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和諧社會建設中高校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文思屋 人氣:1.6W

論文關鍵詞:和諧 高校知識分子 社會責任

試論和諧社會建設中高校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論文摘要:高校知識分子不僅是我國高等事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此,高校知識分子應該肩負起“知識分子”的職責,在潛心治學的同時,以其特有的創造性、理性、批判性引領社會前進,在社會的激流中思考並探索國家和發展的捷徑,從而發揮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廣泛參與、共同努力,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引領者,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高校是我國目前知識分子最為集中的地方,高校知識分子一方面要做“教育者”和“知識者”——這是其作為“師者”的職業操守和基礎;另一方面需要主動地向科學知識鏈的上游拓展,力爭成為“知識創新者”。高校知識分子在充分履行以上兩種職責的同時,還應超越狹窄的學科專業領域,勇於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既是其履行知識人角色的職業要求,也是目前和諧社會建設形勢下的普遍社會期待。
  
  一、和諧社會建設需要高校知識分子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高校知識分子以大學教師為主體,是指受過、掌握知識並以知識傳播為己任的群體,可謂是社會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在歐洲中世紀的大學裡,眾多的知識分子既是當時知名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受到廣大學生歡迎的教師。他們既傳授知識,也傳播思想,從而把這兩種身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中國教育史上,許多以教師為職業,但卻心繫黎民蒼生的知識分子本著自己的良知,積極探索社會發展的方向,甚至成為社會思想與實踐領域變革的中堅力量。如春秋時期“講學兼議政”的稷下先生,明清時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東者,還有五四時期高舉“與科學”旗幟的大學教師,等等。
  目前,我國正處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程序中,我國社會也正處在一個傳統向現代文化轉化以及交融的文化轉型時代。在這種背景下,高校知識分子不僅是時代新文化的敏感的承受者和傳播者,而且也是的自覺的繼承者、轉化者和創造者,應當承擔起社會文化、思想和觀念的整合任務。他們不僅要積極地參與到改革和現代化的程序之中,而且還要對社會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進行冷靜的、理性的審視、探索,並提供理論上的參照、。可以說,當今中國社會是最需要思考、理論、理性、價值導引和秩序整合的時代。作為社會結構中居於中上階層的高校知識分子,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偏好,不僅影響著社會發展的方向,而且還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國目前社會發展下,不穩定的因素還有不少(如安全問題、教育公平問題、醫療衛生問題以及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等等),社會各階層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與國家之間的溝通還存在諸多問題,充分發揮高校知識分子的“闡釋者”功能,必將有利於協調各階層致力於發展和促進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有利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協調,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國新的時期重大的戰略任務。這一巨集偉的規劃,對發展我國高校的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高校知識分子自身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程序中,高校知識分子應該比其他社會階層更多一份責任、更多一份貢獻、更多一份關注。在教育觀、發展觀上應該主動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務,要把這種觀念滲透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上去,要有對社會負責的一種責任意識、擔綱意識;要為社會提供智力支援,積極組織開展學術研究、學術交流、課題調研、理論宣傳、諮詢服務等活動;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專業優勢,在學術組織框架內加強協調,集中力量聯合攻關,研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服好務。
  
  二、和諧社會建設中高校知識分子承擔社會責任的路徑
  
  在目前社會情勢下,高校知識分子要以“超然”的精神特質為基礎,以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為資本,以其所在的大學組織為平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
  (一)“超然”是其承擔社會責任必需的精神特質
  曼海姆提出了知識分子是“漂流階層”的理論。他認為,知識分子是不依附於任何階級的利益或意識形態的漂流群體,這使得知識分子能從普遍性的、綜合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其價值取向也就具有了超然性。[1]學者克雷蒙梭認為知識分子應能夠跨越職業界限,並能憑藉良心、理性和知識仗義執言。[2]後現代主義理論家鮑曼也認為,判斷一個知識分子的標準就看他是否能夠超越對自身所屬專業或所屬門類的區域性性關懷,而參與到對真理、判斷以及時代的趣味等全球性問題的探討中來。[3]從以上學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分子與促進社會進步、對社會核心價值強烈的關懷,以及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社會程序三者之間有著很強的關係,其承擔社會責任、發揮社會作用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能否以“超然”的價值取向,從普遍性的、綜合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
  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特定時期,社會各方面的關係都處在分化和整合之中,公眾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波動時,其公共智力並不足以解決專業性社會問題,這就迫切需要有一種不代表利益與某個階層(如某個精英層)利益的相對“超然”的“內行”聲音,即這種聲音必須超出自己生命的時間長度,必須超出自己的直接利益。而高校知識分子的“超然”的精神特質的內涵就是聽從理性、真理和良知的.召喚,堅持公共性與批判立場,關心人類及社會的普遍命運,為了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安康而勇於批判社會弊病。其主要內容就是追求崇高、超越自我的理想精神,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追求自由尊嚴、道義良知的人道主義精神,自由創新、自我完善的主體精神,以及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的理性精神。[4]這如同薩義德所說的那樣,知識分子的職責在於“不為利益或獎賞所動,只是為了喜愛和不可抹殺的興趣,而這些喜愛和興趣在於更遠大的景象、越過界限和障礙、拒絕被某個專長所束縛,不顧一個行業的限制而喜好眾多的觀念和價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