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研究

文思屋 人氣:7.53K

歷史是一門博古通今的學科,眾多歷史事件都由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推動。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應採取適合的教育方法。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歷史是中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歷史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人文觀,促進學生思想受到觸動,讓其在課堂上受到優秀歷史人物的薰陶,思想品質、意志品格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既有助於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歷史學修養與素質。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問題;對策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許多學校存在教學方法老舊的問題。教師在投課過程中,過多強調知識的講解而忽略歷史學科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僅僅把歷史學科作為大學聯考的一個科目,而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在相關歷史事件中吸收有用的人文知識。這樣的教育方式枯燥、單調,容易使學生喪失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還有一些學校認為歷史科目不是主妥科目,使對歷史學科不重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其他學科上。這樣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重點講解人文精神的知識,從而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妥任務,這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還體現在對學生精神素養的培養上,從而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及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所謂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對人類生存意義和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其不僅是對“人”存在的思考,還是對“人”生存意義的關注,又是對人類命運、人類痛苦與解脫的思考和探索。歷史教育從本質豐講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薰陶的基礎性作用。故而中學歷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闡述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人文素質和人文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

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創造和全面發展及自我完善為終極目的精神品格,這對中學學生自身品質的塑造具有極其重妥的意義。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大趨勢,傳統的.文化價值觀逐漸缺失,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在社會盛行。如何對尚處於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階段的中學生進行培養,現已成為學校教學的重點,故而在中學歷史中加入適當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可見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學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對策

(一)加強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

教師作為直接面對學生的工作者,其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和模仿物件。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及其對社會、人生的看法,甚至是其為人處事和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學生。故而教師應當嚴於律己,努力學習,不斷進步提升個人學識,並與時俱進保持先進的、健康的思想,以健康、陽光的形象面對學生,做學生的楷模。同時歷史教師要應當堅持廣泛閱讀,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如唐代婦女多彩多變的服飾,處處顯示出靚麗、濃豔的色彩,各種造型都很豐滿,雍容之中顯示著富庶,這些,無一不說明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飾所呈現出的包容、開放、大氣、進取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培養人文素養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學生從內心確立其對真、善、美價值的追求,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引入名家名句,增強學生的代入感

歷史是一門博古通今的學科,眾多歷史事件都由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推動。而現在大多數的中學歷史教師都喜歡將歷史學習概念化、公式化、符號化,教師在課堂上常用抽象、概括的表達方式進行授課,教師自認為講捱過程精煉易懂,學生卻覺得冗長無趣。因此,在此時適當的引入一些名家名句,既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又可以增強學生情感的共鳴,產生代入感。

(三)積極構建人文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構建開放、富有理性的人文環境,引導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進行審視和重新認知,走進歷史的深處,感受歷史先賢不一樣的人文情懷。這既把學生從繁重的中學學習中解放出來,又解放了教師;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發展,將歷史知識與學習態度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在舒適寬鬆的氛圍中增強了學生的人文情懷的體驗,促使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四)引導學生科學樹立歷史觀,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學習歷史的目的在於"以丈為鏡,可以知興亡;以古為錢,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飛在中學歷史教學的課堂中,對歷史內容進行準確、客觀、科學的闡述是實現教學任務的基本保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站在不同角度,亦或是站在不同的價值觀層面上對同一個事件或人物的解讀就是多元化的。如在評論哥倫布航行美洲的事件上,站在民族史觀的層面上,哥倫布就是一個殖民主義者;而站在全球史觀的層面上,以進步為標準,哥倫布又是對人類社會的交往作出特殊貢獻的歷史人物。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一些存在價值衝突和結論上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價值層面上來思考問題,並讓學生自己選擇和判斷。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創造和發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創新連綿不斷。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應採取適合的教育方法,首先需要要求學生學好基礎知識,然後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教學目的。學生也應在課堂外積極積累人文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內外兼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才能得以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