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業生涯規劃>

認識自我之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文思屋 人氣:1.72W

 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無意識理論;性心理理論;精神結構理論。
(1)關於無意識理論
無意識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人們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的;二是指在人們的清醒意識下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著。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是動力的無意識,認為在人的無意識中存在著動機、慾望和壓抑力量之間的衝突關係,它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
在無意識概念形成的時候,弗洛伊德就指出有兩種無意識,一種是處於深層的無意識,叫“被壓抑的無意識’;一種處於較淺的層面,較近意識,叫“前意識”或“潛伏的無意識”。把整個心理裝置分為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這種分析是觀點上面並外解剖學上的。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不像一個倉庫,僅是消極地貯存著凋謝了的記憶。無意識中的心理活動某種不愉快的經歷和不符合道德的觀點、慾望和動機有關。人們對這些慾望和動機,在意識上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能承認,在一般情況下也不能意識它的存在。所以如此,是因為有一種力量把它們削除在意識之外。這個力量弗洛伊德稱為潛抑作用。潛抑作用是心理分析學說的基本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對童年回憶的解釋中還提出了“幼兒遺忘”“遮蔽性記憶”等理論,認為也是無意識理論的特徵。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心理活動最主要的內容的是來自幼年期的適應、慾望和動機,這此內容構成無意識的核心。無意識就是兒童的心理生活。其特點是慾望的滿足,情感的宣洩,並不考慮外界現實環境,不考慮道德原則,旦求宣洩和快樂。活動道德的是快樂原則,不受成人邏輯約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認識自我之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2)精神結構學說
    精神結構論也叫人格結構論,是弗洛伊德晚期的理論貢獻。根據這個理論,人格結構包括原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階段。
    原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原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體系中完全無目的的盲目的興奮,包括各種慾望和衝突,是一種完全沒有目的的能量儲備為,是來自本能尋求滿足的動力。原我不知善和惡,不懂道德和價值觀念,其活動受快樂原則支配,遵循衩級思考方式,不顧現實的限制性要求。弗洛伊德認為,新生兒的人格結構主要是原我。
    自我(eg):自我在原我的表面,處於前意識和無意識中間。在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性和審慎。自我除了具有知覺、記憶、思考和動作等一般機能外,對外主要是感受現實,處理個體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從原我吸收力量,要實現原我的意向,但不要受現實原則的`支配。它必須判斷是事實還是虛幻,考慮是否符合實際並斟酌利害和後果,必要時,根據外界情況控制或推遲原我慾望的滿足。它具有控制和調節能力,與它的防禦機制相關。自我能力遵循高階思考方式,造成人的思考方式。
    超自我(superego):也稱理想自我,是人格中的監察批判機構,是一切道德準由的代表。主要作用是照個體所屬的社會道德觀念,鑑別是善是惡,作為自我行動的準則。它代表著理想和良心。
一個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我必然是均衡協調的。原我在於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慾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自我在於監督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和良心,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而自我則對上符合超自我的要求,對下吸取原我的力量,並處理調整原我的慾望,對外適應現實環境要求,對內保持心理平衡。而所有這些心理活動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
    後來,弗洛伊德又發現,自我在原我和現實要求之間,逐漸發生並發展了一種機能。它可以在人和環境之中,用一定的方式,調整一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自我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嚴重的焦慮和痛苦,同時又可以使原我的慾望以及各種形式得以滿足。這就是自我防禦機制。其表現形式,公認的有:潛抑、否認、外投射、內投射、抵銷、分離、置換、退行、幻想、反向形成、合理化、轉化、代償、昇華等。

TAGS: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