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風熱毒論研究思路探析

文思屋 人氣:3.04W
畢業論文

【摘要】  中風病是中醫內科四大難證之一,也是當今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雖然近年來,對於中風急性期的有效搶救降低了死亡率的發生,但高複發率、高致殘率使得中風生存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給社會、家庭帶來重大負擔。該文從中風病的病理認識盲區入手,從臨床證候學調查反證來探討中風病機關鍵,介紹了魏江磊教授提出的“中風熱毒論”假說,及其從 “毒”論治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中風病 熱毒 時空維

中風病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著很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 其有效的治療還相當缺乏。如何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我國傳統醫學工作者在此方面一直不斷地努力。然中風乃中醫內科四大難證之一。歷代醫家對其發病機制見智見仁,至今對中風的病理認識仍存在諸多盲區, 亟待探索和啟明。盲區一, 中風發生時主要病因及內在聯絡,各病因在中風發生學中的地位, 具體即氣、火、痰、淤在中風發生學中是否有獨特形態或變化? 所佔權重多少? 相互影響如何? 盲區二, 氣火上逆, 肝陽上亢是中風的直接病因抑或間接病因? 通過何種途徑引起昏瞀、瘛等中風特有症狀? 盲區三, 中風病程各階段, 諸致病因素的強度變化,以及性別、年齡等變數是否有病機演變的特徵性表達。
   
  導師魏江磊教授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及中風證候學調查,分析中風的前期證候學和預警訊號進行了研究,認為中風發生學具有鮮明的“熱毒”色彩,進而提出“中風熱毒論”假說[1]。認為中風發生和演進中,有“毒”的資訊存在,中風時空維具備毒的十大特徵。臨床上,根據熱毒病機辨證論治中風取得良好療效。據此,從以下方面對“中風熱毒論”研究思路作一探索。

1  毒的概念
   
  《說文》指出:“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其本義為毒草滋生,現在即指毒物,泛指對機體有不利影響的物質。在中醫中,毒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內涵與外延。其內涵包括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外毒,它自外而來,侵犯人體而致病,包括外感毒(六淫毒、癘氣毒) 、藥物毒、食物毒、酒精毒、蟲獸毒等,有人概括為氣毒、水毒、食毒、土毒、聲毒等並稱為“環境毒”[2];與機體在代謝過程中或代謝失常所產生的,未能及時、有效地清除並停留於體內,對機體造成損害的內毒,其中包括痰溼毒、瘀血毒、敗血毒、滯氣毒、敗精毒、火熱毒、燥屎毒、尿毒等方面。其外延即是指導致毒的.病因及毒引起繼發性臟腑組織病理變化。其中內毒致病,往往變化多端,治療難度大。

2  中風之熱毒的產生與發展

2.1  中風之熱毒的產生 中風之熱毒的產生與七情不遂,五志過極密切相關。其產生過程見圖1。

圖1  中風之熱毒的產生過程(略)
   
  產生中風的原因有多種,包括內傷積損、勞欲過度、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氣虛邪中。而病機總歸虛、火、風、痰、氣、血六端。在中風發病前,即存在危險訊號,即本虛。人體常受自然界之邪氣、飲食物中之邪毒、抑或情志之不暢等困擾,其正氣足者可以通過自身調節或稍借藥物之力驅邪外出;而正氣虛者,則無力抗邪,以致於邪氣滯留體內,充斥內外,漸成害人之“毒”者。而中風發病中,究其根本,乃本虛而標實也。中風之發生情志不遂佔主導,亦常作為誘發因素出現,而影響臟腑多在心、肝,此二髒最易生火,火入氣分,則氣無常態,氣機逆亂,上衝清竅;火侵血分,則血無常形,血熱妄行,上擾清宮,火擅外燎筋脈,內損臟腑,其起急,其發驟,其酷烈,其峻猛,常邪莫能似之,故當以“毒”為名。熱極令氣離位,火盛命血異形,故毒即“離經叛道”之氣血,而熱乃內生毒邪之本由。

2.2  中風之熱毒的發展 其發展過程見圖2。

圖2  中風之熱毒的發展過程(略)

2.2.1  加強因素①情志不遂,五志失和而致心肝火旺;②飲食不節,脾運失健,痰濁內生,蘊久化熱,或瘀熱內結,閉阻氣機,氣血逆亂。

2.2.2  削弱因素:①預防未生之毒,重在清心疏肝;②清除已生之毒,重在順氣活血,清熱解毒;③排除蓄積之毒,最優調氣通腑;④控制毒之伴侶,務在化痰逐瘀。

3  中風之熱毒的特性
   
  熱毒的特性在中風病中顯現得淋漓盡致,可從如下方面闡述:

3.1  驟發性熱毒致病,起病急驟,傳變迅速或直中臟腑,病情進行性加重。中風的發生多是卒然昏僕,發生突然,“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風之疾速。”迅速出現氣血執行逆亂,邪熱內壅,上擾清竅之象,保留熱、邪致病的病機母系特徵。然又與一般邪熱亢盛有異。

3.2  廣泛性致病區域寬廣,常見臟腑、經絡、四肢同時病變。中風發病,可見臟腑受損,矇蔽腦竅之不省人事;邪入經絡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蹇澀等。中風證候學研究發現病變輻射度寬廣,以二髒以上等多髒病變為主。因熱為陽邪,其性炎上,而中風病變部位不僅僅是機體上部,其區域更為泛化,非熱邪所能涵蓋。亦有文謂此由風邪使然,而把“風”作為主要病因抑或主要病理狀態,歷代醫家均未取得一致意見,甚至存在邏輯混亂。筆者認為,從中風發生特點上觀察,“毒”是獨立的致病因素,風則應視作病理狀態更為恰當,乃熱毒敗壞腦竅,損傷筋脈、臟腑後的外在表徵。

