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總十篇

文思屋 人氣:9.75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總十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傳播》,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理念、說學法和教法、說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資訊傳遞一章的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探究慾望,培養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瞭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三、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設線性探究模組,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四、說學法、教法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採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是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後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麼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鐳射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後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麼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鐳射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4、光的傳播速度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於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5、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穫,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並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資料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 —— 國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裡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裡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麵,最後漂浮在液麵。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麵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絡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 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P178 1、2、3、4、5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學的。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密度社會生活》,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魯科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密度社會生活》。學生通過學習前三節質量和密度的知識後,對物體的質量這一屬性和物質密度這一特性有所瞭解,並且已經學會了使用天平和量筒來測定物理的質量和體積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方法積累。而這一節課恰是講解密度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理論聯絡實際且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性課。為此,我採用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驗性課型。實驗過程中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課題,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識。此外,這節課也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養功能。

二、學情分析:

從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密度的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從學生掌握知識水平上來看,雖然學習了質量和密度的知識,瞭解了一些常見的測量工具名稱,但在對知識原理的理解程度還不夠深刻,有些測量工具僅是通過多媒體見過其形,沒有真正的去實踐過,有些沒有見過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適應的加以引導教給學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測量資料分析問題的思路,並對實驗操作及結果進行適時分析。

三、設計理念:

做到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教師在這節課打破教材結構,合理重組內容,使整個課堂既充實、嚴謹,又增強了科學性。教師善於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用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呈現出情理相濟、動靜相成和諧美。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和教師一道積極的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時地對學生進行點評。給獲取成功的同學以祝賀,給遇到困難的同學以指引,給失去信心的同學以支援。

教師深挖本節課所能體現的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這節實驗活動課的內容就是依靠實驗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常規方法所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利用這些“難題”來啟迪學生思維,幫助其自發學習、自主探究、自行獲解,實驗中發揮一個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養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信心,與此同時,學會與同學共同交流獲取知識。

四、設計思路:

1、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密度知識的應用;能運用密度知識鑑別物質,計算物體的質量與體積。

過程與方法:學會系統地整理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量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活動中,受到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的薰陶,培養他們創新的精神、實踐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2、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都是利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突出與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組間合作與彙報交流來實現。

3、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評價、評估,完成本節內容從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得出每一個問題的初步結論,並總結出每個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學習:學生組內合作與集體合作是這一節課呈現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級裡的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與智慧,積思廣儀、眾志成城。合作學習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進行影響與滲透。

4、學法指導

在進行課程探究前,針對學習未知的方法、沒有接觸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給予適量的方法提示;在進行課題研究時,鼓勵實驗方法的多樣化,對於明顯的思路和操作錯誤及時指導;在課題探究結束後,和學生一起對實驗中的知識與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五、實驗前的準備

教師根據實驗可能用的器材進行相應的實驗器材準備,並與實驗管理員協調好,上課時一同協助提供學生所需器材。對實驗室中沒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準備,如大塑料可樂瓶、鉛球、保鮮膜、油漆、木鋸、廢舊的課桌、檯秤等。由於本節內容較多,所以可以進行適當的調課連著下午第四節的活動課進行兩節課較好。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我們這段時間學習了三個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質量、體積,請問哪位同學能

告訴大家三者的關係呢?

生:三者的關係可用一表達式來說明: ρ=m/v

對於同種物質,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表述給予表揚,同時指出他們所述之處的不足,物質的密度受到狀態的影響。)

師:我們還學習了測量質量和體積的儀器:天平和量筒。請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時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幾位同學補充,使表達更完整。)

師:課下我有幾個問題,請大家幫助我來解決,每個實驗小組都選擇了一個探究課題,採用

各種方法進行了探究,然後向同學們進行陳述報告。

(二) 課題選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師依據學情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劃分,每組大約十二三個人,全班共劃分為四個小組,然

後採用抽籤的形式進行探究課題的選擇。然後小組內進行課題的研討並制定實驗方案,老師巡迴觀察,並

適當的進行指導。

探究課題:

1、鉛球是鉛做的嗎?

2、測磚的密度

3、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4、測量方糖的密度

(三)實驗探究和彙報

各組制定完畢探究方案之後,根據方案進行相應的器材選擇,完畢之後,按順序各小組進行

實驗方案的彙報並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

第一組:鉛球是鉛做的嗎?

