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舞蹈培訓>

元代的民間舞

文思屋 人氣:2.76W

元代是一個政治形勢嚴峻的時代,是一箇中原漢民族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的鬱悶壓抑的時代。但是,元代又是一個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元代舞蹈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它獨有的特色。其舞蹈種類有:元雜劇中的舞蹈,元代宮廷舞蹈,元代民間舞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元代的民間舞,希望大家喜歡。

元代的民間舞

元代民間舞

蒙古民族歷來是歡歌樂舞的民族,宴會、婚禮、慶典、體育競賽無不既歌且舞,而且宗教舞、宮廷舞、民間舞有著難以截然劃分、千絲萬縷的因緣關係,統治者宮廷中的盛大宴會,還保留著民間即興舞蹈。蒙古民族歷來是歡歌樂舞的民族,宴會、婚禮、慶典、體育競賽無不既歌且舞,而且宗教舞、宮廷舞、民間舞有著難以截然劃分、千絲萬縷的因緣關係,統治者宮廷中的盛大宴會,還保留著民間即興舞蹈的習俗。《出使蒙古記》記載:“當他們舉行盛大宴會時,他們全都拍著手,並隨著樂器的節奏跳舞,男人們在男主人面前,婦女們在女主人面前。”蒙族民間舞如《踏歌》、《倒喇》、《筷子舞》、《酒盅舞》,至今流傳在民間,成為娛樂性強的集體舞。

《踏歌》

蒙古族進入中原之前,流行氏族部落的集體舞,形式是繞樹踏歌。《蒙古祕史》中有一段記載,說是立忽圖刺(成吉思汗的叔祖)在成為合罕(部落的領袖)時,在豁兒害納黑川舉行了慶典,“蒙古之慶典則舞蹈筵宴以慶之”,既推舉忽圖刺為可汗,所以要“繞蓬鬆繁茂樹而舞,直踏出沒肋之蹊,沒膝之塵矣”。繞樹而舞或圍成圓圈起舞為遊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在繁茂的樹陰下,跳舞歡宴,把雜草踏爛,地皮也踏破了”(均見《蒙古祕史》)。古代蒙古的遊牧部落以“庫倫”的形式居住,每個“庫倫”都是圓形的,部落首領的帳篷居中,其他人家層層圍著它,所以他們習慣於圍成圓圈載歌載舞,還喜歡頓足踏步(莫德格瑪《蒙古舞蹈文化》),元代從草原進入大都市仍流行這種舞蹈形式。而且在宮廷巍峨的殿堂裡,宴會上也歡舞踏歌,《輟耕錄》記載:“黃羊尾,文豹胎,玉液淋漓萬壽杯。九殿高紫帳暖,踏歌聲裡歡如雷。”至今蒙古族民間的《安代》中還保留著這種即興踏歌(還有移步動作)的形式,雖有種種不同的傳說,但從動作特點看是和踏歌一脈相承的。莫德格瑪的研究認為是《德布恩勒特踏舞》。

《倒喇》

《倒喇》(蒙語又歌又舞的意思)和現在流傳於內蒙古杜爾伯特部族的《頂碗舞》(頭上頂碗)以及廣泛流行於鄂爾多斯民間的《筷子舞》、《酒盅舞》等,和佛教舞《燈舞》、《珠臘》都有很密切的淵源關係。《歷代舊聞》曾談到:“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瓷燈起舞。”清代人吳長元著《宸垣識餘抄》曾指出,《倒喇》是金代和元代的戲劇名,而且還引用了陸次雲的《滿庭芳》詞:“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箏,冰弦忽奏,玉指一時鳴。唱到繁音入破龜茲曲,盡作邊聲。傾耳際,忽悲忽喜忽又恨難平。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燭,故使人驚,哀豔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從這一段生動的描繪,可以知道《倒喇》是一場優美動人的獨舞,還有特技表演,不但頭上頂燈,而且口裡還吹奏著橫笛。“雙甌分頂,頂上燃燈”,則指既頂雙碗或頂點燃著的燈。蒙古族舞蹈藝術家莫德格瑪集中杜爾伯特部族的頂碗和鄂爾多斯的《酒盅舞》的精華,創編了當代的《盅碗舞》,再現了高貴、端莊、典雅、秀美的古代蒙古婦女的神態風韻,在表演時,三隻瓷碗好像長在人體上的零件,頭頂不離碗,手不離盅,被譽為“東方一絕”。

