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場心理>

喜歡幫助人是犯賤的表現嗎

文思屋 人氣:1.8W

你是喜歡幫助人的人嗎?那麼這是犯賤的表現嗎?喜歡幫助人是犯賤的表現嗎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喜歡幫助人是犯賤的表現嗎

  

一個愜意的午後,和朋友躺在家裡軟和的沙發上。正躺著感受安靜的時光,朋友突然淡淡地問:“老李啊,你聽說了嗎?小A總抱怨說他朝夕相處的好哥們兒用他的、吃他的、穿他的,但是卻經常對他惡言相向,而小A每次都忍過去了。你是學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對於小A和他好哥們,你怎麼看?”

我想了想,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老實說,大家對這種現象早就司空見慣了。可是,小A的此種忍讓,真的是正確的嗎?這樣的故事中,一定有一位“周先生”和一位“黃先生”。正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們一定對這樣的故事中人物的設定有所判斷,被佔便宜的心理,一定也有心甘情願的成分。

試想,我們當中的一些朋友,是否會經常抱怨:“我明明為別人做了一切,但是為什麼沒有人給我回報?”或者,“為什麼我對每個人都那麼好,但是大家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

心理經濟學的角度指出:“我們會在實施一定的行為的同時付出一定的成本。這既包括物質上的成本也包括心理上的成本”。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景下,是不會考慮到我們的成本付出的。而只有當我們遭遇到什麼心理變故或者心理上的不適感時,這種心理成本才會得以體現。那麼,與其我們極為痛苦的在負性情緒出現時不理智地來衡量我們這樣的心理成本,為何不在這樣的一個愜意的時光裡來細細思索?

自從Kohut先生提出了自體心理學的認知角度,也就隨之誕生了相關的自體客體的論點。自體客體中有被我們稱之為是理想化自我的部分。也就是——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

“黃先生”這樣的朋友會經常性的把自己的理想化自我定義為是一個好人的形象,並且不會思索人際生活中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固執地認為他人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而且,作為一個好人,就能夠竭力避免跟朋友和家人發生不快。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朋友們,往往付出的心理成本還是太高了,而且他們似乎也並不自知。往往還會被自己的與人為善矇蔽了雙眼。從而不會指責別人,也會盡可能地避免被別人批評以及躲避這種被別人批評的風險。為了避免這種衝突和對抗,“黃女士、黃先生們”會採用阻力最小的方法來保證自己的內心平靜。所以,這種好人的形象,在無意中,恰如其分的保證了自己不受道德的譴責,同時也避免了衝突。

事實上,“黃先生”、“黃女士”們在表達自己此種過度的“好”的時刻,實際上是被自己內心深處對於消極情感的恐懼所驅使的。“黃女士”和“黃先生”們通常會畏懼來自他人的拒絕、拋棄,畏懼衝突或者對抗,畏懼批評,畏懼孤獨,畏懼憤怒等等消極的不良心理事件。

於是,只要“黃先生”、“黃女士”認定自己是好人,總是替他人著想,他們就可以避免此種消極情感。

就如同唯物辯證法解釋的那般,這種心理上的防禦消極情感的信念也一樣具有雙面性。這樣的雙面性會產生一個牢籠:這樣取悅別人會導致只要別人滿意,大家就不會再生氣,也不會有上述所有的負面情緒。而為了竭盡全力地經營和表現自己過度地好,黃先生黃女士們並不允許自己對他人有消極情感。由此,也就給予了“周先生”、“周女士”們有機可乘。

可是事實上,“黃先生”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呢?