學生甲:我們從器材桌上選擇了一個鉛球,上面標的是6斤的鉛球,為了得到精確的資料,

我們在課下用檯秤測量了一下,其質量為2.9kg。

學生乙:(板書)m=2.9kg。

學生甲:在測量鉛球的體積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沒有合適的量筒,於是我們使用了水

槽,把鉛球放入水槽中,用燒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沒過鉛球,用貼上紙在此處作一標記。

學生乙:在學生甲的描述下進行操作。

學生甲:將鉛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後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達到標記,記下注入的水的體積,即鉛球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 V水= V鉛球 = 0.38L

學生甲:根據 可計算出鉛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鉛=11.3g/cm3。

學生乙:(板書)ρ球<ρ鉛

學生甲:通過測量和計算,我們澄清了一個事實,鉛球的基本成分是鐵,而不是鉛做的!請同學們對我們的實驗提出改進意見。

學生丙:有一種更直接的方法:測量鉛球的體積,利用牆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測出鉛球的直徑d,根據球體的積公式進行計算。

學生丁:為測量球的體積,我對實驗器材進行了改進。自制量筒,利用直徑足夠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頂端較細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貼一張紙條,用標準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內,在紙條上畫出液麵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標記500cm3,將二者之間進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測出鉛球的體積。

師:大家太棒了!每個同學的想法都非常有創意,讓老師受益匪淺,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組同學再為大家作一次彙報?

第二組:測磚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探究的課題是:測磚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測量磚的質量m。

學生乙:(板書) m=60.5g 。

學生甲:用量筒測量磚的體積時,我們發現磚放入水中時,磚具有吸水性,這樣測出來的磚

的體積偏大。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

V水 ,讓磚頭吸飽水之後,再放入量筒中,測出體積V,由此計算磚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演算)V水= 20cm3 V =60cm3

V磚 = V -V水= 60cm3- 20cm3= 40cm3

學生甲:也許我們的辦法不是最好的,讓大家提出更巧妙的辦法。

(學生進行一番激烈的討論,由學生代表發言,對改進的方法進行表述)

學生丙:磚吸水後會膨脹,同樣體積會變大,為了克服磚的吸水性,我們採取在磚的表面塗

層油漆或包一層保鮮膜的方法。

學生丁:我在想,我們為什麼不測量整塊磚的密度呢?這樣,我們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磚的

長、寬、高。計算出整塊磚的體積。

第三組:測量方糖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測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測出幾塊方糖的質量m,然後除

以方糖的個數n,求出一塊方糖的質量。

(板書)

學生甲:在測量體積時,我們想到一些方法來克服糖溶於水的問題,如包上保鮮膜等。後來我想起媽媽在沏糖水時,糖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於是我們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來測方糖的體積,實驗中由於一塊方糖體積較小,測量時誤差較大,所以我們測量出幾塊方糖體積,再除以方糖的個數,求出一塊方糖的體積。

學生乙:(進行操作,板書) V糖水=20ml V=25ml

學生丙:我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測方糖的體積,糖溶於水,但是糖不溶於油啊,如果我們用油來測體積,就避免了糖溶於水這一問題。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測方糖的體積,更讓我們有新的思路。

第四組: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課桌的體積有多大。我們利用密度是物質的特性這一點,採用測樣本的方法,取和課桌一樣的木料來測密度。我們先用檯秤測一張課桌的質量m1,用天平測小木塊的質量m2

學生乙:(板書)m1=15kg m2=28g

學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將木塊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讀出體積V2,計算木料的體積V樣本。

學生乙:(操作並計算) V1= 40cm3 V2= 80cm3

V樣本= V2- V1= 40cm3

學生丙:在測木塊體積時,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個更便於操作的方法:

1.用細線將一石塊系在木塊下。2.將量筒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3.將石塊先浸沒在水中,讀量筒中的

示數V2。4.將石塊和木塊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量筒中的示數V3。5.木塊的體積V=V3-V2。

(四) 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

今天我很受感動,從同學們的身上我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不斷探索勇於克服困難的態度,同時,大家也教會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穫。當然大家在實驗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夠規範,例如:膠頭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會做得更好。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後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瞭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絡,以利於後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瞭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數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匯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麼不會陷進沙裡,蚊子口器為什麼容易刺破面板,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麼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並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數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並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並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後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例項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麼?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並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後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蒐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麼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瞭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九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九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國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九年級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國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資訊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絡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平面鏡》是國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說,平面鏡在光現象這一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別,瞭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通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蒐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並初步養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慾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的方法;對於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採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 _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2)引導發現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

(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後,教師在講臺上再完成一遍);

(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新課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裡]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裡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通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麼怎麼辦?

