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精選15篇

文思屋 人氣:2.25W

成語小故事1

原意是在地上畫出線路,就可成為圖形,用來說明地理形勢等。形容人點畫之間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成語小故事精選15篇

此典出自漢·班固《漢書·張安世傳》。

敬侯張安世的長子千秋和大將軍霍光的兒子霍禹都是西漢時的中郎將。

一次,兩人一起領兵跟隨度遼將軍範明友攻打烏桓國。戰事結束後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見霍光。霍光正在庭園散步,因為是世交晚輩,不必多禮,就請千秋到園中相見。

交談中,霍光詢問千秋和烏桓交戰的策略、山川形勢等。千秋就將如何出兵、行軍路線、交戰情形等詳細地講給霍光聽,為了使霍光聽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樹枝,一邊口述,一邊就在地上畫出交戰區的地理形勢,兵力佈置圖,把雙方的情況和交戰過程介紹得清清楚楚,一點不漏。

霍光接著問霍禹,霍禹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只說:“有文書記載。”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認為霍禹無能,嘆氣說:“從此後霍家將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張家將一代比一代強!”

事實果然如此。霍光死後,擔任大司馬的霍禹謀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誅滅。張家子孫代代相傳,僅宣帝、元帝兩朝,擔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職的張氏子弟就有幾十人。

人們說起此事時常常把他們兩人作比較。

成語小故事2

西晉的時候,河南有個地方官叫樂廣,一次他有個朋友病了,便親自登門看望。樂廣見他朋友病情很重,便問其什麼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願說。樂廣再三詢問,他才說了實情。原來有一天他在樂廣家裡飲酒,剛要舉杯時,突然看到酒杯裡有條蛇,隱隱約約地在蜿蜒蠕動。頓時受驚,一股厭惡冒上喉嚨。但因同坐的有幾個朋友,他說也不便說出,更不便退席。硬著頭皮喝完後,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樂廣聽後很奇怪,“酒杯裡怎麼會有蛇呢?”他反覆考慮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廳,終於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請來,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從斟上滿滿一杯酒,對朋友說:“你湊近看,酒杯裡還有怪物嗎?”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見的一樣,一條蛇在杯中擺動。樂廣哈哈大笑指,指著牆壁上一張硬弓說:“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來如此,那朋友豁然開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頓時痊癒。

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說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成語小故事3

1.一言九鼎

【釋義】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2.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後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後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幹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立木為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裡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爾反爾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釋義】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近義詞】

食言而肥 反覆無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黃 言之無信 言而無信 自食其言 反覆不定

【反義詞】

一言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終如一 言行一致 說一不二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成語小故事4

【解釋】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裡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入室操戈的故事

後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名叫鄭玄。他從小勤奮好學,太守杜密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於是推薦他進入太學讀書。後來鄭玄又拜大文學家馬融為師,在他門下學習。當鄭玄學成離開時,馬融感慨地說:“鄭玄走了,我全部的學識也都被他帶走了。”

鄭玄在家裡勤奮地研究學問,他和一起研究經學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三篇文章。鄭玄讀完後,不同意他的見解,於是就寫了《發墨守》、《針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來反駁何休。

何休讀完後,發現鄭玄是利用自己文章裡的觀點來反駁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說:“你這樣不是進來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進攻嗎?”

成語小故事5

心懷叵測

東漢末年,曹操準備率兵南征,於是他召集大臣們商議。謀士荀攸說:“周瑜剛死,可先打東吳,再打劉備。”曹操說:“如果大軍南下,涼州的馬騰來襲擊許都怎麼辦?”

荀攸說:“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馬騰為徵南將軍,派他去征討孫權,將他引進京來,然後消滅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張,當即派人去涼州召馬騰進京。馬騰接到詔書以後,和幾個子侄商量去還是不去。

兒子馬超主張去。侄子馬岱不主張去。馬岱說:“曹操這個傢伙,陰險毒辣,心懷叵測,叔父如果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馬騰沒有聽從馬岱的話,帶著五千涼州兵來到京都,後來果然被曹操所殺。

◎成語釋義

指人心存險惡,不可推測。

◎故事出處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處譯文

馬岱(對馬騰)說:“曹操這個人,陰險毒辣,不可推測,叔父如果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

成語小故事6

有個宋國人,偶爾撿到一隻在樹上撞到的兔子。於是,他便不幹活了,天天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裡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裡,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樹。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裡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

成語小故事7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成語小故事8

舉足輕重

竇融世代在河西擔任要職。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時,他擔任波水將軍,統率重兵。後來更始帝劉玄滅了王莽,他又歸順更始帝,當了鉅鹿太守。更始帝兵敗後,他無主可依,就聯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在河西形成割據勢力,自任五郡大將軍。

