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健康>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文思屋 人氣:2.61W

新學期開始,我接了一個新班。看著那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我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然而,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班級經常有同學丟東西。經過多方面瞭解,我把目標鎖在了一位名叫趙昇的同學身上。經過多種渠道的瞭解,趙昇的形象就比較清晰的出現我的眼前。

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基本情況:趙昇同學行為反常,有小偷小摸現象;上課違紀(講話、扔粉筆頭、捉弄同學),課堂上大模大樣地離開座位;放學後不參加集隊,自己偷跑;作業基本不做,成績全班最差;欺負同學,常與同學發生衝突;由於他的干擾,給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許多麻煩。

基本情況摸清後,我就制定幫助這個學生的計劃。

(1)決定先了解這個同學的內心世界。

給他訴說、宣洩的機會。我把他單獨叫進辦公室,以懇誠的態度,關切的表情,微微前傾的坐姿,鼓勵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出來,從中深入他的內心世界。在面談中,趙昇同學主動傾訴:他覺得在班級沒意思,同學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時他會搞一些惡作劇,如喊別人綽號,把別人的書本藏起來,或打別人一下,可到最後都弄得很沮喪——所有人都對他群起而攻之,他覺得很沒意思。就拿別人的`東西,並不是為了自己使用,只是想報復某些同學。其實他好想有幾個朋友,可沒人願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覺得很孤單,所以他想離開這個班級,他想重新開始。他認為也許換個環境,他就會努力學習,成績會提高上去。可是爸爸根本不理解他的這些想法。所以他決定自暴自棄,不再相信任何人。臨離開時,他眼中含著淚告訴我,很久以來,沒有人聽他說過心理話,包括他的父母。

(2)尋找問題行為的原因,剖析行為後面掩蓋著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達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瞭解這一隱情背景就無從理解他做的事情”。家庭環境是造成他怪異行為的原因。爸爸是名工人,喜歡喝酒,打麻將。對他的管理是簡單粗暴的。平時作業不具體輔導,考試不好就是一頓毒打。根本不與老師聯絡,當老師需要與家長聯絡時,就把孩子大一頓,然後對孩子和老師都不理不睬,找打麻將。媽媽的工作說不清楚,幾乎每天不在家,回來也是與爸爸吵架,他甚至恨恨的對我說,希望爸爸與媽媽離婚,他再也不願見到媽媽。他每天的生活主要有奶奶照顧。

(3)改善家庭和班級心理環境。

1)對於不願到校的家長只能家訪。通過家訪,瞭解家長的也希望孩子表現優秀,但是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幾次打罵之後,看孩子沒有進步,也就束手無策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我耐心的與家長談話,讓他們不要放棄孩子,要轉變觀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自然明理。

2)在班級內部,要努力營造關心互助的氛圍,在他的四周安排學習優秀的學生,把他囊括在這種氛圍中,。課餘時間,有意識地讓一些同學主動找他玩,和他說說話,這樣他的情緒慢慢趨於穩定,心情開朗起來,行為上也隨之出現向積極方面轉化的跡象。

3)引導他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係。當與父母發生衝突時,要與父母主動溝通,明白大多數時間都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才引起的矛盾,不好當面說的,也可以用書面的形式想父母解釋或道歉。同時讓他明白想換環境是一種逃避的做法。

循著這樣的輔導思路,一學期下來這位同學的表現有很大進步,期末考試成績也有了提高。

本個案總的來說輔導是比較成功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我也從輔導過程中感悟到教育學生要多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角度為學生著想,不要老是用老師的標準及主觀判斷來“框套”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 “換位”教育,往往事半功倍。同時要多相信孩子一定行。

在輔導過程中,不足之處是對孩子出現反覆現象時的措施不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