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業培訓>

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題答案

文思屋 人氣:1.62W

>>>點選檢視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7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題答案

1.C【解析】在現代教育科學體系中,教育學是基礎學科。

2.B【解析】政治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A【解析】“陵節而施”是指超出學生的發展水平來施予教育。這違背了人發展的順序性規律。

4.A【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間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教學前關注、早期生存關注、教學情景關注和關注學生四個階段。

5.D【解析】根據學校教育的歷史,把教育劃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6.C【解析】社會本位論的基本主張是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注重培養合格的公民。

7.A【解析】由學科課程的定義可知。

8.C【解析】“長善救失”是指教書的人,要善於發現並糾正學生的失誤。“過少、過急、過難、過易”這四種毛病都在於沒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學習之上,教書的人知道了學生的這些心思,才能對症下藥,糾正這類毛病。

9.C【解析】模仿毫無疑問是教育中的~個重要因素,但人類的模仿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還在於其意識性和目的性。

10.D【解析】教育工會是群眾組織,不屬於學校行政組織機構。

11.A【解析】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等,

12.B【解析】注意是和意識密切相關的,但是不同於意識。它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物件的指向與集中。因此,注意有兩個特點:指向性與集中性。

13.B【解析】“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心境情緒的表現。

14.D【解析】變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因此,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變式可以提高概括的成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對概念有更豐富、更深刻的認識。

15.A【解析】從眾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麗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合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16.B【解析】奧爾波特於I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提出了一個理論模型。霍蘭德於1959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業互擇理論。斯騰伯格提出了人類智力的三元論。

17.C【解析】加德納提出“多元智慧理論”,即智力多元論,被譽為“多元智慧理論”之父。

18.C【解析】精神分析法一般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顯示其效果:精神宣洩,自省,反覆剖析。因此,宣洩療法屬於精神分析法。

[Yao_page]19.D【解析】0~2歲屬於感知運動階段,2~7歲屬前運算階段,7~11歲屬於具體運算階段,11~15歲屬於形式運算階段。

20.C【解析】組織策略是整理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常用的有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等。

21.D【解析】抑鬱症是以永續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徵的神經症。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焦慮症是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徵的神經症。恐怖症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

22.C【解析】教學技能是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和心智活動方式的整體體現,而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心智動作構成的。所以,教學技能屬於心智技能。

23.A【解析】能力屬於穩定發揮作用的因素。

24.C【解析】品德中兩個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

25.B【解析】概念是用詞或片語來表達的,概念往往和表象聯絡在一起,表象經過高度抽象、概括,離開了具體形象,就成為概念。

26.B【解析】蘇格拉底明確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分析。

27.D【解析】根據題意可知。

28.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校文化的`含義。

29.B【解析】溝通對於學校管理所具有的功能有資訊傳遞、拄制、激勵、情感交流。

30.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

二、辨析題

1.錯誤。理由:發現學習的倡導者是布魯納。掌握學習是由布盧姆等人提出來的。

2.正確。理由:略。3.正確。理由:略。4.錯誤。理由:不同程度的焦慮對學生學業產生的影響不同,教師可使學生處於一種適當的焦慮水

平,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5.正確。理由:略。

6.錯誤。理由:(1)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資訊科技改變了人們關於知識的觀念,也改變了人們關於學校和教育的觀念。(2)資訊科技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個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臺。

7.錯誤。理由:(1)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2)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表現在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時它與文化構成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另一方面它的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成為文化的本體。

8.錯誤。理由:(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教育的影響既具有即時價值也具有延時價值。學校教育的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因而對人今後的進一步學習具有長遠的價值。(3)此外,學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這對人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9.錯誤。理由:(1)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2)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並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

10.錯誤。理由: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並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三、簡答題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1)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2)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3)培養人是在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中實現的。(4)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特殊社會實踐。

2.(1)人才規格是對人才素質結構的要求,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勞動力的規格,進而也決定著教育所培養人的規格,所以當我們考慮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規格時,必須深刻地把握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趨勢與要求。(2)教育結構通常指各種不同型別和層次教育的比例構成,如不同級別、型別學校的比例關係,不同科類之間的比例關係等,都要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3.(1)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標準和總的規格要求,是各級各類學校工作遵循的總方針。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或專業的培養要求。(2)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它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能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或專業的培養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教育的總要求,而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具體要求;二者的聯絡在於,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4.在探討道德教育與行為形成方面,社會學習理論的許多成果值得借鑑,對我們加強道德知識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有較大啟迪作用;社會模仿模式強調自我效能感,注重個體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強化等,對我國德育工作也有較大的啟迪作用。

5.(1)精選教材。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應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基本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大。(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從遷移的角度看,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縮構化、一體化、網路化。這既有助於瞭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斷裂帶及斷裂點,也有助於預測以後學習的發展帶、發展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3)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教學程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無論是從巨集觀的、整體的教學規劃,還是從微觀的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應體現遷移規律。(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僅僅交給學生組織良好的資訊是不夠的,還必須讓學生了解在什麼條件下如何遷移所學內容。因此,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以及元認知策略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研究證明,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意識。

6.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下,系統地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並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結構包括:(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學習動機。(2)引導學生理解、領會知識。(3)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4)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知識。(5)佈置、批改並輔導學生課外作業,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程度。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1)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

(2)能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學生掌握了關於電路的物理知識,並不代表他具備了維修電路的能力,因此在啟發學生掌握知識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答案要點】

(1)小聰面臨的是挫折適應問題。

(2)原因是由於考試失敗,小聰一直學習成績很好,不能夠接受這次失敗。(3)可採取的措施:

①幫助小聰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與思想準備;②幫助小聰確定適當的抱負水平,即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適當的目標;③適度感受挫折,鍛鍊挫折承受力;④幫助小聰分析失敗的原因,並提出改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