3.3   酷烈性致病力強,危害嚴重,變證多見,毒邪常伏氣血,耗傷陰液,敗壞臟腑,其病情多呈急、危、疑難之象。中風之重者,即中臟腑,常可見發病之初,邪氣斥盛,氣血上苑,或病邪猛烈,正氣急速潰敗,陰竭陽脫,生命岌岌可危。

3.4  從化性指熱毒具有以體質學說為根據發生變化的性質。經導師臨床觀察發現中風先兆症狀出現有性別、年齡特徵性變化[3],如60 歲以上人群熱極生毒症狀明顯少於50歲以下人群,符合毒的從化性特點。

3.5  火熱性從毒邪致病的表現看,其證多屬火屬熱,邪變為毒,多從火化。火性炎上,易襲陽位,故毒之為病,其高者,因而患之。導師中風證候研究觀察,中風先兆患者常有面紅目赤、煩躁、神昏、視歧昏瞀等一系列清宮被擾,元神不安等症。

3.6  善變性指毒邪致病,病變無常,變化萬端,無明顯時間性和季節性,並根據所害客體的狀況而表現出豐富多變的臨床症狀。中風發病後病情變化多端,其中臟腑者,為中風之重證,或經積極搶救進入恢復期,或因病情危重、年高體弱搶救無效而死亡;中經絡者,乃中風之輕證,發病之初表現亦多端,有半身不遂、口眼喎僻者,有言語不清者,有一過性言語不清,或黑矇者,亦有肢體麻木者等等。

3.7  趨內性中風起病後,可在極短時間內,熱毒之邪迅速攻擊臟腑,而呈現相關臟腑功能紊亂,甚至在中風發生前,就可捕捉到熱毒趨內入髒的資訊。

3.8  趨本性毒由邪生,故保留原病邪的某些特點,如熱毒常犯人體上部,痰毒常矇蔽清竅,瘀毒易損傷腦絡。中風之發病病位在心腦,常出現清竅矇蔽之徵,如神志昏憒。

3.9  兼挾性毒常以氣血為載體,無所不及,壅滯氣機,敗傷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處,釀液成痰,故毒氣為病常有挾痰挾瘀之特點。中風發生過程中除熱毒為主病機外,痰、瘀常兼挾存在。

3.10  頑固性毒邪內伏,營衛失和,氣血虧損,臟腑敗傷,其病多深重難愈,後遺、變證蜂起,治療難度極大,本研究涉及的中風當屬其類。中風病程長,病情重,纏綿難愈的狀態表達了火盛生毒的典型特徵。其一,毒性峻烈,敗傷腦竅、筋脈、臟腑則病重; 其二,火傷津液,腑氣不通,毒無支路,故難愈。

4  中風時空觀與熱毒
   
  “熱-毒-中風”模式是否有合理性、邏輯性、客觀性和科學性。以下從熱毒與中風聯絡的時空二維特徵進行探討。

4.1  從時間維角度根據中風發生時熱毒特性分析,發病具有驟發性,而病情演變則具有酷烈、快捷、深重的特點,病情複雜,變化多端,可在極短時間內,熱毒之邪迅速攻擊臟腑,而呈現相關臟腑功能紊亂,甚至在中風發生前,就可捕捉到熱毒趨內入髒的資訊。從熱毒時間觀角度觀察其執行特徵,可見毒帶有明顯的火熱徵象。

4.2  從空間維角度熱毒具有致病廣泛性,病因的演化常隨個體的體質不同而具有從化性, 在發生過程中除熱毒為主病機外,常與痰、瘀兼挾存在,並具有頑固性特點,故熱毒在中風發病與演變上亦具有其空間特徵。

5  從熱毒而論治
   
  由上所述,熱毒為中風病機關鍵,適時祛除熱毒對於治療中風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包括早期預防熱毒產生,熱毒既生則促進排洩,使熱毒有去路。具體治法如下:

5.1  清心疏肝以絕毒源熱毒病機關鍵在於情志異常、心肝火旺,以致火熱邸張,上擾清竅。在氣分則氣火上逆,在血分則血苑於上,氣血矇蔽腦竅而發中風。故清心疏肝,以斷絕熱毒來源,從而預防熱毒致病。

5.2  清熱瀉火以輕毒勢已成之熱,當以清熱兼具解毒之品治之,如蚤休、半邊蓮、野菊花之輩;上燎之火,當以苦寒直折其勢,並引其下行,如夏枯草、生軍之流;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使火熱之邪順暢外出,火熱即清即瀉,其毒勢當自輕矣。

5.3  調氣通腑以排毒邪即運用通腑調氣之法,以恢復排毒系統的正常功能,使熱毒有去路,此謂“通則不毒”“通則不病”。
   
  綜上所述,在中風發病、演變過程中具有鮮明的“熱毒”色彩, 其理論基礎在於證候學和臨床研究。並且從時間維與空間維角度探討中風與熱毒的關係,可見中風具備了熱毒的特徵,從而認為“熱-毒-中風”模式具有合理性、邏輯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因而,從熱毒論治中風,即清熱解毒法理應成為熄風之關鍵。

【參考文獻】
   [1] 魏江磊.中風熱毒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1):7.

  [2] 姜良鐸,秦 英,楊 君. 試論“環境毒”[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9,5(9):15.

  [3] 魏江磊.中風先兆症候的性別年齡及證型特徵考辨[J].中醫藥學刊,2004,22(9):1603.

中風熱毒論研究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