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國際化程序中的中醫藥翻譯

文思屋 人氣:2.65W

摘 要:中醫藥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實現中醫藥的國際化,中醫藥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探討中醫藥在幾方面上的翻譯現狀,提出了中醫藥翻譯的技巧和策略。

論國際化程序中的中醫藥翻譯

關鍵詞:中醫藥翻譯 國際化 翻譯方法 問題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Situation in the article by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 in a few areas, proposed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Medical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ssues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深,中醫藥受到了更多外國友人的關注,為了使中醫藥徹底地進入國際市場,真正成為世界瑰寶,中醫藥翻譯在其國際化程序中尤為重要。中醫藥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但翻譯是個‘攔路虎’。針對這隻“攔路虎”,我們必須想出放倒和馴服它的技巧和策略。

一、中醫藥的翻譯方法

1.中醫術語的翻譯

1.1綴合法

此類術語的含義為詞綴與詞幹意義的相加, 特點是簡潔、專業性強、與西醫術語的可比性強,便於學術交流。如鍼灸(acumox)。 與之相似的是縮合法,其含義通常是構成該詞的兩個部分的詞語意義相加。例如針壓(acupressure)。這兩類譯法較為少見,大多是在早期翻譯中形成約定俗成的譯文,通常譯者直接採用即可。

1.2音譯法

由於東西方文化和中西醫理論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有不少中醫術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如果用意譯的方法則譯文過於冗長, 不符合術語簡潔精練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採用音譯不失為一種可取的選擇, 不僅可以在翻譯中保持中醫特色,役畜純正中醫的味道,必要時可加以註釋, 以彌補音譯的不足。例如:氣(qi)。氣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既可以指人體的生命物質,也可以指人體的生理功能。用音譯法來翻譯,則最準確、最簡潔地反映出了“氣”的真實內涵。同樣,音譯不可濫用,五行是指組成天下萬物的五類元素,分別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如果譯為“wuxing”,雖然保留了民族特徵,卻影響了原文內涵的表達和傳遞,使得西方讀者無法理解,不如譯為“five elements”。

1.3 半音譯半直譯法

有時候中醫術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在英語裡可以找得到對應表達,而另一部分則是中國特色詞彙,無法找到對應詞彙,為了不直接採取直譯或者直譯的方法而造成誤解,這種時候最好採取半音譯半直譯的方法。比如陰邪(Yin-evil),因為陰陽(Yinyang)這個詞彙的意義和內涵對西方人來說較為常見和熟知,所以“陰”音譯為“Yin”,而卸則對應英文中的“evil”比較妥當。這樣既可以實現語義的傳達又可以最大程度為讀者所理解。

1.4複合法

這類術語在中醫術語翻譯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其含義大多是各個詞含義的疊加。例:活血化瘀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solve stagnation。這樣翻譯形象生動,符合地道的英語表達,易於西方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但遺憾的是,這樣的譯法喪失了中文四字詞語表達的韻律和文學之美。

1.5詞性轉換

由於中文和英文的語言結構、表達方式不同,在翻譯時要將中醫術語的結構進行轉換。較常用的方法是將中文的主謂結構、動賓結構轉換成英文中的名詞性片語或非限定動詞(動名詞等)片語。例如:止痛(stopping pain)。

對症狀的描述也多采用類似的方法。由於症狀表示的是一種狀態,而非具體動作,其中文可採用主謂或動賓等片語來描述,而在英語中則常採用名詞(片語)或動名詞(片語)的形式。如:盜汗(night sweat)等

2.中藥術語的翻譯

在這裡歸結為三類:直譯法、意譯法和字首+普通詞彙法。

2.1直譯法

這裡的直譯法是直接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這種方法簡單方便,更易於西方人的理解和接受,方便了中醫在世界上的傳播。例如,菊花(chrysanthemum), 薏仁(adlay)。但是由於中西方地理文化等差異,這樣直接的對應是少之又少的。另一種直譯則是直接譯出藥物的組成,比如夜明砂(bat dung)這類在西方人眼中不易被理解的中藥。

2.2意譯法

當在目標語中找不到相應的中藥表達時,譯者常常選擇意譯法。為了使中藥譯名簡單易懂,通俗醒目,譯者在翻譯時要擺脫中文意思和英文中對應表達的束縛,從藥物的功能和讀者理解上著手,採取意譯的辦法,畢竟意譯能夠更充分地體現中醫藥的內涵和文化氛圍。意譯時譯者必須認真確認藥名的'內涵和功效,不能望文生義,據此選擇最恰當的詞彙,切記僅憑個人猜測而導致望文生義。

2.3 借用拉丁語

目前西方醫學體系中常見拉丁語的應用,西方人對此也熟悉並接受的。因此在中藥名稱的拉丁語譯名是比較常用的翻譯方法,藥物的拉丁學名能反映出植物的科、屬、種定名人等資訊。比如,益母草(Herba Leonuri),姜酊(Tinctura Zingiberis)和白朮(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這樣有利於外國對中藥的理解和接受,方便中藥走出國門,真正成為世界醫學體系裡璀璨的明珠。當然,中藥在拉丁語中的對應像其在英語中的對應一樣,都不可能是完全對應的,則需要採取其他的譯法。

2.4字首+普通詞彙法

當實在無法再目的語或者拉丁語中找到中藥準確的對應時,這時通常採用字首的形式來保持中藥的內涵和底蘊,顯示出藥名的“中國特色”。常見的字首有“Chinese”“common”“beautiful”等,其作用在例子中進行分析:

沉香是一種中藥材,是沉香樹身上的一部分 譯為“Chinese eaglewood”,“eaglewood”本意是沉香屬植物,沉香木。加上字首後表明這種藥材身份,出自中國,是中藥體系的一員,與產於他國的沉香木做出區別。

二、中醫藥翻譯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國目前中醫藥翻譯還不完善,水平有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面因為譯者對中醫藥知識瞭解匱乏,不求甚解,望文生義,讓中醫藥文化面目全非,造成了外國讀者的困擾和誤解;另一方面是因為中西方文化的迥異,中醫藥文化中出現了很多“不可譯”的術語,如果不在源文化背景下,西方讀者很難理解其中含義。

1.求同存異

語言是科學文化的載體,在翻譯中求同容易,統異太難,在現在這個階段,還是存異。所謂“求同”是中西方文化的趨同,文化趨同是指中西方文化特徵相互覆蓋的部分。在文化傳輸過程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者都不能忽視,而東西方文化趨同是中醫藥翻譯的一個重要標準。譯者可以借用西衣中相似相近的術語來表達中醫裡的概念,力求文化趨同。比如在中醫中的“心、肝、脾,肺,腎”其實與現代西學中的所指略有不同,但在翻譯中為了達到“求同”之效,譯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

而所謂“存異”,是指當下的中醫藥翻譯尚不存在統一完善的翻譯標準和體系,還處於探索階段。對於在英語中有完全或部分對應詞彙的術語,應儘量採用對應語,以與國際通用術語接軌、符合術語標準化的要求,又便於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2.目標物件問

中醫藥的翻譯是在中西醫學和中西文化的差異之下進行的。中醫有其完整而獨特的科學理論基礎,不同於西醫對細胞、組織的具體分析,中醫著重於陰陽五行等抽象概念。這樣一來,中醫藥詞彙很難再西醫詞彙系統中找到對應詞彙,比如“陰精”和“氣血”。而大量音譯的中醫詞彙更不利於西方讀者的接受,所以在翻譯中要考慮到西方讀者對東方醫學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