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5篇)

文思屋 人氣:9.86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5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彷彿一首溫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裡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著那麼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麼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隻身於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麼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鑽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麼。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脫?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願去作那波濤洶湧的江河,而沒有人願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並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2

看完了《我們仨》,一直好奇錢鍾書和楊絳之間的恩愛相處之道,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二。

發現飽腹詩書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種世界較其他人有著天然的屏障。

他們不管外在的言語,外界也或許認為他們清高。

像極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

錢楊不與他人爭鋒,秉承謙遜的相處之道,也不免有人詬病。

倒讓我們俗世之人更加應該把他人的言論看法拋擲腦後,可得一身輕鬆。

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願都是孩子快樂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之後常回家看看。

與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會更加支援女兒的個人發展軌跡,為所謂工作、發展做出甘願忍受思念的讓步。

這或許是高知識分子的人生領悟。

而俗世之人或許在個人發展和家庭團聚方面較難抉擇。

又或許,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問題,這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問題。

自古“忠孝難兩全”,長大之後也更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再有,錢老在84歲高齡仍要服從組織安排,一路顛簸路途遙遠去開會,在外的條件總比不上家裡安心舒適,楊絳女士再心生不願也會尊重錢老自己的決定。

至此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難處。

看似光鮮或完美的工作背後或都有其辛苦之處。

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沒有一種工作不委屈”。

所以,不抱怨工作,盡力克服困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

最後,錢楊之女錢瑗先於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後,錢老於女兒去世的後一年也因病去世,獨留楊絳女士一人聊度餘生。

至此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團圓氛圍中盡顯孤獨。

至此感概,這一生,或好或壞都是個人“獨活”的一生。

這種“獨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獨或歡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託。

若終其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然後才為家庭而活,那麼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

好在,我們仨走散之後,楊絳女士還可以看書、寫作、出書。

形式上雖然一人了,內心還有一隅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則是支撐天不會塌下的頂天柱。

可喜可嘆也。

觀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個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要什麼,不要什麼。

少即是多。

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做減法,去成為自己,從心而活。

《我們仨》讀書筆記3

忙時常成為我不能好好讀書的理由,忘於閱讀,懶於思考,此番託辭羞愧。

以前只聞錢鍾書先生,不知楊絳先生。如今,從新認識。紙上字字生機的日子,讓我心生羨慕,覺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橫生,始終有溫度。

好生羨慕”我們仨”互相懂趣味橫生的小日子,儘管曾在寒冬卻不曾寒冷。我記憶起,父親就倍疼我不曾捨得打罵,母親更像嚴母,但很小我便體會一個人,一個人消化情緒和知識,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憤怒他們會盡力理解小心呵護,卻不曾懂得。我想,他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活,我的成長缺少他們的陪伴。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種怎樣經歷,透過文字能想象幾分。突然覺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於工作忙於追求也錯過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時間,可惜自己大學裡怎麼也睡不夠的時間,可惜自己喜讀卻不堅持的時間。讀完”我們仨”,以景貼人,想做回那個喜讀善研的學生,做個知父知母不忘鄉柴火的女兒。

讀著錢和楊的相處,各有長短,互有鋒芒,互助互補,相互經營,相互取暖。讀著錢、楊對媛的教養,對價值觀的堅持,對家的養護。我心裡期盼與另一半,現在和將來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謙互愛,過著妙趣無窮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擬人擬物,手法用詞不華卻流深。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4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的哽咽,處處透露著遲暮的女子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實交縱錯雜,並伴隨著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又宛如行雲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於食物,關於探險,關於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並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後,戰爭爆發。再往後,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回過頭來翻看筆記,才發現諸如 “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說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而我跟著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說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的買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才發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讀書筆記5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麼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絡在一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麼輕鬆而美好,彷彿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麼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絡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麼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鉅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絡,卻總是缺少點什麼,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麼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