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

文思屋 人氣:2.63W

1.一鼓作氣

中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 作;不能寫作“做”。

[近義]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 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緊縮式。

[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2.一字千金

[釋義] 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 南北朝•鍾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辨形] “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 一字千鈞一字一珠字字珠璣青錢萬選

[反義] 一文不值

[用法] 多用作褒義。指對文章稍加改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或用來稱讚詩文精妙。一般作定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魯迅先生的雜文;含義極深;真可謂~。

[英譯] A single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成語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的一段時間,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食客數千人,呂不韋想他的地位不次於別人,也養了三千食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名有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呂氏春秋》,備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佈,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 (合黃金一斤)。

3一字之師(鄭谷)

[釋義]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指改正別人詩文中的一個字或糾正一個誤讀、誤寫的字。

[語出] 明•張岱《與周伯戩之書》:“張乖崖以蕭楚才為一字之師。”

[用法] 一般作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李明是我的同學;又是我的~;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經他手改的。

[成語故事]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一飯千金(韓信)

[釋義] 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 唐•沉亞之《旌故平盧軍節士》:“當渴飢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

[成語故事]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補充說明]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瞭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5、東山再起(謝安)

[釋義] 東晉時謝安退職後曾在會稽東山隱居(今浙江上虞縣);後來又出任要職。現以此比喻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 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辨形] 再;不能寫作“在”。

[近義] 重振旗鼓捲土重來死灰重燃重作馮婦

[反義] 風流雲散一去不返過眼煙雲急流能退

[用法] 多用於本來有勢力、有地位或有影響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辨析] ~和“捲土重來”、“死灰復燃”;都有“失敗後重新出來活動”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和“捲土重來”偏重指失勢後重新得勢;“死灰復燃”偏重指惡勢力、壞現象。②~多用於人;而且大多是本來有勢力、有地位的人;“捲土重來 ”不限於此;它的適用物件寬得多;“死灰復燃”應用範圍更廣;既可指人;也可指事與物。

[成語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

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

這個訊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

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