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幼兒音樂教育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文思屋 人氣:2.45W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音樂教育價值的理解也更趨於科學和深刻,下面是小編蒐集的一篇幼兒音樂教育方法研究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

幼兒音樂教育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摘 要:幼兒音樂教育創新活動並非指要教幼兒創作完整的歌曲,而是在刺激幼兒感官和動 作的敏銳反應,培養他們有創新的適應變化能力和用自己的聲音抒發感情的能力,突出啟發幼兒自由思維與親身探索,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獲取音樂、經驗和技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形象,激發幼兒創新意識,促進其整體素質和個性健康發展。幼兒音樂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即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力、音樂創造力。本論文在縱觀幼兒音樂教育現狀之後,提出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三類方法,即聆聽、交流和韻律體操。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 ;聆聽;交流;韻律體操

音樂在孩子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著名的文學家雨果曾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還有一把便是音符”。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音樂教育價值的理解也更趨於科學和深刻。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音樂能夠幫助人類增強認知系統、提高情緒智力、增強感知運動系統、應激一反應系統、記憶系統等,這充分說明了音樂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價值。音樂是表情達意的藝術,符合兒童喜形於色、感情外露的特點,通過為兒童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使兒童能真正從聽覺到心靈都沉浸在音樂之中,感受音樂中流淌的智慧和人格力量。

 一、幼兒音樂教育現狀

(一)國外音樂教育現狀概述

幼兒音樂教育能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助於邏輯與抽象思維、記憶力和創造力的開發,這一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支援。在幼兒早期教育中,音樂教育已經越來越高亮起來。

目前,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幼兒音樂教育被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基於對前面所提及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國佐治亞州州長澤爾·米勒已提出了一項令人叫絕的建議:作為該州預算計劃的一部分,拿出 10. 5萬美元,使該州所有新生兒(每年約10萬名)出院回家的時候,帶上一張古典音樂鐳射唱盤或一盤古典音樂磁帶。

又如,英國正開展“音樂一對一計劃”,這個專案致力於總結適合兩歲以下兒童發展的教育實踐。“音樂一對一計劃”力圖將關於幼兒音樂性的最新理淪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幫助父母及照料者採用更適宜的教育方法。計劃首先要求收集資訊,包括父母的每日音樂活動、對家庭音樂生活的態度、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礎上探討怎樣將音樂應用到兩歲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師必須與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認同的夥伴關係。同時,教師必須找到適宜並受到雙方認同的教育模式,這類與家庭相關的靈活工作為音樂教師的職業規定提出了挑戰。

再如,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作為連線母嬰間音樂紐帶的親子歌曲。即—女人哼唱兒歌和用音樂育兒的方式來探討音樂如何成為親子活動的一部分,從而表現出音樂對她們的觀念、情感和作為母親的身份認同感的影響,以及通過音樂遊戲和表演與孩子形成的互動型別和相互關係。

美國把幼兒音樂教育當成專題研究;英國開展 “音樂一對一計劃”的專案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澳大利亞專門研究連線母嬰的親子歌曲,讓幼兒在嬰幼時期就對音樂進行了解。總之,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的現狀都反映出對幼兒音樂教育的高度重視。

(二)我國幼兒音樂教育的現狀

我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終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對幼兒實施良好教育成為廣大家長更加強烈的願望,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幼兒的音樂教育和智力開發。

從目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分科教學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層次性。課堂結構由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大塊組成,強調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也是採用這“三步曲”模式。音樂課的開始部分含律動入室、練聲、複習等內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學習新內容,約佔整節課時間的2/ 3 ,結束部分以動作性的活動如律動、音樂遊戲、舞蹈等內容結束。教學內容按大綱適用固定的統編教材。然而這種課堂結構的“三步曲”模式,對一般的常規教學有一定作用,但對實踐性強的音樂課來說則不太適合。