《黑山雞舞》

這是流行於布里亞特蒙古族的古老民間舞,模仿黑山雞的動作和叫聲,翩翩起舞,舞者邊舞邊吹口哨或用舌頭作響,學雞叫伴奏(《布里亞特蒙古史》)。

樂器、樂曲和舞曲

元代的樂器除蒙古族固有的胡琴、號角外,也吸收了漢族樂器,如方響、羯鼓、竽、拍板等。

民間舞蹈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的表現形式類似木偶,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兩個鬼頭,互相對視,有兩對搭肩假手,還有兩個假腿,道具“身子”上蓋著掩飾性的服飾。表演者在表演時,雙手各握一個假腿作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雙腿作為“二鬼”的腿,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動和綜合利用戲劇、雜技、武術的推、踢、翻、滾、旋等動作的表現,給觀眾以兩鬼打鬥摔跤的喜劇效果。

二鬼摔跤流傳至今,是以家祖傳承和師傳這兩種形式。第一代創始人是孫炳文,他1900年生於夏邑縣老城東門裡一個貧困農民家裡。13歲至18歲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後來,孫炳文入伍。1920年,孫炳文退伍返家。孫炳文在外學習並掌握了較高的民舞技藝,特別是在部隊期間,雖然戰鬥頻繁,軍訓緊張,但酷愛民舞藝術的孫炳文仍然抽空學習、苦練技藝。當時,中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到廣州為部隊慰問演出,轟動整個部隊和當地民眾。作為陪場,部隊專門安排了孫炳文表演二鬼摔跤。梅蘭芳還稱讚說:“玩得好。我還從沒看見過這麼好的民間節目呢!”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傳人孟憲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區赴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五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節目,並榮獲河南省文化廳頒發的優秀表演獎。有一次在省人民大會堂演出二鬼摔跤,觀眾驚喜若狂,掌聲不斷。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逢會一般由“會首”負責籌辦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在演出時間上,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清明節、農曆十月一古廟會。在演出地點上,主要在廣場、戲臺、街頭等。新中國成立後,在夏邑縣文化館的組織、輔導下,通過集會、文藝會演等活動,提高了表演技能,規範了表演形式。1984年,夏邑縣的二鬼摔跤在市裡會演時,對其形式、內容作了改革,並改名為“二喜摔跤”。

二鬼摔跤表演風格獨特、風趣、神祕、驚險,在整個豫東地區,現在僅夏邑縣有一支表演隊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獨一無二的,它豐富的內容和特徵在中華民舞中實屬罕見。但因各種原因,此民間舞蹈面臨失傳。筆者在採訪時,其第五代傳人劉藝因經濟原因外出打工。據說,劉藝的表演水準、難度係數已大大降低。

為保護、傳承這一彌足珍貴的民間舞蹈,夏邑縣政府制訂了五年計劃,將進一步對民舞老藝人進行普查,進一步摸清二鬼摔跤的流傳過程。同時,在未來5年中,夏邑縣文化部門將促進二鬼摔跤與其他民間舞蹈的融合,以達到繁榮民間舞蹈的目的。

河南民間舞蹈:竹馬舞

竹馬舞在清代就已流傳。竹馬舞,亦稱騎竹馬,即用竹子紮成半截馬頭,半截馬尾,用白或黃、紅、黑、棕等顏色剪成紙絮粘糊,形似馬的鬃毛,再由少年兒童系在腰上,兩隻人腳從馬身下露出來,象人騎在馬身上一般。