河西民風比較淳樸,竇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較寬和,所以境內官民相安,糧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紛紛歸順竇融。一時間,河西五郡兵強馬壯,天下聞名。

後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他就是漢光武帝。竇融總覺得自己割據一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想歸順光武帝,做個青史留名的漢室忠臣。於是他派長史劉鈞向光武帝上書並獻上馬匹。

劉秀得知竇融有歸順的想法,高興得不得了,當下就封他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並讓劉鈞帶一道詔書給竇融。

在詔書中,劉秀指出河西五郡軍民安定,表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些都應當歸功於竇融的治理之功。他還表示,自己知道竇融功勞很大,所以對他非常思慕。

劉秀特意指出,在他與竇融之間,還有蜀地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囂,他們佔據土地,一個想爭奪天下,一個則想從戰爭中漁利。在蜀漢相攻的形勢下,竇融歸順何人,對全域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成語釋義

只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常用來比喻實力強大,地位重要,足以使局勢發生變化。

◎故事出處

《後漢書·竇融傳》:“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出處譯文

現在蜀地有公孫述,天水有隗囂,在蜀漢相攻的情形下,將軍你歸順何人,對全域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成語小故事9

東漢獻帝時,政權完全操眾在大臣的手中,漢室已經面臨危機,作為皇帝的子孫劉備想找機會挽救漢朝的危機,可是他始終找不到好的根據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當時很有才學的隱士司馬徽。司馬徽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問明瞭情況後對劉備說:你之所以沒有很好的機會,是因為你沒有好的人才幫助你。劉備想了一會兒,不明白地問說:幫助我的人都很有才華,糜竺和簡雍兩人能文,張飛和關羽能武。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呀!司馬徽笑著說:他們確實很有潛力,可惜都是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不知道時事,更不明白該如何來適應時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應該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夠通權達變的人,來幫助你,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躊躇滿志

戰國時候,有個中年廚師宰牛的技術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給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見他宰得又快又好,驚奇地問道:“你的技術怎麼能夠達到這個地步的呢?”

中年廚師回答:“我開始學宰牛時,眼裡只看到整個牛,不知道從哪裡下刀才好。以後經過摸索,我才逐漸掌握了牛的身體結構,哪裡有肌肉,哪裡有筋脈,哪裡是骨頭,哪裡是骨節間的縫隙,心裡都弄得清清楚楚了。這樣,我再宰牛就順骨縫進刀,慢慢轉動那薄薄的刀刃,宰起來就覺得不費什麼力氣,裡面還挺寬餘呢(原文是‘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幾千頭牛,還好像是新磨出來的一樣。”

中年廚師又說:“即使這樣,遇到那些筋骨交錯,非常難辦的地方,我還是非常重視的。不過,當我宰完一頭牛之後,我提起刀來,向四周看看,那時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滿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梁惠王聽了,連連稱讚說:“我聽了你的話,也受到很大啟發啊!”

這個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中年廚師)。

這個故事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遊刃有餘”。“遊”是運轉;“刃”是刀刃。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工作熟練,經驗豐富,解決問題毫不費力。

另一個成語是“躊躇滿志”。“躊躇”是從容自得的樣子。“滿志”是十分滿意。“躊躇”這個詞單獨使用時,就表示猶豫不決的樣子了。所以有個成語叫“躊躇不前”,是形容遲疑不決、不敢前進。

成語小故事10

【成語一】:坐懷不亂

解釋: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於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

成語故事:戰國時,邯鄲的大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大略》中,講述了一個生動感人的《坐懷不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時魯國大夫,任士師(掌管弄獄的官)。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進攻魯國時,他派人到齊國去,勸說齊國退兵,受到魯僖公的稱讚。在當時,柳下惠以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而著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辦事,耽擱了出城時間,此時,客店也已住滿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門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柳下惠見那女子衣服單薄,凍得索索發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凍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裡,一直到天亮,絲毫沒有淫lun行為。此後,人們就用“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風正派。

【成語二】:炙手可熱

解釋: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語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後來任用李林甫為丞相,政治開始腐敗。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越來越腐敗了。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劊。由於楊貴妃得寵,楊劊也平步青雲,做了御史,唐玄宗還賜名國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之間,楊家兄妹權勢熏天,他們結黨營私,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以致不久以後就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可當時,楊家兄妹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遊春野宴,轟動一時。詩人社甫對楊家兄妹這種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為極為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大膽揭露和深刻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詩中的二句。這二句詩的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勢焰的人,沒有人能與之相比;你千萬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生氣。