——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開啟抽屜中紙盒看看裡面有什麼器材。[抽屜紙盒裡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表現出了異常喜悅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線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

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佈置作業: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研究磁現象。在同學們認識磁場後,下一步自然應使學生了解磁場的性質及對磁場獲得感性認識,而教材在介紹完磁場後接著從定量的角度介紹磁感應強度,為此將教材第三節的內容提上來先行介紹。通過演示實驗、巧設問題、歸納總結,使同學們掌握磁場的圖示方法和右手定則。

因本版教材的設計原因,教學過程中要對概念做出明確的定義。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磁性。

2、知道磁磁場的來源。

3、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會用磁感線描述磁場。

4、知道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情況,會用右手定則。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磁鐵吸引不同材質的硬幣,演示奧斯特實驗,回顧指南針,使同學們對磁性有感性認識,進而瞭解磁場的來源。

2、介紹奧斯特,使同學們認識到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3、觀察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展示磁感測器示數的正負使同學們認識到磁場具有方向性。

4、磁場對電流、電流對電流的作用等演示實驗。

5、觀察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情況,歸納總結其規律,並且體會引入磁感線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磁場來源的瞭解,使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多樣性,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介紹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1.5萬噸白銀所制電磁鐵,使同學們瞭解人類可以利用所學知識改造自然。

3、 回顧磁場性質的研究過程,體會科學家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發現並利用地球周圍的磁場,介紹阿爾法磁譜儀中由中科院製造的永磁體,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情況。

2.難點:安培定則涉及的空間思維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本節課採用演示實驗和協作實驗,巧設物理情景、適當時機巧妙設問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邀請部分學生協助老師做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後再通過隨堂檢測,進行鞏固。

學法:

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式及設想

⑴ 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3分鐘)

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

1、電荷間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觸?

2、電荷間是如何產生作用力的?

3、電場的基本性質及如何形象地表示電場?

4、電場線的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⑵ 新課教學

1、什麼是磁性:(3分鐘)

演示實驗1:磁鐵吸引硬幣。(展示磁鐵不同位置吸引硬幣時硬幣奔向磁鐵的快慢)

演示實驗2:磁鐵能使小磁針轉動。(展示不同位置處小磁針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檔案展示問題。

【問題】磁鐵為什麼能吸引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幣?

【學生答】 五角硬幣是鐵質的壹角硬幣不是鐵質的。

【問題】磁鐵吸引鐵質硬幣是不是需要與硬幣直接接觸?磁鐵使小磁針轉動時需要不需要與小磁針直接接觸?

【學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觸。

【問題】根據實驗現象,不同位置處小磁針(硬幣)受力是否相同?什麼地方大?

【學生答】不同,在磁鐵一端時大。

【問題】磁鐵與直接接觸的硬幣(小磁針)之間是通過什麼發生相互作用的?

【學生答】 磁場。

【實驗現象】

1、能夠吸引鐵質的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鋁質的壹角硬幣,對鐵質硬幣,在磁鐵的'不

同位置處硬幣奔向磁鐵的速度不同。

2、磁鐵隨小磁針轉動,磁鐵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針轉動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義: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稱為磁性。磁性最強的地方稱為磁極。

2、磁場的定義:(4分鐘)

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電荷間通過電場產生相互作用,那麼,磁體和電流的周圍是不是也存在磁場呢?磁體間、電流和磁體間則通過磁場產生相互作用。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實驗說明電和磁是相互聯絡的。既然電流的周圍存在磁場,對磁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那麼磁體對電流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電流與電流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3:通電導線與磁體通過磁場發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通電導線的放置方式) 演示實驗4: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的方向)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通過上述實驗表明,除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如何作用?異向電流之間又如何作用?

【學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相吸引,異向電流之間相排斥。

【問題】電場的基本性質是什麼?你能不能類比出磁場的基本性質?

【學生答】電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實驗現象】

1、通電導線也能使小磁針轉動。

2、同向電流相吸,異向電流相斥

結論:磁體與磁體間、電流與磁體間、電流與電流間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來傳遞的,所以電流具有磁效應。

請同學們類比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得出結論:

所有的與磁現象有關的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定義:磁體或電流周圍存在一種特殊物質,能夠傳遞在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特殊的物質叫磁場。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極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3、磁場的(3分鐘)

通過演示實驗1與演示實驗3與指南針請同學們總結磁場的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磁場的來源有哪些?