竹馬舞通常為四人面對面穿梭,伴以鑼鼓響器,四人可分別化妝為八仙、三國或西遊記中的人物,或帶面具妝扮成鍾馗、大頭和尚展袖起舞,響器停後,就唱歌。

唱歌的內容多為敘說神話之來,如“正月是新春,王母要做生,佛堂蟠桃會,八仙出洞門。二月是花期,孫猴去偷桃,仙桃未到手,惹的禍不小。三月是清明,聽唱呂洞賓,戲了白牡丹,點石要成金。四月麥刁枯,聽唱何仙姑,身背撈筲子,舀幹洞庭湖。五月端陽末,聽唱藍采和,手提採花籃,踏波去採荷。六月熱難熬,聽唱張果老,倒騎黑驢子,壓斷洛陽橋……

竹馬舞的演唱通俗生動,跳竹馬舞的孩童,一般聰明敏捷,會唱會跳,富有表情,竹馬舞的演唱形式由古至今亦發展演變。由二人或四人置身馬形之中,人騎馬跳舞發展成為人騎在馬上的各種形態,時而賓士飛舞,時而漫步慢行,時而失前蹄人馬臥倒在地,然後又奮力掙扎而起,重新奔騰,不僅為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也令人神往回味,樂不可支。

醫巫閭山腳下的大榆樹堡鎮岔路溝村是誕生竹馬舞的發源地,竹馬舞的藝人們根據契丹人的狩獵特點和蕭太后到醫巫閭山狩獵的事實,以蕭太后的形象創編了竹馬舞,並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它反映遼代貴族狩獵生活。

據《義縣誌》記載,城東大榆樹堡、石佛堡、九道嶺一帶,流傳有一種古老的祭祀和集市貿易相結合的廟會——“九龍十八會”,岔路溝村的竹馬舞是 “九龍十八會”熱鬧雜劇的主要內容。據74歲的竹馬舞老藝人劉成祥介紹,他的祖父年輕時就會跳竹馬舞。由此可見,竹馬舞在當地流傳至少有200多年的歷史。記者在現場採訪一位王姓藝人時瞭解到,竹馬舞最先開始是人們出於對蕭太后的愛戴和懷念,後來被用到民俗祭祀、民間聚會等活動之中。

大榆樹堡竹馬舞是唱詞與舞蹈動作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舞蹈動作和表現內容雖是當年蕭太后的狩獵場景,但記者在採訪時發現他們所口傳心授留下的唱詞與表現內容和人物關係並不緊密。由此推斷,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原有的唱詞經歷代藝人的修改,演變成朗誦上口、具有漢文化特點的唱詞內容。

雙鳳舞翩躚

“雙鳳舞”多在節慶時亮相,因此它的表演以抒情、歡快、熱烈為主,鑼鼓、伴唱和伴奏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總的來說,該舞給人的印象是:舞姿典雅,動作優美,神態生動傳神,自然流暢,有濃郁的鄉土風情。

“雙鳳舞”起舞時,動態矯健、生動活潑、步伐靈活穩健,而且變化多姿。動作的重點在於腳上,要求表演者上步落腳一定要紮實,要以腳帶動腿,完成屈膝的動作。同時要身活、腰活、手活(兩手要靈活操作翅膀的張合、鳳頭的擰擺以及嘴的張合),手腳只有相互配合靈巧,表演的全過程才會顯得協調、流暢。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雙鳳舞”曾一度停止。1982年,在陽山縣文化局派員挖掘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時才得以被重新發掘和重視。在有關人員的協助下,和村中老藝人鄧介的悉心傳授下,“雙鳳舞”慢慢恢復了生機,並在表演上有所改進和創新。1983年春節參加了陽山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民間藝術進城”表演,1987年應邀參加了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在廣州東方樂園進行演出。