【成語三】:自食其果

解釋:指自己做了壞事,自己受到損害或懲罰。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訪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見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於是對他不理不睬,態度非常不禮貌。這個時候,來了位高階軍官的兒子,那位和尚看他穿著打扮非常氣派,便立刻滿臉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這一切很生氣,等到那個軍官的兒子離開後,憤怒地問和尚說:你為甚麼對我這樣不客氣,而對他又那麼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說:你誤解了!我表面上對他客氣,但內心未必對他客氣;而內心對他客氣的,就沒必要表面客氣。

這時丘浚手中剛好有支柺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頭上打去,說道:按照你的邏輯,打你就是愛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麼我只好打你了。

【成語四】:忠言逆耳

解釋: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成語故事: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室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指劉邦)是想有天下呢,還是隻想當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裡,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準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裡。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含毒的藥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成語五】:自慚形穢

解釋:形穢:形態醜陋,引伸為缺點。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成語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

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裡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獶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獶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獶,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獶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獶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

衛獶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成語六】:莊生夢蝶

解釋:莊生:戰國人莊周。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胡蝶。比喻夢中樂趣或人生變化無常。亦作“莊周夢蝶”。

成語故事: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成語七】:同舟共濟

解釋:舟:船;濟:渡,過渡。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打仗。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有一次,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

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翻了,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才逃過這場天災,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

【成語八】:物極必反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天huang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天huang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恆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天huang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成語九】:無功受祿

解釋:祿:舊時官吏的薪俸。沒有功勞而得到報酬。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攻伐,趙國憑藉武力不斷侵犯楚國。此時楚國人杜赫來見懷王,聲言他能說服趙國跟楚國和好。楚懷王非常高興,準備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後派他前往趙國。

大臣陳軫知道了這件事,向楚王獻計說: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趙國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這豈不是無功受祿了嗎?楚懷王聽陳軫說得有理,便問:那你說該如何辦?

陳軫說:大王最好以10輛兵車,派杜赫去趙國,等他完成了使命,封為五大夫。楚懷王採納了陳軫的計策,用10輛兵車送杜赫去趙國。杜赫見楚懷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氣,乾脆拒絕出使趙國。

於是陳軫向楚王說:杜赫不接受出使趙國的使命,這正表明他心懷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騙取爵位,現在見大王不給爵位,他就乾脆不去了。

【成語十】:助紂為虐

解釋:紂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王,據傳是暴君。比喻幫助壞人幹壞事。

成語故事:劉邦進駐咸陽,見秦王宮堂皇富麗,巍峨壯觀,宮中美女如雲,心中又激動、又高興,便立即搬入宮中,享受帝王生活。

樊噲請劉邦遷出宮中,劉邦不肯,謀士張良勸道:“秦二世荒淫無道,殘害天下百姓,百姓忍無可忍才紛紛起義,您才能來到這裡。現在秦朝剛剛滅亡,你入關以後就開始享樂,豈不等於幫助惡人幹壞事么(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為虐’也)。”

劉邦對張良的話十分信服,當即退出宮中,封閉倉庫、部隊屯駐咸陽城外的霸上,隨時準備迎接項羽的部隊。

【成語十一】:紙醉金迷

解釋:原意是讓閃光的金紙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華環境。

成語故事:唐朝時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孟斧。當時他住在國都長安,經常被請到宮中幫皇帝和妃子們治病。因為經常出入皇宮,所以他對皇宮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宮裡的人們總是過著荒淫奢侈的華麗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後來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叛變攻打長安,他嚇得急忙逃出長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為想念皇宮中的生活,就根據記憶,模仿皇宮的裝飾佈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佈置的跟皇宮一樣華麗,其中有一間光線很好的房間,孟斧把房間裡所有東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層黃金作成的薄紙。在陽光的照射下,滿屋子金光閃閃,讓人覺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裡。所有到過這屋子的人都說:在這個屋子裡休息一會兒,就會沉迷陶醉在滿屋的金紙裡。

【成語十二】:糟糠之妻

解釋:糟糠:窮人用來充飢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過患難的妻子。

成語故事:東漢時,有一個叫宋弘的人。他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很得漢光武帝劉秀的賞識,被封為太中大夫。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劉秀和她談論了滿朝的大臣,想看看她愛慕哪一位,以便給她改嫁。湖陽公主說:“滿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雙全。”為此,劉秀召見了宋弘,對他說:“俗話說,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發了財就要停妻另娶,這可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一個人在貧賤時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記的;和自己共患難的結髮之妻是不能拋棄的。”劉秀見此情形,對湖陽公主說:“看來沒有什麼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成語十三】:一箭雙鵰

解釋: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北周有個叫長孫晟的武將,善於射箭, 又智謀超人。他曾被派遣護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國王攝圖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來,常讓他隨自己一起去打獵。