因此在激烈的競爭時代,任何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方設法的讓自己孩子通過不同的形式學習音樂。因而出現了嚴重的填壓式的教育形式,在生活中常常見到一家的孩子被要求學習幾樣的樂器以及多種的聲樂形式。經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孩子很反感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形式往往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大多數的幼兒園中也一樣,每個幼兒園都有自己不同的音樂活動教育形式。比如:獨立欣賞、玩中學、教師彈唱幼兒跟學以及前面提到的課堂“三步曲”模式等等五花八門的教學方式。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性格特徵他們的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孩子們適應的教學方式也有差異。也許剛接觸並不是很能接受,一段時間後就會好一些,所以無論你的孩子用的哪一種方式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消化時間。

總之,幼兒音樂教育對發展幼兒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增強幼兒聽力和記憶力,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早期音樂不僅可以增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還能開發右腦,從而使左右腦平衡發展,猶如給寶寶的想像力、創造力及記憶增添一雙飛翔的翅膀,使之能發展得更卓越。

二、幼兒音樂教育的方法

對幼兒早期音樂能力發展提供支援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母親對孩子輕柔說話語氣和歌唱節奏,讓幼兒聆聽更多的聲音和各種風格的音樂,以及親子間的簡單音樂遊戲都是適宜的形式。幼兒早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其後兒童期、青少年期音樂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承繼性。為幼兒營造一個豐富的音樂環境,讓幼兒沐浴在與其音樂感知能力相適宜的音樂環境裡,並能提升和培養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對其今後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 聆聽——接近音樂的開始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聽”的媒體物件即是聲音,聲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無聲即不成世界。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音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它需要準確的音高,良好的音質,更需要將各個孤立的樂音有機地組合,使其流動,顯示出音的生命活力。音樂藝術又是一種象徵性的藝術,它所表達的內容本質上更具有不確定性。人們是通過對音調、節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響作為媒介,引起某種聯想而達到對音樂的感受,而其中的聯想動作的卻是因人而異,因情而定了。音樂美感的獲得和人們對音樂內容的把握需要欣賞者積極的聯想,通過聯想使音樂與自身的一切相聯絡,進而把象徵性的音樂具體化。這就需要聽者在音樂中的聯想必須是一種高階思維,是他在對作品感受、聽想作品內涵的基礎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經歷、知識與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相聯絡,進而認識、理解作品的過程。

1、擊瓶辨音色:運用瓶子依次排列,並在每隻瓶中裝入不等量的水,用小棍敲擊,引導幼兒聽,並讓幼兒找一找不同的聲音是出自哪一個瓶,辨別音色的高低。

2、打擊樂器辨音色:示範不同的打擊樂器,讓幼兒分辨樂器的音色品質,小鈴聲音清脆,鼓的聲音有力,鈸的聲音有回聲感,傳得遠。

3、聽辨大自然的不同聲音:帶孩子到郊外,聽聽大自然的聲音,水流“潺潺”聲,樹葉“沙沙”聲,划船“吱嘎吱嘎”聲,水牛“哞哞”聲

4、聽辨生活中聲音: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聲音象唱歌水澆開了的笛鳴聲,街頭爆米花的聲音,過節的鞭炮聲,小鳥唧唧叫聲,外公睡覺打呼嚕聲。

通過找尋日常生活中的聲音,感受音樂節奏,培養聆聽的興趣,增加他們對音感的敏銳度,幼兒會自己去找富有音樂節奏感的聲音。

(二)交流

究發現,快樂的孩子們都擁有——些共同的素質,包括自信、樂觀。有自制力等良好的親子交流,將有助於形成良性的親子依戀關係,促進幼兒各項能力,以及社會性的發展。在幼兒音樂教育中,互動歌曲、音`樂遊戲、律動體操這些親子交流活動形式與內容,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