“雙鳳舞“現已成為陽山鄉鎮農村歲時節日活動的主要民間舞蹈之一,列入了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舞亦作為優秀民俗舞蹈收錄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廣東卷)》一書中,成為清遠鳳文化的品牌之一。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呼吸的運用

呼吸給予人的是生命,給予舞蹈的是生命力。在古典舞中如此,在現代舞中如此,在民間舞中同樣如此。從狹義上講,舞蹈中的呼吸應稱之為藝術呼吸。藝術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控制、處理、合理把握、運用呼吸,從生理的需求上升為理性的支配及其運用。使呼吸、韻律、風格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體。 下面以朝鮮族舞蹈為例就民間舞中的呼吸特點做簡單分析。

快吸氣、屏氣、慢吸氣;快呼氣、屏氣、慢呼氣――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呼吸特點 。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呼吸的運用最具有典型意義,氣息的運用是朝鮮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動律與風韻,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節奏形式由於呼吸方法協調一致,以達到藝術昇華的結果。

我要談到的朝鮮舞呼吸特點,是人們最常見的“古格里”節奏鼓點與舞蹈呼吸的配合。“古格里”從感情上表現含蓄、深情,節奏是均勻而緩慢的,以氣息的運用帶膝部的屈伸和步法,並貫注全身,有明顯的連貫性,同時也構成舞姿造型的流動和延續性。呼吸的運用則常在“起法兒”時有一個短促而有力的“起點”,而其後的連續性則比較徐緩。例如朝鮮舞在動作時,通常是先以下肢屈伸動作配和呼吸完成;準備時在半蹲上,先快吸入半口氣,同時膝蓋配合吸氣向上延伸,然後呼吸瞬間停頓。這種停頓正是朝鮮族舞蹈過程中特意安排的,一剎那的“煞住”的間歇中,把存留的後半口氣慢慢吸入,膝蓋隨之伸直;吐氣時要求與呼氣一樣,膝蓋彎曲快吐氣、屏氣、慢吐氣。這種呼與吸的過程中往往會呈現出一種剛與柔、動與靜的鮮明對比。正是在由剛轉柔,由動入靜的瞬間,常常蘊涵著朝鮮族舞蹈那種令人神怡的“動中有靜”的柔媚性格。

中國民間舞淺談

中國民間舞是經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樣漫長的歷史性階段逐步發展起來的舞蹈文化藝術,它並不是舞蹈界的學術權威憑空想象出來的藝術術語或藝術名詞,它是經過千百年來的艱辛磨練而形成的一個龐大的舞蹈文化系統,它本身含有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間舞蹈文化內容。反過來說中國民間舞蹈是由各個民族具有的不同特點、不同性質,不同風格的舞蹈所組成的,各個民族又以自己各個地域的不同地方風貌、人文景觀、生活習慣,孕育出多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

在歷史發展的程序中,那些失去了審美價值或因歷史上某此原因被遺忘、被失落、被禁止的民間舞蹈,成為了歷史民間舞,那些在人民大眾的心目中得到認可和接受的就流傳至今,並被時代生活賦予了新的內容,促進了中國民間舞蹈的向前發展,演變成今天舞文化中特殊的主體地位。

民間舞蹈,顧名思義,是源自於民間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諸多舞蹈藝術種類的來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勞動過程中產生,由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具有鮮明的人文風俗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反映著一定歷史務件下人們的生活習俗和社會狀況,並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而注入新的內容,表達著人們最真實,最純樸的思想感情,並有著獨特的舞蹈風格和個性特徵,它是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來源,並由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傳承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情貫古今的藝術。