一次,攝圖看見兩隻大雕在空中爭奪一塊肉,便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將雕射下來。長孫晟跨馬前奔,拉開弓,只聽嗖的一聲,一箭竟穿過兩隻大雕的胸脯。雕頓時雙雙落下。這個成語原指射箭技術高超。現指一舉兩得。

【成語十四】:以卵擊石

解釋: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成語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齊國。途中遇見一個叫“曰”的人,對墨子說:“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邊殺黑龍,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說:“我不相信你的話!”說完,他繼續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來了,因為北邊的淄水氾濫,無法渡過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對墨子說:“怎麼樣?我說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煩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說:“淄水氾濫,南北兩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面板黑的,也有面板白的,怎麼都過不去呀?”“曰”聽後支吾著說不出話來。

墨子又說:“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是讓天下的人都動彈不得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是抵擋不過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把普天下的雞蛋全碰光了,石頭還是毀壞不了。”

“曰”聽了羞傀地走了。

【成語十五】:憂心如焚

解釋:如焚:象火燒一樣。心裡愁得象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成語故事:西周從周厲王起一撅不振,政權越來越不穩定。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當政時,情況更是糟糕。他統治期間,對百姓加重剝削: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幽王又驕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師尹氏,讓他掌管朝廷大權,致使政治日趨混亂,國勢日趨衰敗,人心離散。

當時,有個名叫家父的大臣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機,保持周王朝的天下。於是他寫了一首詩,一方面揭露大師尹氏的罪惡,一方面表達老百姓的憂憤。

這首詩共十節,第一節寫道:“巍峨的終南山啊,層巒迭嶂岩石壘壘。太師尹氏威名顯赫,人民的眼睛都盯著你看。心裡憂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將你笑談。眼看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周幽王不聽家父等人的勸諫,後來申侯聯合大戎等攻周,他終於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也因此而滅亡。

【成語十六】:臥薪嚐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成語十七】:有志者事竟成

解釋: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成語故事: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佔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

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著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在戰鬥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鬥。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合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合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

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合說:“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成語十八】:眾叛親離

解釋: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籲。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

衛桓公說。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州籲殺了衛恆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

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說:“州籲這樣幹,能長久得了嗎?”眾仲回答說:“州籲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眾仲接著又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醋,藉助陳國的力量,把州籲殺了。

【成語十九】:養虎為患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語故事: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為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著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著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裡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著雙眼看著獵人,一點也不害怕。

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裡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陰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為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著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成語二十】:坐觀成敗

解釋: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成語故事:漢武帝晚年,身體很不好,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

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藉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

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發兵把江充殺了。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嫠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援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雙方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只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任安軍隊裡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準備哪一方打贏,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於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殺了。

成語小故事11

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想稱霸,欲與諸侯結成聯盟,他邀請了晉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個叫司馬侯的以為不可,他說:“楚國和晉國是兩個大國。楚王現在得意得很,想幹出點名堂,但是結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麼。他如果能修政德,我們就跟隨他,如其暴虐,他的國人將棄之,那個時候還有誰能與我們晉國相爭呢?”

晉平公說:“晉國的地勢險要,戰馬眾多,如果齊國與楚國多災多難的話,我們就沒有敵人了。”

司馬侯說:“從古至今,憑藉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以及期望他國天災人禍的國家,都先後滅亡了。而有不少因為沒有那些優勢而經常處於危難之中的國家,反而加緊治國,開疆拓土。無災無難的國家,反喪其邦。希望國君能大開眼界,展望未來。”

平公採納了司馬侯的建議,答應了靈王的邀請。

◎成語釋義

國家屢經危難,反而使上下團結,萬眾一心,發憤圖強,繁榮昌盛。

◎故事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出處譯文

沒有那些優勢而經常處於危難之中的國家,反而加緊治國,開疆闢土。無災無難的國家,反喪其邦。

成語小故事12

百發百中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

(百發百中)

“從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裡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為什麼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休息,等一會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

白起聽了,笑著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麼會不能取勝呢?”

於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釋讀】百:形容多;發:發射,也指射箭;中:正對上,恰恰合上。形容射箭或射擊非常準,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辦事成功,決不落空。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小故事13

一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一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自,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成語小故事14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 臻(zhen)聽到這個訊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他說:“老師,您聽 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 王,請他開啟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

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 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博鬥。後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 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裡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 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迫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介山 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 捕捉。 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 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 場拼博,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

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成語小故事15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總嫌自己的秧苗長得慢。於是,他就把每棵稻子都從土裡拔高了一些。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日夜盼望稻田裡的稻子快些長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長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樣長的那麼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妙計: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從土裡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幹了一整天!不過,田裡的稻子倒是都長高好些了。”

他的兒子聽說田裡的稻子長高了好些,連忙跑到田裡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裡的稻苗的葉子,都開始枯萎了。

TAGS:精選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