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幼兒音樂教育與幼兒情感的發展

文思屋 人氣:7.96K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範、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兒園教育論文範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幼兒音樂教育與幼兒情感的發展

 論文摘要:以往的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我們比較強調音樂的認知功能,而對其應有的社會化功能卻重視得不夠。情感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音樂教育起一種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節奏、和聲、聲調等音樂要素有機地組合起來,將美好的情感付諸聲音的表達中,撥動幼兒心靈中的琴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本文將就音樂教育對幼兒情感的發展問題作一些探討。

論文關鍵詞:音樂教育 幼兒情感 發展 社會化

如今的幼兒都將成為新世紀的主宰者,而新世紀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滿挑戰,如何塑造一個個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紀呢?眾所周知,在人類的智商(IQ)之外,還存在一種被稱為情商(EQ)的生命科學參照元素。研究:證明:情商智商顯得更為重要,它決定著人們工作、交往、事業的成敗和個人的幸福等,它主宰著社會的未來。情商的培養可說是如今的熱門話題。在幼兒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幼兒教師也都形成了共識。“幼兒的世界是情緒和情感的基礎。”本文旨在探討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如何通過音樂教育培養、發展幼兒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關於情感人從呱呱墜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這為不少心理學家對情感進行的大量實驗研究所證明。

如有人在嬰兒出生10分鐘左右,用五官與人臉模樣相同地配置的圖形,和本來位置相當不同配置的圖形,和本來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圖形以及只有臉的輪廓而無五官的圖形,共四種刺激,分別慢慢地在新生兒眼前移動,結果發現新生兒會轉動頭部跟蹤注視圖形,從所測量轉動的角度來看,嬰兒對正常的人臉圖形跟蹤注視的角度最大,這說明嬰兒在出生之後的幾分鐘,就有認人的知覺活動。這種認人的知覺,可以認為是個體依戀和歸屬感的萌芽。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由機體需要佔優勢,衝動性大,穩定性差,發展為情緒狀態的多樣化,意識性和主動性逐漸增長,道德感和審美感萌芽,最後到幼兒階段的情緒生活的社會化,道德感、審美感、理智感、活動感等高階情感開始逐步發展。為了有利於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和個性,在幼兒階段,我們一方面要教育幼兒通過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們要通過陶冶,即以情感來疏導情感,以情感來調節情感,以情感來戰勝情感。而音樂藝術教育特別有助於幼兒情感的培養、發展。

二、音樂對情感作用的心理機制。

美學家蘇姍·朗格說“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個忽視藝術教育的社會等於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無形式的混亂狀態。”幼兒音樂教育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最價手段之一,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表現情感是各類藝術共有的特徵。但各類造型為主的藝術所描寫的內容本身並不是感情,而是描繪各種具體形象,通過人的主觀聯想來喚起情感,達到抒發情感的目的。而音樂藝術則不同,它以千變萬化的音響組合形式,表達內心的種種感情。這種呈現形式的過程,就表達了音樂的內容,內容即表達了情感。在音樂藝術裡,聲音這種物質材料不是音樂藝術的外殼,而是藝術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橋,而是自由聯想的起點。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組織結構形式的樂音,本身便是塑造音樂形象的材料。它們引起聽覺,喚起人的情感。

在音樂藝術中,不同的樂器組合形式,節奏快慢、音的高低、和聲的開發與密集、配器的樂器使用等千變萬化的音響組合形式,對人的情感提供了種種客觀音響基礎。人 情感受到各種音響刺激後,情緒上就會出現不同的反映,產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對人的情感發展有著特殊的功能。

那麼,如何讓幼兒音樂教育更好地培養、發展幼兒的情感呢?

三、通過幼兒音樂教育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

1、幼兒依戀感的發展心理學家用依戀作為個體生命早期與照料者的情節連結。

依戀感源於嬰兒的安全、歸屬需要,是一種愛的情感表現,它最突出地表現為母子間的依戀需要。它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相互依戀關係。當孩子從個體的家庭跨入幼兒園的集體時,原有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並離開了已建立依戀關係的看護人,此時的幼兒會以反抗、緊張、恐懼等表現對待與其親人的分離。如何儘快地將幼兒的依戀情感轉移到幼兒園老師身上,使其能儘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的老師可利用音樂的魅力。剛入園的幼兒對陌生的老師還不瞭解,老師可從幼兒喜愛的動畫片入手,與其產生交流的話題,繼而利用動畫片中的主題歌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遊記》的主題歌等,使他願意與老師交流,漸漸地與老師建立情感,並將依戀物件轉移到老師身上。在對老師有了依戀後,要建立與小夥伴之間的依戀。

一首《你好!朋友》,讓幼兒在歡快的音樂聲中認識新夥伴,尋找自己喜愛的夥伴,並通過拉拉手,相互擁抱等動作密切之間的關係;又如幼兒都喜歡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歌曲《小雞小鴨》,讓幼兒扮演小雞、小鴨,在一邊歌唱一邊表演中,感受小雞小鴨在一起的愉快情緒,進而領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雞小鴨那樣愉快友好地說話、遊戲,而逐步建立起夥伴間的依戀關係。幼兒在對老師和夥伴產生依戀的同時,對他的新環境也需要產生依戀。老師可在不同的場合利用不同的音樂營造適合幼兒心緒的環境,讓幼兒儘快的適應新環境。如幼兒剛入園時,新奇的玩具對他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讓其轉移注意力,暫時忘記自己的親人,可是到了吃午飯、睡午覺的時候,哭聲就像會傳染的哈欠,一個接著一個地響起。老師在吃午飯的時候播放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在睡午覺時播放安靜柔和的搖籃曲,有些幼兒在家就經常聽音樂,或許老師播放的音樂中就有他熟悉的音樂,此時讓他感到了一種依託,撫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師播放的音樂沒有幼兒熟悉的,此時他會感受到一種新異的刺激,讓他暫時忘卻那份離家的傷感,且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地重複播放這些音樂,漸漸地幼兒會對不同的音樂營造的不同環境產生依戀,從而可以更快的適應新環境,讓幼兒依戀感健康地發展。

2、 幼兒情感和移情的發展同情感,又稱同情心,是指一種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並以其行動加以關懷、體貼的情感,這種情感源於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經驗的人才會產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為樂的情感基礎。人類的同情心是人們作出公益行為的心理條件。從小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和發展他們的移情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在幼兒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和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故事能讓幼兒產生共鳴外,音樂作品最能讓幼兒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從而培養幼兒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鴨》,在教學中,當我唱完一遍後,孩子們有的說:“陸老師,我聽了很感動。”

有的說:“老師,我聽了眼淚都要流出來了”孩子們都有諸如此類的感受。當孩子們自己演唱這首歌時,一個個臉上都表現出非常難過的表情。此時的孩子能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了。又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禮》時。孩子們感受到了樂曲的沉重,不歡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繼而引出主題——洋娃娃的葬禮,孩子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憐了;太悲傷了……同樣在欣賞敘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孩子們在讚歎二小的機智、勇敢的同時,對二小的犧牲懷著深深的惋惜。在這些音樂活動中,孩子們的同情心漸漸地得到了發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現。有時一個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會主動地走到他的面前,關心地詢問:“你怎麼了?”有時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會馬上扶起他,並用手幫他撫摩摔疼的地方。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兒的同情心已有所發展了,其中不乏音樂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兒興趣和理智感的發展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