1、互動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親子的互動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類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裡”、“你的嘴巴在哪裡”這些歌曲,以及動作類互動歌曲如“躲躲貓和躲 藏遊戲”等和帶有豐富手勢的歌唱互動,對於幼兒的語言習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能在咿呀哼唱這些互動歌曲時,通過這種對單詞和對應動作的配對情境,學習特定的語言元素。成人可與幼兒一起聽音樂、唱歌,並引導幼兒做有節奏地拍手、敲擊等遊戲,用愛心來開啟幼兒的音樂之門,幫助他們感受音樂的樂趣,進行音樂體驗。成人可以和幼兒一起玩能製造各種聲音的遊戲:如讓幼兒配合音樂用小木棒敲擊翻過來的桶、鍋、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擊出悅耳聲音的用具;和幼兒一起將沙子、小石頭裝入廢棄的紙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種小“沙錘”,讓幼兒區分不同的聲音並用它們來打節奏;家長可以準備多個同樣的碗或玻璃瓶,分別裝上不同量的水,讓幼兒用湯匙輕輕敲打,傾聽它們發出的聲音有無區別;家長還可引導幼兒用不同材質的物品,如玻璃紙、紙袋等發出聲響。總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圍環境中可用的東西,增進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與感受。

2、音樂遊戲

音樂遊戲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遊戲活動。它與其它遊戲活動的主要區別在於用音樂配合、指揮、促進、制約遊戲活動及其變化和發展。在音樂遊戲中,音樂與遊戲活動的關係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音樂伴隨著動作,使之更加生動、活潑、協調、優美,同時,動作又能幫助幼兒具體形象地感受、理解音樂,獲得相應的情緒體驗,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

父母可在家裡為孩子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音樂環境。如經常播放音樂,並根據孩子“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以動作來表達和理解內容,引導孩子隨著樂唱唱、跳跳、玩玩,把音樂和玩耍融於孩子的生活之中。這種在音樂伴隨下的遊戲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智力才能,協調和發展幼兒的動作,促進幼兒在德、智、體、美幾方面健康成長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音樂教育方式。例如: 幼兒在學唱歌時常會犯些習慣性的錯誤,如在《我上幼兒園》的教學中,他們學唱時,第一段唱到“我上幼兒園”是慢的,而結尾時的“我上幼兒園”是快的,幼兒習慣性地重複前面的“我上幼兒園,”為了讓幼兒避免這種習慣性錯誤,應該在示範時教師給幼兒做一些適當的引導,用一個明顯的暗示動作,如用手畫長波浪,引導幼兒瞭解動作的用意,這樣當幼兒再唱到這個地方時,教師只要一畫長波浪,幼兒就知道要慢下來。而到後面的那句時教師就用身體動作引導幼兒要唱快一些。雖然這些是對幼兒細小的幫助,但適當地給幼兒提供這些幫助是有必要的。幼兒的音樂教育不是一味的枯燥性的教學,要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為幼兒創造輕鬆愉悅的環境才會激發出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總之,音樂教學中,引導幼兒學習興趣的策略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實踐總結,深入學習與探索,讓音樂教育成為幼兒早期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讓音樂教學成為幼兒快樂的遊戲天堂。

(三)律動體操

幼兒教育的傳統觀念中,存在著重知識輕運動的認識。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思想誤區,因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身體成熟是第一位的。幼兒的骨骼、關節、肌肉由瘦小、稚嫩發展到粗壯、有力,這些都與運動分不開。成人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也一定要督促他們加強體育運動。在音樂伴隨下做動作是孩子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幼兒在律動和體操中,不斷髮展這手腳活動的能力,並且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

幼兒主要通過感官及身體動作來探索周圍世界,在看、聽、抓、滾,爬的過程中,瞭解他們周圍的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以較寬廣的的方式來探索世界。他們學會了擺弄物體,瞭解語言,以及描述他們正在做些什麼。至於動作技巧的發展方面,他們則是對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身體能做什麼有比較清楚的瞭解——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在所處的空間裡有目的的移動身體。

在3歲之前,幼兒應該能感覺穩定的節拍,也能依照穩定的節拍走路。這種基本時間感及節拍能力是讓幼兒毫無困難的獲取早期基本動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簡單的動作經驗課促進幼兒動作技巧的發展。

在音樂伴隨下做動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學習符合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和情緒做動作,能夠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在身體各部分做動作時,能通過運動神經去感知音樂藝術美,同時,又通過協調優美的動作去表達音樂的內容情緒,這些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動作和節奏感,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地發育成長。