“這些朋友們越是認定自己應該當好人(而不是真實的、具有消極情感的人),就往往越是會遭到懷疑、不安以及畏懼的糾纏和折磨,而越是感受到這種懷疑、不安以及畏懼等的負面情感,就往往越容易繼續加強對好人角色的維護。從而產生一個惡性迴圈的大圈兒。”

這就是著名的取悅症。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我們會看到取悅症造成的心理障礙是如何阻止個體發出和接受這些日常生活中正常出現的消極情感。因此,取悅症就會嚴重損害我們本來想要滿足和保護的社會關係。甚至對於親密關係產生了一定的破壞。因為最終不管“黃先生”和“黃女士”們是如何暫時性地令他人獲得滿足,他們依舊還是不能夠最終減輕這種躲避消極情緒所帶來的痛苦。其實,這樣的畏懼絲毫沒有減弱,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

所以,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關於消極情感的意義——不管是從生物性的角度,還是社會性的角度。

首先,請不要畏懼。

消極情感是人類血肉所固有的部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必定會感受到恐懼和憤怒。當我們面對消極情緒或者消極情緒給我們帶來傷害的時候,我們也一定會做出防禦反應。而其實,消極情緒就類似我們品嚐的酸甜苦辣一般。每一種成分都是生活所必須的調味劑。如果在這種刺激下,心理上的衝突可以得到建設性地處理。憤怒可以得到恰當地表達。那麼消極情感也可以具有溝通的積極意義。因為,消極情感也是一種資訊,可以幫助我們能夠表達生活中的自我觀點,並增添建設性的意義。

關於破壞合作聯盟中的“周先生”的應對方法——來自進化心理學的觀點:

作為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前沿,進化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解析問題的新視角。這在社會合作聯盟與親密關係這樣的人際組織中也不例外。

根據人際關係理論而言,人際關係存在著相互的作用力。這種相互作用力的體現是:“如果你給我一顆糖,那麼我也就與你投桃報李”。所以,我們會從交換的物品中獲取他人的意圖。如果不是一顆糖,而是一個拳頭。那麼人際關係的結果將大有不同。而這樣的行為,也就構成了社會契約理論的基礎。那麼,“周先生”和“周女士”的存在,恰好顯示了這種合租聯盟的破裂。

在佔便宜的這件事兒上,“黃女士”、“黃先生”們自然是處於一個受害者的視角。這多少會讓“周先生”、“周女士”們顯得那麼的“可鄙”。實際上,針對黃先生與黃女士,在除了取悅症的這一問題上。進化心理學家還提出了其他的策略方法讓這“周先生”們和女士們自行退卻。

“變得不可替代”:Tooby&Cosmides於1996年提出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就是讓“黃先生”與“黃女士”們變得不可替代。這種策略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達成:

1、提高自己的聲譽、讓別人看到自己獨特的品質;

2、找出你身上獨特的個人特徵——別人很看重這些特徵,但是很難從其他人那裡得到;

3、掌握一些專業技能,以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4、尋找一個合適的生活圈子。在這個圈子中,別人會非常看重你所提供的幫助與資源。因為很少有人具備這些能力或者特質。也就是說,你會因為這些特質而備受賞識;

5、如果一個群體並不看重你所擁有的特質和能力,或者很容易尋找別人來取代你。那麼你可以離開這個群體。

6、擊退那些和你擁有同樣特質的`競爭者(但是需要注意方法)。之前只有你才能提供的利益,現在他們也可以提供。

如何“提高鑑別朋友的能力”:

誠然,當我們都處於春風得意的時候,交朋友並非是什麼難事。但是,只有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平安無事的時候,酒肉朋友和真心朋友的表現非常相似。此時,我們很難分清楚誰才是真正的朋友,因為酒肉朋友會效模擬心朋友的行為方式出現在你的身邊。所以,不要誤以為其他的方法會極為有效,真正檢驗的最好方法就是當你身處逆境時所受到的幫助。與其他時候所得到的幫助相比,此時得到的幫助就是友誼的試金石。我們通常也會像這樣的朋友感恩戴德,並且表示我們不會忘記他們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我們的關照。

對於自身友誼環境的評估:

1、思考一下,你有多少朋友?如果你沒有朋友,那麼就可以去拓展更多的朋友以補充你的社會支援。

2、評估對方的積極外部效應:這樣的評估方式表明,我們可以更好的識別來自於朋友獨特的特質給我們帶來的結果。

3、選擇懂你心思的人做朋友。只有瞭解你的朋友的真正訴求,你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他。

4、選擇那些認為你不可替代的人做朋友。

5、選擇和你具有相同喜好的人做朋友。

TAGS:犯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