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土地整理對使用農機的影響論文

文思屋 人氣:1.77W

國外學者主要集中於對農戶農業機械投資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一些學者認為:農場所屬的土壤區域、農場種植作物型別、農場規模、庫存農機的價值、經營者年齡、經營者教育年限對農戶購買農機決策有重要影響[8-10]。農地整理是一項國家投入資金、各地方政府和國土部門負責實施,以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和農田防護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系統工程,10餘年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農地整理專案實施後田間道路網路的配套及田塊合併為農戶使用農業機械創造了條件,必然會影響到農戶的農業機械投入決策行為。但有關農地整理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影響的研究鮮有報道。因此,本文就農地整理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試圖從農戶微觀層面來考察農地整理的績效,為農地整理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土地整理對使用農機的影響論文

一、農地整理對農戶固定資本投入影響的模型分析

農業生產性投入是農戶為了獲得生產經營利潤或滿足家庭消費將勞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於農地之上進行農業生產的經濟行為,主要包括土地要素投入(包括自家承包地和轉入土地);勞力要素投入(包括自家勞力和僱傭勞力);資本要素投入(包括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其中固定資本投入主要包括農業機械、生產性用房、傳統農具等[11]。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投入佔了農戶固定資本投入的主要部分,鑑於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戶的農業機械投入行為。借鑑有關文獻關於農業生產要素最優投入的計量模型,結合我國目前農業生產情況,建如下計量經濟學模型。(l)模型的假設條件。①農戶以單個勞動力為基礎,其行為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②農戶生產目標是追求農業利潤最大化;③不考慮技術條件的變化,不考慮風險因素;④農地整理專案實施,對農地面積沒有影響,只對農地質量產生影響。(2)模型的說明。由於農戶生產目標是追求農業利潤最大化,所以農地整理專案實施後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決策模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市場價格和勞力、流動資本、固定資本投入品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農地整理專案的實施對其沒有影響。然而,土地是不動產,土地要素的價格要受到耕作地塊質量的影響。農地整理專案實施後,農地平整度、道路通達度、農田水利設施完善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即農地綜合質量提升了,隨即農地價格發生變化。因此,農地整理專案區農地價格的變化,就是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結果。農地價格的變化對農戶固定資本投入的影響,實際上就反映了農地整理對農戶固定資本投入的影響。綜合以上分析,在農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農戶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投入量受農產品市場價格、勞動力要素市場價格、流動資本要素市場價格、固定資本要素市場價格、農戶家庭特徵、農戶資源稟賦和農地整理的影響。

二、農地整理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的實證分析

1.研究區域概況與資料來源資料資料來源於課題組2010年12月在湖北省一些農地整理專案區域進行的問卷調查。湖北省是全國農地整理開展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目前全國農地整理專案較多、成效較好的省份。武漢市和鄂州市是全省第一批實施高產農田建設示範工程的地區,研究選擇鄂州市鄂城區的`杜山鎮和長港鎮、鄂州市華容區蒲團鄉、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作為樣本調查區域。這幾個調查區域在地理位置上毗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相似,地貌上都屬平原,是湖北省東南部的糧食主產區,種植結構相似,以水稻種植為主,大部分割槽域已經實施了農地整理專案。調查採取隨機抽樣方法進行,即在實施農地整理專案區域內隨機選取3~4個鄉鎮,在選取的鄉鎮中按當地農地整理專案分佈區域選擇相應的行政村與農戶進行訪談式的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共獲得有效問卷185份,有效率為92.5%,其中武漢市63份,鄂州市122份。

2.農地整理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影響的迴歸分析

(1)變數選擇。選取農戶的農業機械投入作為農戶生產固定資本投入的表徵,故選擇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投入規模作為因變數。由於調查區域農戶使用農業機械的方式主要是租賃農機,所以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投入規模用單位耕地面積的農業機械租賃費用來表示。在參考上述理論分析結果和相關研究成果[12-16],以及調查區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了分析影響農戶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投入規模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向,選取農戶基本特徵、農戶家庭資源稟賦、經濟狀況、市場情況、農地整理變數等五大類變數。農戶特徵變數主要包括戶主年齡和戶主學習年限。戶主是農戶家庭的代表,是農戶家庭農業生產投入行為的主要決策人。戶主的年齡和學習年限能反映農戶家庭的勞動力素質和農戶接受先進生產技術的能力。資源稟賦變數主要包括農戶家庭務農勞力比例和承包的耕地經營規模。農戶家庭務農勞力比例反映農戶家庭勞動力資源稟賦,家庭承包耕地規模主要表徵農戶的土地要素投入量。經濟狀況變數主要包括農戶家庭的農業總收入和非農收入比例,用此來表徵農戶家庭經濟狀況和兼業化程度。市場狀況變數主要包括農產品市場價格和各投入要素的價格。根據調查區域耕地作物種植情況,選用稻穀的市場價格表徵農產品市場價格。被僱務農勞動力價格用來表徵勞力投入要素的價格。由於調查區域農地流轉比例不高,耕地價格無法得到,故農地整理變數主要用農戶對農地整理的認同程度、農戶參與農地整理專案的意願和農戶對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滿意程度來表示。