 三、幼兒音樂教育的注意事項

(一)樹立正確的音樂教育觀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應該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對於3歲前的幼兒來說,音樂教育並不一定能使他們成為從事音樂工作的專業人士,但音樂給予幼兒的早期的豐富感官刺激和運動經歷,可以改善大腦神經通路的結構和功能,對以後各種學習能力的形成具有終生的影響。

必須走出音樂教育是為了成名成家的這一誤區,這不應成為幼兒音樂教育最終目的。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音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素養及審美能力,培養對“美”的追求和創造願望,體會和聯想音樂中所傳達的感情,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音樂的選擇

在選擇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教材時,需注意教材的難易程度,既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同時也要適當的給他們一些提高。採用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原則,讓孩子從小接受這種優美、明朗、向上音樂的薰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具體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內容的考慮:

1、音樂作品的內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賞的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應當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應當是健康活潑的,旋律應是動聽的,為孩子所喜聽樂唱的。切忌要把父母愛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為這種歌曲的內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難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節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難以勝任。如:音樂遊戲《參觀動物園》,教師選擇了不同旋律、不同節奏、不同音色的四段體結構模式,首先讓幼兒通過欣賞音樂,瞭解有關音樂的故事情節,但是第一段音樂節奏非常的快,歌詞也不是非常的清晰,孩子就對那段音樂產生強烈的反感活動氣氛也比較躁動。隨後另外三段音樂出來後幼兒準確地聽出哪段音樂可以代表什麼動物,孩子們用形象的肢體語言表現出所看到的凶猛的大動物和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反應出,孩子並不適合超常音域的音樂形式,所以輕快、活潑、動聽的音樂才是幼兒能接受並且喜歡的音樂。

2、親子歌曲的音域

親子共唱的幼兒歌曲應當考慮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為幼兒的肺活量不大,聲帶正在發育,如果所選歌曲音調過高或音程跳動太大,會造成幼兒聲帶過度緊張和呼吸不協調,影響發聲,甚至造成聲帶的損傷。因此,選用親子歌曲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這一生理特點。一般而言,三、四歲幼兒演唱音域為3度或4度,年齡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親子活動的設計

親子活動是增進親子交流,培養良好的親子感情,也是滿足孩子愛玩的天性,促進孩子發展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說,親子活動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孩子身心全面發展的特點。在親子活動中,選用適宜孩子的音樂和歌曲,將使得親子活動在培養孩子快樂情緒和藝術薰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時所設計音樂親子活動也應考慮到對孩子在視聽覺、動作、語言能力、擴大認知和行為習慣領域的促進和發展。

總之,幼兒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在於培養音樂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於對幼兒進行音樂技巧的訓練及知識的灌輸,而是以音樂為手段,培養其心靈的美感,和諧、統一,對音樂的興趣,欣賞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發智力和創造性,以發揮音樂活動在身心兩方面的特殊功能,這才是開展音樂教學的初衷。“音樂使人遐想,音樂使人陶醉”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試著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生活中不一樣的節奏;多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用親子交流的方式體驗音樂的美妙;引導孩子用肢體動作來體會節奏、節拍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與嚮往。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有顆感受音樂的心去真正體驗音樂的美,在音樂的氛圍中長大。

 參考文獻:

[1]金東波.淺析幼兒的音樂教育[J],當代學前教育2007.5.

[2]郭聲健 羅紅. 音樂教育新概念[M],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7 p184-185 .

[3]楊麗華. 早期音樂與0~3歲幼兒的發展[J], 昆明學院學報, 2009年7月 .

[4] 樑旭紅 朱春濤.家庭旱期教育對0一3歲小兒智慧發育的效果觀察[J],中國優生遺傳雜誌,2008.16(6) .

[5]秦雲峰、高莉莉. 幼兒優教優育180問[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1 .

[6]韓棣華. 0-3歲幼兒心理與優教[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

[7] 劉建軍. 音樂與智力[M],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7 P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