理論依據和深層動力

並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造的藝術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繼續加強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另外教學大綱要求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智慧目標1、練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養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鑑賞的能力,能欣賞作品聽情節、形象和語言。

德育目標: 1、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論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教學重點〕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瞭解、賞析本篇形象化的說理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無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運用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提示誦讀要領,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了解內容並體味、把握其中的感情變化。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髮現文言現象的能力。為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主要採取發現法、聯想法。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髮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階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於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對重點字詞句則是引導、啟發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聯絡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於記憶掌握及鞏固。

三、學法分析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願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文言文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瓶頸。本課還將採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嘆,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字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著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著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三)文章研討第一則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說,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說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字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恆”?哀公又為何說“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說“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字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說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說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說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說“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說,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後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後,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閒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後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通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瞭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詢相關資料瞭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通過反覆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閒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通過誦讀法、情境

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著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為什麼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麼象徵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徵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

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 “美人二八顏如花”, “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物件,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著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著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淒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後提問:為什麼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後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然後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匯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並創設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弔,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鉅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鑑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著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並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通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閒愁,是浪漫的愁、是懷著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著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後,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

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裡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後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著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鑑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範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我形單影隻,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湧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悽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定這樣的活動,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定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閒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後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鑑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覆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後,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後作業:

五、課後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定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是~教版-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為主題展開。

《》是一篇散文(文章體裁),作者選取了~(畫面、景物、事件)進行描摹,將~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說明了一個(態度),結構(層次)明晰,語言(凝練、優美、質樸),感情真摯(情趣美)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整體感悟文章,訓練培養學生對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對文章情趣(旨趣)的審美能力。依據這樣的思考,參照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課前預習)/瞭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 品讀文章,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可作為教學重點)

3、 鑑賞富有特色的語言,領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態度?)

(二) 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教師若在處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則會顯得淺而亂,所以有相對明確的教學重點尤為重要。(本課的一些特點:如語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鑑賞和品味本文的語言美當作一個重點)語言美視情況而定,也可放於難點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以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無非是想寄予一種情感,揭示一個道理,說明一個態度等等,但這往往是文章深層的東西,需要去挖掘。本文運用了(託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麼志?抒了什麼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導學法,點撥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因為作為一篇散文,反覆誦讀是增加積累、加深體悟、進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條捷徑)、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另外,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還以討論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1——匯入新課

我設計的匯入語是這樣的:現代散文家餘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為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隻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觸及人與自然的話題,將學生帶入情境)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內容及脈絡)

1、 讓學生放聲朗讀,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問:(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或這篇文章寫了幾個畫面?請為這幾個部分擬個小標題。/為了突顯出~的特點,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寫的?)(因為本文層次清楚,學生基本上可以歸納、提煉出來,這樣提問的目的在於,快速提煉課文的要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這一環節主要為下面的課堂重點服務)

環節3——直擊重點

針對課堂重點,我提的問題是:a.你覺得主人公有什麼樣的性格、品質?b.文章是如何表現的?語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請你選擇一些能反映認為性格品質的句子來鑑賞。

a.作者如何從各個方面突顯~的美(特點)?b.你覺得哪些描寫的語句特別美?/值得回味,富有哲理?結合自身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這些疑問的目的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擁抱文字,這裡我採用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鑑賞散文語言的能力,以提高他們概括、歸納的水平)但是學生的概括往往不夠全面和深入,這時需要再次體現老師“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字詞替換以及修辭方法的運用等方法品味語言

,教給學生鑑賞散文語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至此,通過對內容、結構以及語言的分析,學生對文字的(畫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體會,這是本文重點的落實,但學生對文章僅僅認識到這個層面還是不夠的,要真正理解本文,還必須瞭解寄予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進入另一個層次,這就涉及到下一個環節。

環節4——突破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如:這篇文章寄託了一種什麼情感?)請結合課文內容和前面的分析進行討論。(這一討論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再一次擁抱文字,感受文字。也可以培養學生挖掘文中關鍵資訊的能力,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之一,也是閱讀的重要能力之一)通過討論,學生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板書),這種寫法就叫(託物言志)

環節5——課堂總結

語言和畫面美的文章一旦賦予了深層的內涵(情趣美)(板書),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盤菜一樣,現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

環節6——拓展延伸

為了鞏固學生對這節課所學內容,我設計了~個練習題:

(可設計比較題)(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環節7——課後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說板書設計

畫面美 追求自由生活

語言美 (託物言志)

情趣美 追求獨立人格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故事

語言 質樸 —— 人性美

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