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學生生命意義尋求及體驗的關聯的生命意義論文

文思屋 人氣:1.67W

生命意義體驗是個體健康和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這種體驗則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和自殺,但如何獲得和提升生命意義體驗仍是未知[7]。本研究擬通過橫斷和間隔不同時段的追蹤研究,在高中生中探索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之間的確切關係,從而瞭解能否通過增強對生命意義的尋求進而提高高中生的生命意義體驗。

淺析學生生命意義尋求及體驗的關聯的生命意義論文

物件與方法

物件。橫斷研究物件:採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分別在某省的三所中學選取1659名高中生被試。A中學245人(男98、女147,高一106、高二139)平均16.5±1.2歲;B中學278人(男140人、女138,高一145、高二133),平均16.8±0.8歲;C中學1136人(男569、女生567,高一613、高二523),平均16.7±0.8歲。追蹤研究物件:從C中學的被試中隨機選取高一、高二各1個班,共84人(男48、女36,高一40、高二44人),平均16.5±0.9歲。

工具。中文版的生命意義問卷(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8]:共兩個分量表,生命意義尋求(MLQ-S)和生命意義體驗(MLQ-P),各5題。在橫斷研究的3批被試中,尋求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7-0.82,體驗分量表為0.75-0.80;在追蹤研究的3次測量中,尋求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0-0.81,體驗分量表為0.81-0.82。

研究程式。橫斷研究在一個星期內收回所有資料。追蹤研究第一次測量(T1)與第二次測量(T2)間隔一個月,與第三次測量(T3)間隔5個月。所有測量在施測前皆徵得了班主任和當節課任課老師的同意,在晚自習最後一節課後15分鐘進行整班施測。

統計方法。採用SPSS17.0進行信度分析和相關分析,AMOS7.0進行路徑分析。

結果

在所選取的3所學校的高中生中,同時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均呈正相關。追蹤研究結果:

(1)三次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的簡單相關分析從表2的簡單相關分析結果來看,三次同時測量的尋求和體驗仍為正相關,前次測量的尋求與後來測量的體驗以及前次測量的體驗與後來測量的尋求之間也為正相關。同時,前後三次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之間,以及前後三次測量的生命意義體驗也具有較高正相關。因此,在考察前後測的尋求與體驗或體驗與尋求的關係時必須控制干擾變數。

(2)前後測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的偏相關分析由於同時測量的尋求和體驗之間、前後測的尋求之間以及前後測的體驗之間都呈正相關,所以要想了解前測尋求和後測體驗之間的真實關係必須控制前測體驗和後測尋求,要想了解前測體驗和後測尋求之間的真實關係必須控制前測尋求和後測體驗。在控制了相關變數之後,發現前測尋求與後測體驗之間以及前測體驗與尋求之間都沒有顯著相關。

(3)三次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的關係模型根據偏相關的分析結果,對三次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檢建立關係模型,見附圖。採用最大似然法進行估計,各項擬合指標表明此關係模型與資料高度契合:2/df為1.470,P值為0.184,GFI為0.964,NFI為0.998,CFI為0.984,TLI為0.985,RMSEA為0.078。從附圖中可知:三次同時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之間均呈正相關;後測體驗只受前測體驗的影響,與前測尋求沒有關係;後測尋求只受前測尋求的影響,與前測體驗也沒關係。

討論

Steger及合作者們對美國被試進行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同時測量還是間隔一個月的測量[4],無論是在年輕人還是老年人[9],尋求和體驗均呈現較弱的負相關。這似乎暗示著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的關係可能是體驗—尋求式的,即個體失去生命意義時會去進行意義尋求,在體驗到意義時則傾向於減弱或停止尋求。不過體驗—尋求的關係是否具有普遍性還未知,因為兩者的負相關僅存在於美國被試中,而在日本是正相關[5],在西班牙為零相關[6]。此外,這些研究對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只進行了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沒有對相關變數進行控制,因此難以確定二者的真實關係。

本研究中,無論是橫斷研究還是追蹤研究,同時測量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皆為正相關,這並不代表兩者之間真實的關係,而可能是由於共同方法偏差導致的虛假相關。研究還發現前後測的尋求之間、體驗之間具有較高的正相關。所以要了解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的`真正關係,除採用追蹤測量的資料外,還需排除同時測量的不同維度以及後測的同一維度的干擾。

為了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和干涉變數的影響,本研究不僅對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進行三次追蹤測量,還對追蹤資料的分析採用了偏相關和路徑分析的方法。結果顯示,尋求或體驗的變化只與它們自身有關,尋求並不能夠影響後來的體驗,而體驗也不能預測後來的尋求。也就是說,在高中生中,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各自的發展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尋求不一定能帶來對生命意義的體驗,而生命意義體驗的獲得也不一定會令個體停止對生命意義的尋求。對經歷創傷事件的個體進行研究發現進行意義尋求的人大約有一半不能獲得意義體驗;發現意義的人,也並不一定停止對意義的追求,並且意義尋求的強度並不亞於那些沒有獲得意義體驗的人[10]。現實中同樣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常常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但卻發現不了答案(高尋求低體驗);有的人可能很少詢問這類議題,卻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而活(低尋求高體驗);有的人已經過著極有意義的生活,但強大的目的和意義感並不能阻止其積極追求對意義的更深理解(高尋求高體驗);還有一些人過得渾渾噩噩,不去想、也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標(低尋求低體驗)。

間隔1個月、4個月和5個月的生命意義尋求之間以及生命意義體驗之間都存在較強的正相關,並且後測的尋求或體驗均受自己本維度前測值的影響,說明高中生的生命意義尋求和體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具有較高的穩定性。生命意義體驗對人類至關重要,高體驗的人具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強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而低體驗的人由於缺乏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而容易出現空虛感、甚至選擇自殺[7]。因此,讓學生領會生命的意義成為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