中國民間舞蹈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體系,是伴隨著中國的社會發展而日益繁榮與不斷昇華的中國舞文化。中國民間舞蹈跨越數千年悠久歷史流傳至今,依然盛行不衰,其原因就在於它不斷孕育著時代精神,不斷由人民大眾在勞動中發展,不斷注入其新的藝術活力,才使其得以繁衍生存,推陳出新。由此可見,中國民間舞是一種深深植根於廣大民眾的社會生活中,反映廣大民眾的精神生活、思想感情、理想願望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是生命律動的呈現,群體活動的形象。是由人民群眾集體創造、集體娛樂、集體傳承的中國舞文化。

民間舞蹈起源於民間,起源於古代各民族的社會氛圍和日常生活,是人們最原始的精神表現形式之一。民間舞蹈是人們的藝術之母,它伴隨著人類生活繁衍而來,又隨著時代變化不斷髮展。它在時代的轉折中不斷更新,在繼承揚棄中得以昇華,成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心靈相通的民間藝術,永恆地存在於人民的藝術生活中。

遠古時代,以農牧為主的我國各族人民,在物質上依賴土地,精神上崇拜神靈構成了原始民間舞蹈萌發的時代背景。

中國民間舞蹈是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思想感情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體動態文化,是通過人的形神來傳神達意,抒發情感的。早在史前時期,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在勞動中就懂得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人體動態來表達他們最激動的思想感情了。那時的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無論是生產勞動、遊牧狩獵、戰爭鼓動、宗教祭祀、風土人情、娛樂典禮,可以說每一項重大活動都沒有離開舞蹈,而這些舞蹈自然都是由群眾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在自編自演舞蹈活動中,真實地表達最廣泛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豐富和裝點著他們單調、古樸的生活,伴隨著他們的苦樂人生而存在和發展著……

中國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孕育了五千年的藝術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無數中華兒女集體創造的優秀的燦爛文化,其中舞蹈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自己獨特、耀眼的光芒。舞蹈藝術作為一種人體語言藝術,它是“活的雕塑、動的畫面”,對於那種無以言說的深刻情感,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在情感,舞蹈詮釋得淋漓盡致,透徹之極。而民間舞又是舞蹈中的典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生動形象的藝術造型,豐富淳樸的表現形式,活躍在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中,促進著中國古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民間舞蹈是全國各族人民藝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全民參與性和自發性。

民間舞蹈——是民俗的表現者和傳承者。如果從民俗和藝術的關係這個角度來研究民間舞特徵和發展規律,就會發現民間舞和民俗事象有著透徹的聯絡,二者互為依託、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民間舞蹈是從廣大人民的實踐與生活中得來的,且與民俗事象有著密切的聯絡。例如:歲時民俗活動中“歡度春節”、“正月十五鬧元宵”,人生禮儀民俗中的“婚禮舞”、“宴席舞”、“慶典舞”、“喪葬舞”;生產民俗中的“慶豐收舞”“農家樂舞”;信仰民俗活動的“宗教祭祀舞蹈”等都屬於民間舞的範疇。

在諸多民俗活動中,舞蹈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其生動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藝吸引著眾多的觀眾,使民俗事象有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民間舞蹈也正因為有了固定的日期,有了固定的地點舉行,也就充分保證了舞蹈形式的世代發展和傳承,再現其藝術精華。

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民間舞蹈也隨之分化發展,一部分成為奴隸主表演的舞蹈,後來逐步發展成為宮廷舞:一部分仍保留在奴隸的中間,未登大雅之堂,繼續在民間流傳、發展、昇華。由於出現了專供統治者們觀賞取樂的宮廷舞蹈和用於皇宮祭祀的禮儀舞蹈,所以民間舞蹈就被劃分出來,流傳於民間,不斷的發展創新。從原始性上升到社會性,從感情宣洩到託物言志,從娛樂和祭祀發展到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古往今來,中國民間舞始終遵循著“文以載道,語以言志,舞以宣情”的美學傳統,不斷由人民大眾在勞動中產生、發展和創造,注入其新的活力,使民間舞蹈的藝術風味土而土香純樸,趣而風趣動人,俗而不落俗套,調動起參與者的熱情,引發起接受者的共鳴,再現其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的深層內涵,讓人民充分享受到高度文明社會的精華文化和上層藝術。