磁鐵並不是磁場的唯一來源,電流也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介紹:斯特金、阿爾法磁譜儀、1.5萬噸白銀磁鐵。

4、磁場的方向(4分鐘)

演示實驗5: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小磁針北極的指向(請同學們注意小磁針兩極的顏色) 演示實驗6:磁感測器在磁場中不同位置的示數(請同學們注意磁感測器示數的正負)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 小磁針在磁場內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是否相同?

【學生答】不相同

【問題】磁感測器的示數有正有負,正負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學生答】正負表示方向

【問題】請同學們類比電場方向的規定,試給磁場的方向做出規定。

【學生答】將小磁針的北極指向定為當前位置處磁場的方向。

實驗現象:

①小磁針在磁場中不同位置靜止時北極(N極)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感測器在磁場的不同位置示數有正有負。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類比電場方向的確定

結論:

1、磁場有方向。

2、通常將小磁針在磁場中北極(N極)受力的方向作為該點磁場的方向。

5、圖示磁場(20分鐘)

邀請同學們協助完成以下展示實驗,並提醒同學們注意空間結構

演示實驗7:條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演示實驗8:U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下面兩個演示實驗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方向,並注意觀察通電螺線管的內部

演示實驗9:通電直導線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演示實驗10:單匝線圈周圍小磁針分佈情況

演示實驗11:通電螺線管周圍小磁針的分佈情況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圍的磁場分佈情況(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場) 針對實驗現象提問

通過PPT展示問題:

【問題】 通過以上幾種磁場周圍的小磁針分佈情況,你認為磁場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還是雜亂無章?

【問題】小磁針在什麼地方分佈比較密集?什麼地方比較稀疏?

【問題】我們實際在處理磁場問題時,不能總是靠小磁針來表述磁場,請同學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形象化地表述磁場,該用什麼辦法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想到了用磁感線來表示磁場,那麼,磁場較強的地方和較弱的地方,磁感線應具備什麼特徵呢?

【問題】既然小磁針的N極指向有一定規律,那麼同學們所畫的磁感線是否也應該表述出來這個規律呢?應如何表述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提到畫有方向的曲線,那方向應該如何表示磁場的方向呢?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小磁針形成的曲線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斷?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磁感線在磁鐵外部始於何處止於何處,內部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分佈規律,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來幫助你掌握通電導線周圍磁場的分佈規律。

【問題】如何用右手定則判定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直導線磁場的判斷方法,歸納出一種判斷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的判斷方法。

實驗現象:

小磁針均按一定規律分佈呈現線狀。

請同學們回憶電場線的表述,並類比電場線設計如何表述磁場。

磁感線: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的磁場方向。

磁感線的特點:

磁感線的密疏表示磁場的強弱,磁感線較密的地方磁場較強,磁感線較疏的地方較弱。 磁感線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斷。

磁場中的任何一條磁感線都是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由N極到S極,磁體內部由S極到N極。

磁感線是為了形象地研究磁場而人為假想的曲線,並不是客觀存在於磁場中的真實曲線 電流的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可用右手定則來判定。

四、課堂小結(3分鐘)

本節課通過演示實驗及同學們的歸納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磁性是指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體的性質。

2、磁鐵和電流均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3、磁場具有方向性,規定小磁針N極受力方向為該位置處的磁場方向。

4、可以用磁感線來形象的表示磁場,磁感線是閉合的曲線,在磁鐵外部始於N極止於S極,內部始於S極止於N極。

5、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佈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絡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區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學生樂於探索並善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後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然後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然後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學生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然後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學生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然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永續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9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例項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匯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例項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裡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絡。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國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常常容易會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本節內容是國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可以說是前面所學的知識的延伸,又為以後學習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並且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親切感和興趣,體現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這節課需要用1課時來完成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行簡單的計算。

⑶知道功的單位(J),瞭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分析和實驗瞭解功的物理意義。

⑵通過對例項的分析,會判斷物體有沒有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形成獻身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功的計算是即將學習的功率、機械效率的基礎,在會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進行簡單的計算作為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斷一個力有沒有做功作為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 15歲左右的國中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仍需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例項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國中物理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講練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