(2)模型選擇。通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差異較大,呈典型的正偏態分佈。如果顯著性水平為0.05,概率P值(0.00)小於顯著性水平,因此拒絕零假設[15],即農戶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資料的總體分佈不屬於常態分佈,未通過常態分佈檢驗。因此,需要對變數觀測資料進行自然對數轉化。用SPSS統計分析軟體對轉換後的資料進行概率分佈檢驗,得到P-P常態分佈概率圖。如果處理過的觀測資料滿足常態分佈,則圖中資料各點應近似為一條直線。農戶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概率分佈如圖1。圖1-a中的資料點與第一象限的對角線基本重合,圖1-b的資料點隨機分散在0橫線附近,說明轉換後的資料有較好的常態分佈性[15,16]。另外對自變數觀測資料點個體差異較大的變數(X5、X7、X8)也進行自然對數轉化。

(3)模型執行結果及分析。利用上述迴歸模型,採用SPSS17.0軟體對調查區域的樣本進行迴歸分析,篩選出對農戶農業機械租賃金額影響較大的因素,結果見表2。首先,對方程進行擬合度檢驗。調整判斷係數adjusted-R2是解釋迴歸模型中自變數的變異在因變數變異中所佔的比率。表2中adjusted-R2係數為0.650,因此模型擬合優度滿足計量需要,可以很好的解釋因變數的情況。其次,進行F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F統計量的觀測值為5.678,P值為0.001,小於0.05,顯示因變數與模型篩選出的各自變數整體關係顯著,可以用選擇的模型來表示因變數與各自變數之間的關係。

(4)結果分析。農戶對農地整理的認同程度對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租賃金額有正向影響,其伴隨概率P為0.013,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農戶對農地整理專案的認同程度越高,農戶的農業機械投入規模就越大。農戶對農地整理的認同程度主要反映農戶對土地整理這一惠農政策所持的態度,會影響到農戶的農業生產投入行為。農戶參與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意願對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有正向影響,但影響不顯著,其伴隨概率為0.324。在農地整理專案實施過程中,有效的公眾參與可以使農地整理專案規劃更易於被當地農戶所接受,能降低專案建設和運營的風險,也可以更好地監督農地整理專案的實施,維護公眾利益。農戶對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滿意程度對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也有較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伴隨概率P為0.076,達到了10%的顯著水平。農戶對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滿意程度高低反映了農地整理專案實施效果的好壞。農戶對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滿意程度越高,農戶的農業機械投入規模越強。此外,對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有顯著影響的因素還有戶主年齡、農戶家庭耕地經營規模和家庭農業總收入。戶主年齡、農戶家庭耕地經營規模和家庭農業總收入對農戶單位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租賃金額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戶主的年齡反映了農戶家庭勞動力的素質,較年長的農戶接受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操作農業機械的能力較差,傾向於採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側重於使用勞力。家庭耕地經營規模較大的農戶,從農業生產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出發,考慮到全部租賃農業機械的成本較大,會選擇購買一部分的農業機械來減少農業機械租賃成本,因而農戶家庭耕地規模越大,單位耕地面積的農業機械租賃金額反而較小。家庭農業總收入反映了農戶家庭農業資本富餘情況,農業總收入越大,農戶農業機械的購買力越強。國家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會促使家庭資本較富餘的農戶選擇購買農業機械並向其他農戶提供農機租賃服務[17]。

三、結論

通過理論推導和實證檢驗,分析了農地整理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的影響,可以得出以下3點研究結論。(1)在農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農戶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投入量存在一個最優規模,農地整理專案的實施會影響這個最優規模的大小。(2)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受到農產品市場價格、勞動力要素市場價格、資本要素市場價格、農戶家庭特徵、農戶資源稟賦和農地整理的影響。其中,農戶對農地整理的認同程度和農戶對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滿意程度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戶參與農地整理專案實施的意願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有正向影響,但影響不顯著。(3)農地整理專案的實施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今後應加大農地整理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對農地整理這一惠農政策的認知程度;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參與到農地整理專案執行的各個階段,提高農地整理專案工程的質量;從而使農戶產生積極的行為響應,增加農業機械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