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的控制與監管

文思屋 人氣:1.44W
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的控制與監管
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的控制與監管
來源:中國外匯管理作者:酈菁日期:2005年10月



文章內容:
  
  在傳統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信用風險總是最受關注,而國有銀行的主要損失也大部分來自信用評估問題所引致的呆壞賬。在目前的銀行監管機制的改革中,信用評估的有效方式和銀行主營業務的運作體制自然首當其衝。然而今年以來,外匯交易市場的持續改革委實給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引入了新的不確定因素:五月,外匯市場做市商制度啟動,八月,匯率制度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且盯住一籃子貨幣。
  這些事件無疑會擴大銀行的外匯持有量和交易額,從而引入先前未受重視的外匯風險,使得風險管理的範圍和側重點發生變化。事實上,這並非無史可鑑的新現象。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進入了一個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浮動匯率體制,外匯相關業務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際銀行業和衍生工具市場的快速發展,都催生了很多新的外匯風險管理理論和監管條例。雖然目前中國外匯市場改革尚未產生如此巨大的衝擊,但同樣是轉型期,其風險控制與監管思路自然可諮考察。
  外匯風險管理的一般理論
  外匯風險和銀行主營業務產生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不同,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一是銀行的各種資產負債在幣種上的不匹配所帶來的外匯頭寸的暴露其二是與主要銀行業務相分離的代理和自營外匯業務,比如在遠期外匯市場上的衍生產品交易,它並非普通的信貸業務,往往被歸入表外業務。
  後一種型別和利率風險類似,一方面外匯比價頻繁波動帶來巨大交易風險,另一方面如果交易對方不履行合同,銀行面臨的不是全部交易合同面值的信用風險,而僅僅是重新安排和排程這些現金流動的潛在風險。由於跨國經營的深入發展,這兩種外匯風險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前者和跨國公司面臨的情況相同;後者則多是銀行參與外匯市場交易時作為做市商而產生的。
  對於一家成熟的商業銀行來說,外匯風險控制是其整體資產管理的重要部分。
  一般都有一個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ALCO)來執行此項任務。對於資產負債表內的外匯風險,最常見的辦法自然是儘量減少外匯淨頭寸,但對一個業務繁冗的大機構來說這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在某種貨幣上有頭寸暴露是危險的,而各種外匯頭寸的組合卻能顯著降低風險。此外還可以在信貸合同中加列貨幣保險條款,如規定還款貨幣可轉換,選擇一種保值貨幣,或根據匯率波動決定提前還款或延期還款。另一種方式是通過遠期市場套期保值。一般熟知的就是外匯期貨,期權和互換。然而參與遠期市場,若非僅僅出於平補頭寸的目的,必然帶來第二類外匯交易風險。對此通常採用一種在險價值(VAR)法來評估和控制風險。這種方法需要蒐集5年以上外匯價格變動的資料來製作統計分佈圖,然後可以計算一定置信區間內的風險和收益的期望值及方差。在此基礎上,銀行就可以結合自身的資金規模和對虧損的承受程度制定合理的外匯交易額度。通常銀行會定出一個止虧點(cutlosslimit),如虧損超過此點必須斬倉,以防止更大的損失。
  然而,銀行的經營天生是包含風險的,它正是憑藉風險的買入和重新組合才能產生利潤。因此,風險只能控制和監管,卻無法消除。銀行承擔的風險越高,其可能的風險升水也越大。特別對於外匯交易來說,交易額度大,損益間期短,盈虧數額大,因此銀行出於利潤的誘惑,往往會放棄內部風險管理的限制,承擔高風險業務。這必然會對巨集觀的金融穩定產生影響。因而一個外部監管者的角色是必要的。
  外匯風險監管的主要舉措
  外部監管的目的是保證整個銀行業體系更穩健地執行,其內在精神和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的理論相近。因此,大部分的監管條例都是在銀行內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的控制指標。這些指標很少是強制執行的(日本除外),往往依靠行業公約,意在保持銀行處於一定風險水平之內運營,同時具備完善的預警和監察功能,能夠適時進行補救和干預,而非嚴密監督銀行的正常業務。因而,監管的重點往往放在統一風險計量方式,加強資訊披露,限制違規操作上。在此,比較一下監管的國別經驗對我們將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