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精選9則

文思屋 人氣:9.08K

●.懲前毖後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精選9則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紀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輔佐,實際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國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兩個叔父管叔鮮和蔡叔度,因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權,便心懷嫉妒。他們在外面散佈謠言,說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將來要謀害周成王。周公旦聽說後,為了避嫌便離開京城,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後來,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來。儘管成王沒有治另外兩個叔父的罪,但是這二人卻慌了手腳,急忙慫恿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後還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帶兵把他們消滅了。

過了幾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權還給了他。成王親政的那天,帶了很多大臣到廟裡祭拜祖先,並告訴大家:“我後悔以前聽了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而誤會了周公旦叔父,今後應當慎重,以防再發生禍患。”

後來,人們把周成王的話概括為“懲前毖後”,用來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訓,今後就要小心謹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出爾反爾

戰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由於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人民群眾並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並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裡,你的百姓受到飢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穀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裡,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於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才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成語“出爾反爾”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壓縮而來,原意是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現在意思發生了變化,多用來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臥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於出來做了他的軍師,並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面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後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後,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並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於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雲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軍隊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雲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部隊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後,有人作詩稱讚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後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藉口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國罷了。”晉獻公於是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他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攻打虢國,當時就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就像沒有嘴脣,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一樣啊!”虞國國君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後來,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抓住,滅了虞國。

後來人們就總結了“脣亡齒寒”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驚蛇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塗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腐收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裡想:怎麼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裡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於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祕密的意圖。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黃羊。一天,晉平公召見祁黃羊,問:“現在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派誰去比較合適呢?”祁黃羊說:“叫解狐去吧。”晉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們見了面彼此連招呼都不打,你怎麼會推薦他到這樣重要的地方當縣令呢?”祁黃羊笑了笑,說:“您並沒有問我的仇人是誰,而是問我什麼人能勝任南陽縣令,因此,我就把我認為最合適的解狐推薦給您。”於是,晉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結果解狐充分發揮他的才幹,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和歡迎。

後來,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缺個法官,你覺得誰可以勝任呢?”祁黃羊很誠懇地說:“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適不過了。”晉平公十分驚訝地說:“祁午是你的兒子啊,你推薦自己的兒子,難道不怕別人說閒話嗎?”祁黃羊說:“您是問我誰可以當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啊。”晉平公於是就派祁午當了法官。祁午辦事十分公正,處理案件果斷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祁黃羊的行為受到了許多人的讚揚,連孔子都稱讚說:“祁黃羊這樣做很對,他推薦人,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不迴避兒子。像祁黃羊這樣的人,可真是大公無私呀!”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來形容某人辦事公道、顧全大局、毫無私心。

●.大器晚成

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國小習武藝,不過直到二十三歲才開始讀《論語》、《詩經》等書籍。崔琰為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非常殘暴,甚至挖開墳墓譭棄敵人的屍骨,於是崔琰勸說袁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崔琰後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琰就反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都是立長子,怎麼能立小兒子呢?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對人才的識別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崔琰有個堂弟名叫崔林,年輕時沒有什麼成就和名望,親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卻對這位堂弟相當器重,常常對別人說:“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意思是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鍊,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職,後來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後來常用以比喻一個人成材成名較晚。

●.倒行逆施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名叫伍奢,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伍奢和費無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費無忌是個奸惡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聽信讒言,把太子派到邊境做官,讓他遠離自己。後來,費無忌又誣陷太子陰謀反叛。楚平王聽了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殺太子。太子得到祕密通知後,就逃往宋國去了。伍奢去為太子說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費無忌又無恥地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必須捉來殺了,否則會成為禍害的。”於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員騙來。伍員識破了這場騙局,並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往宋國,最後到了吳國。他為了借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報仇,就幫助吳王闔閭奪取了王位。

後來,伍員同吳王闔閭領兵進攻楚國,打進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員便把他的墳墓挖開,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屍體抽了三百下。伍員的好友申包胥寫信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員對送信的人說:“你替我謝謝申包胥,並告訴他,我報仇心切,就像行人趕路一樣,天快黑了,但離目的地還很遠,所以只好不擇手段,倒著走路,不能按常理辦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語“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願。

●.東施效顰

西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美女,與王昭君、楊玉環、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麗質。那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圖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

《莊子》裡面記載這樣了一個故事。當西施還在自己的家鄉生活時,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著心口,皺著眉走路。村子裡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讚不絕口。村子裡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醜陋,她看見後,認為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於是就模仿著西施,也捂著心口,皺眉蹙額地走在村莊裡,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別人的讚歎。可是,事與願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趕緊把門關上,不願見她;即使見了她,也避得遠遠的。她只知道西施眉頭皺看起來很好看,卻不知道西施皺眉好看是因為她本身就美麗無比。

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