民間舞是一切舞蹈的.藝術之母。它從原始的舞蹈中脫胎出來,既是原始舞蹈的昇華,又是舞臺表演性舞蹈的基礎,那麼,在學習過程中,要有系統、有規範的繼承、研究、融合、創新,既要掌握系統的民間舞蹈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動作訓練的技巧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舞蹈作品創作能力。同時努力提高素質,淨化心靈,高尚志趣,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啟迪智慧,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通過對優秀的舞蹈作品的學習,形象化的瞭解到古今中外的優秀舞蹈舞劇作品,開闊眼界,給今後的舞蹈實踐提供重要的基礎,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舞蹈文化素質的藝術人才。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民間舞也隨著社會在不斷髮展演化,逐步可形成以下特點,與古典舞、芭蕾舞等有著本質上和形式上的區別。

1、繼承性:中國民間舞蹈儲存著許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徵,積澱著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民的傳統觀念、民俗活動緊密結合,世代相傳,不斷髮展昇華。

2、群眾性:它是人民群眾集體表演、集體傳承、集體創作的成果,來源於群眾服務於群眾。源於生活,創為藝術。

3、自娛性:每當人群聚集最眾多、最激動、最活躍的集體場合,都是以舞蹈的形式來表達,抒發“他們”內心的思想情感的時候。它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自人民心中最真摯的情感流露。

4、適應性:它是以歷史時代為背景,適應著時代的潮流與發展,有著與時俱進的特點。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避免脫離生活,“閉門造舞”,要對新的時代人物,新的社會風貌具有新的感受,在藝術創作上有真正的新意,鼓舞感動著一個時代階段的人。

5、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特點和地域文化色彩,顯示出其它地域或民族的影子特徵。但在民間舞蹈中,不能為了賣弄技巧而生搬硬套。

既有節奏的變化而又有規律的動作技巧,才叫舞蹈。在繼承傳統的民間舞蹈訓練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機械的複製動作上,做一名被動消極的動態傳播者,而應該潛心於學習,從動態表現中去挖掘民族的核心動律。

民間舞蹈是一種人體語言表達形式的文化藝術,它不僅是一種藝術技能技巧的具體體現,還包含著許多深邃的意境。在舞蹈的訓練過程中,必須將自己的心態融入舞蹈訓練中,親身去體驗,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刻苦鍛鍊自己的舞蹈基本功,鍛鍊自己的身體協調性,最大限度的開展肢體的表現力,掌控舞蹈的技術技巧和舞蹈的風格韻律,增強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培訓正確抒發情感、完整刻畫舞蹈形象的藝術水準。

民間舞的技巧技能是為了舞蹈所要表達的特定情緒而創造出來的,是符合具體的舞蹈劇情中的需要的。

我們挖掘、蒐集、整理民間舞蹈素材,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表現現實生活,從生活出發去提煉舞蹈動作,創作生動的藝術形象。

舞蹈創作是基礎,應努力參與到創作中去,既要學習舞蹈的理論知識,也要掌握舞蹈的技巧技能,更要編排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舞蹈節目。

民間舞蹈不僅是舞蹈藝術的寶庫,而且是舞蹈藝術賴以生存的土壤,任何優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吸收民間舞的豐富營養,反覆提煉加工,使之更切合於特定社會階段的需要,從而廣泛流傳,被人民大眾所接受和喜愛,成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個舞蹈工作者,就應該不斷地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精湛自己的舞蹈訓練技能和技術技巧,發掘民間舞蹈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更多更好地創造出與時俱進的文化藝術精品。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民間舞蹈一定會附和著時代的脈膊跳動,娛樂於群體,服務於人民,促進著中國舞文化的不斷昇華,不斷髮展,創造中國民間舞蹈的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