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失街亭》說課稿模板

文思屋 人氣:2.57W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失街亭》說課稿模板

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失街亭》,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熟悉本課的語言特點,積累有關詞彙。

能力目標

1.欣賞《失街亭》中的戰爭描寫技巧。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重點難點

1.複雜的戰爭描寫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和《牡丹亭》等傑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現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教師在必要時補充以下幾點: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2.該書成書之後,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情故事情節。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展,以雙方激戰,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孔明佈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複雜,多線互動,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展)——司馬探營(發展)——雙方激戰(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郃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法(結局)。

三、研習課文

1.課文寫街亭之戰,採用的是全景式寫法,重在戰爭雙方的形勢分析和調兵遣將等準備過程,蜀魏雙方在分析形勢和軍事部署上各有何特點?從中可以看出這場戰爭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說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紮寨,魏方便派張郃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郃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後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後面蜀方的趙雲、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可見,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域性的大家風範。他把戰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與整個戰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2.為什麼戰役雙方都把街亭看得那麼重要?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說:“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這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說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方如此激烈。

3.課文寫戰爭過程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敗;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衝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髮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後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佔。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湧,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於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絃,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爭描寫藝術。

4.課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來寫這一戰役的?從哪裡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樣處理的?

【明確】是站在蜀方來寫這一戰役的。從題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節推進中來寫的。整個情節以司馬懿與諸葛亮為矛盾主線,穿插諸葛亮與馬謖、王平與馬謖等矛盾,各線相互牽制,烘雲托月,交錯起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錯綜展開。課題著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寫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戰機,失了已奪之地,失了將得的勝利,失了銳氣,最終失了滅魏興漢大業。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馬謖失謀,誤紮了營盤;馬謖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了正確的決策,失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難點突破

以本課為例,分析《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技巧。

【明確】

1.言行互補,繪形傳神。諸葛亮、馬謖等人物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寫這些人物時不是靜止地交代,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具體表現。用的是中國傳統的“略貌取神”法。諸葛亮點將時對馬謖說的話,既見精細小心,又顯見解清明;他對馬謖既有疑慮,又由於有一慣的好感,在馬謖主動請纓又信誓旦旦的情況下,終於抹不開面子,委以大任;面對馬謖的狂言不休,他已經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著又派王平相助,儘管表現了他謹慎的一面,但是,豈不知馬謖哪肯聽王平之言,又表現了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敗之後,諸葛亮一再自責。先是迎接趙雲,言“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後是殺了馬謖,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現了不掩過,不飾非,不推倭的品質。他對馬謖家屬的顧惜,又決非念舊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責在內: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馬謖呀!文章從點將、布兵、執法、痛哭等行動和貫穿於這些行動之中的語言,使諸葛亮形象真實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讀者面前。馬謖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應了先帝“言過其實”的評價;後是不聽勸告,表現固執已見的性格;滿口“名言警句”,恰是讀書不化的典型;臨陣缺乏應變之法,可見缺少實幹才能。然而,馬謖也是條“漢子”,兵敗後,並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縛請罪,甘願就死,並不以與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當的硬氣。馬謖的悲劇是“食書不化”的

悲劇,是理論不聯絡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對比映襯,在對比映襯中形象更為鮮明。諸葛亮的精細與馬設的輕狂,馬設的驕矜與王平的慎重,處處對比;司馬精的精明與諸葛亮的旗密,司馬、諸葛的互相稱賞,蜀方將領對馬謾的看法與司馬父子對馬設的評價,多處映襯;敵對雙方映襯,自己一方對比,正面對比,側面映襯,變化多樣,手法靈活,不僅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還給人以深層思考空間。如司馬茲一眼就可看出馬設“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為何蜀方竟無異議?

五、欣賞品味

1.欣賞課文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特色。

【明確】敘事語言,繁簡適宜,人物語言,特色鮮明。如“二人拜辭,引兵而去”等出兵過程,兩軍的紮寨過程,都寫得很簡,戰鬥過程寫得較詳。對錶現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點到,如“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諸將出迎。趙雲慌忙下馬伏地……孔明急扶起,執手而言”等,表現了孔明的性格特點,寫得很細。人物語言各有特色,都是聰明指揮員,孔明的話與司馬懿的話不同,孔明精細周密,老練沉著;司馬懿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明確】由於《三國演義》的精心塑造,諸葛亮成為“古今賢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傾注全部感情來寫他,以致有寫諸葛近似神的說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寫他的失誤,洗掉了一點“神”氣,但也是說他如何知錯,如何責己,如何執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誤,正因如此,他才真實可信。他的識人之誤。用人之錯,絕非一次。如華容道錯用關羽而放走勁敵,疑魏延屢駁其計而坐失戰機等。再如他攻陳倉,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說是傑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係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迴避的,這就是真人。

六、小結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採小說,徵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巨集大,善寫戰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裡,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後,我們可以繼續自己鑽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